APP下载

基于“工作室”的内地高校维汉大学生交融模式探究

2019-09-10孔伟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工作室

摘  要:为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近几年兴起的以“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室”模式,促进了内地高校维汉大学生交融,为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引导与内地高校汉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可借鉴和推广的范式,增强了内地高校维汉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工作室;维汉大学生;交融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别是生活学习在内地高校的维吾尔族大学生,主要与汉族的大学生进行交往交流交融,需要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引导与汉族大学生交往交流,才能形成像石榴汁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交融模式,增强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影响内地高校维汉大学生交融的要素和过程分析

在习近平同志的民族工作思想中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五个认同要从精神层面上入手,因此,要认识内地高校维汉大学生交融的内在精神层面的过程,对于其交融模式探究是根本和基礎。随着维族学生到内地求学的人数逐年增多,该部分学生正处于社会认知的可塑期和关键期,对于这部分远离家乡和家人独自求学的群体来说,他们对于内地高校的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的认同影响着其交往交流的方式,内地高校的维族大学生内在精神层面的认同过程,主要有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观认同三个阶段。

1、文化认同,它是人们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包括文化形式认同、文化规范认同、文化价值认同三个层次,文化认同的本质是价值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内地高校维族学生同中华传统文化适应过程中会产生激烈碰撞,从而有着自我确认和群体互动的过程,但维族学生受生活化境中宗教、信仰、语言、价值、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就存在与大部分汉族学生巨大的文化差异,作为内地高校需根据维族学生认识和接受层度,采用适合的交往和交流方式,给予由表及里的内化,从而达到价值认同,消除因文化差异产生的冲突。

2、情感认同,它是一种内在动机,就是要以情感人,把价值观深入到心灵,从而达成共识的过程,是一种更更深层次的认同,需要在教育过程中进行情感的投入。对于内地高校的维族学生,要结合其自身宗教、信仰、习俗、生活方式的特点,用情感交流,触发其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其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认知的主动性,产生积极的共鸣,将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转化为其自身需要,促进情感经验的积累,使其愉快和主动的进行趋近,从而达到与汉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的良好情境中。并将情感认同回归到维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关注其生活和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情感上产生肯定和喜爱,从实践和行动中积极消除差异。

3、价值观认同,它主要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内地高校维族学生如何观国家、观社会、观公民。其认同就是让其对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上态度认同、情感上肯定、行为上为指导的内在态度。这种认同是在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达到的最终目标,让其自身的民族文化背景与学校社会构成一个整体,通过亲身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中长期共同作用,不断更新自身的价值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多形式专题活动或者社会实践,创新的创建交往交流和交融模式,从而达到价值观的认同。

二、内地高校维汉大学生交融模式类型及特点

目前,内地高校维族学生占在在校生人数比例较小,各高校对于维族学生管理高度重视,在师资配备、生活资助、学业帮扶等方面在政策上给予了高度支持,例如,配备少数民族专职教师和辅导员、新疆向内地派驻教师,在制度上制定相关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制度,在学业和生活中给予倾斜政策等,目前内地高校促进维汉大学生交融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1、分散管理与分散教学模式,它是大部分内地高校采取的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根据维族学生专业的不同,相对应的编入不同学院和班级,与汉族学生共同生活学习的一种模式,不同专业的维族学生根据在不同学院或班级中,归口到不同学院进行管理,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院教学安排进行分散的教学和分散管理。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与与汉族学生共同的标准,并在评分标准上予以特殊的倾斜。此模式下,维族学生相对于普通学生的学业基础和语言基础上较差,在学业和实践活动掌握的难度较大,不能很好的做到分类指导和因材施教,并且生活中编入到普通班级,对于其生活习惯也有所不便,不利于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2、集中管理与分散教学模式,它是将维族学生集中归口到某一学院或班级进行统一管理,并根据专业不同采取分散教学,制定单独的管理制度和规定的管理模式。3是统一与个性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该模式将维族学生纳入到其他大学生统一的教育实践中,实践中尊重他们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营造适宜维族学生学习、生活的氛围,但又对其思想、学业、文化、就业、心理等方面个性化服务和管理;根据维族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配备专业导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措施。该模式虽有利于维族学生专业和素质教育的针对性,但由于集中管理,对于与汉族大学生交往交流和交融在时间和空间上人为的进行分开,对于其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观的认同上缺乏了日常体验和自我教育。

3、工作室制人本化管理模式。它是近几年兴起的以“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室”模式的促进维汉大学生交融,该模式是以“决不放弃每个学生的理念”,通过建立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校内外专业教师团队,并经验共享、资源共用,形成新疆维族学生管理的有效合力,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入学适应性教育、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学业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帮扶等多层次多角度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

三、基于“工作室”的内地高校维汉大学生交融模式实现路径

1、组建精细化管理的师资队伍。孕育好“工作室”制下的工作团队和师资队伍,打造好利于维族学生精细化管理的团队,明确工作目标,把握工作重点,遵循人性化与个性化统一、具有操作性与程序化统一的原则,做好维族学生服务和管理的业务培训,形成一整套适合维族学生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根据不同专业背景、文化背景、民族背景和特长的指导教师,从维族学生的适应教育、思想教育、学业提升、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帮扶等内容,选派专兼职和点线面相互结合的团队,促进维汉大学生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2、开展精准化指导和服务。针对维族学生特点和问题做到精准指导,根据工作室具有專业的教育指导团队和分工协作,实行对维族学生信息精准定制,发挥专业特长和维族背景教师的指导能力,特别是由于对维吾尔族民族宗教和礼俗文化方面的知识匮乏,对维族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畏葸情绪,不能够主动出击,以心交心,通过在日常管理服务、学业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帮扶等方面把握学生心结,对维族学生出现的新问题和新事物对维族学生精准化的指导,也只有做到对维族学生的精耕细作,才能精准解决维族学生在学业、思想等方面的问题。

3、整合针对性教育资源。根据工作室灵活交叉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开拓维族学生专业技能实习实训基地或具有维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创业基地,利用学校或社会的教育资源,搭建和整合具有维族教育特色的平台,从而实现有效的适合维族地区发展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有利于提升维族学生就业,从而为新疆维族地区的发展提供智力帮扶;积极对接普通学生特色的教育平台和特色做法,有效利用汉族学生教育资源,针对维族学生特点,开展特色教育管理工作,深入研究教育与管理经验,加强维族与汉族学生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促进维汉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4、搭建人性化教育平台。少数民族工作室本人具有是个性化和创新形式的教育平台,其根本理念就在于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本,开展心贴心服务,紧紧围绕维族学生成长与发展,理想与信念开展主题教育和专题辅导,密切关注维族学生思想动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实现文化引领;在学业提升和生活帮扶中发挥工作室集中管理和个性化指导的灵活性,为维族学生开展校园文化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搭建与维族学生广泛沟通的桥梁,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展示、文化互鉴等活动,用实践促认知,实现实践育人和全程育人。

参考文献

[1]  佐斌等 .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75-187

[2]  徐志远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机制和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3]  郑春奎等.地方本科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集中管理探究—以丽水学院少数民族卓越实验班为例[J].丽水学院学报,2018(7)

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孔伟,天津城建大学,讲师,1983年10月出生,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工作室
基于高职模具专业课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研究
中国独立动画的现状与师生工作室联动机制建设刍议
动画专业“工作室”教学管理机制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研究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校企合作的跨境电子商务工作室运营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