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教学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
2019-09-10宁文文李振文
宁文文 李振文
摘 要:基于项目式教学的高中物理教学,以“如何制作欧姆表”为项目驱动问题,让学生经历欧姆表的原理设计、器材选取、成品制作、成果汇报等项目环节,从而达到学生对电路及其应用相关知识深度融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 教学实践 制作欧姆表
“项目式教学”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通过项目研究、项目实施的基本方法,由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以项目问题的生成、探究、解决、运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的一种探究式教学方式。[1]项目式教学如何在物理学科课堂中实施,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研究者正在关注的问题。[2]项目教学的实施可分为课前制作过程、课堂展示过程两个主要阶段。本文拟以“制作欧姆表”为例,对项目式教学的实践过程进行探索。本项目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电路及其应用”专题知识的深度融合。
一、课前制作过程
为了完成制作欧姆表的项目,学生在课前经历了三个项目任务,首先是设计电路图,然后依据电路图选择所需的器材,最后完成欧姆表的制作。
任务一:设计欧姆表的电路图
学生通过自学、查阅资料的方式,设计欧姆表的电路图。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设计方案。有的小组采用理论定标的定标方案,有的小组采用实验定标的定标方式。还有两个小组提出了更换欧姆表倍率的设计方法。教师基于学生的设计方案及实际分组情况,及时调整任务,使每个小组都有侧重点。四个小组的任务分别为:第一小组为理论定标,第二小组为实验定标,第三小组为通过并联电阻改变倍率,第四小组为通过更换电池改变倍率。
任务二:选择器材
学生基于任务一中选取的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器材,并了解各个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主要器材包括电池(1.5 V)、表头(200 μA,1 mA)、可变电阻等。其中可变电阻经历了由滑动变阻器(阻值不够)到电阻箱(阻值不连续、调节不方便)最后到电位器的选择过程。由此,学生深刻体会到实验器材选取的重要性。
任务三:制作欧姆表
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图连接好实物,然后进行欧姆表定标、误差评定、说明书制作等环节,最终完成欧姆表的制作。
二、课堂展示过程
学生在课前完成欧姆表后,在课堂上对其制作原理、制作过程、误差分析等进行展示交流。考虑到课堂时间的局限,为了能够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所有小组都进行详细的展示是不现实的。所以,不同的小组会承担不同的角色,有的小组主要负责展示,有的小组主要负责质疑。教师根据小组制作欧姆表的原理和类型,统筹安排第一、三小组进行详细展示,第二、四小组进行质疑,并同时简要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下面对课堂的实践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1. 交代项目 统一标准
首先,教师对项目进行简要介绍,并强调制作欧姆表的电路图中各个元件对应的物理符号,从而统一标准。其中包括电源(电动势E,内阻r)、滑动变阻器(R)、表头(Ig,Rg)、待测电阻(Rx)等。
教师对课堂展示方式进行介绍,课上汇报总共分为四个小组,两个汇报组,两个质疑组。鼓励学生要在交流和质疑中共同进步。同时提醒学生,当某个小组汇报时,其余小组完成“欧姆表成果汇报课堂评价表”,如表1所示。
2. 小组汇报 评价交流

(1)第一小组汇报
第一小组重点汇报了欧姆表的制作原理及理论定标的过程。首先,学生展示如何测量欧姆表的内阻。学生通过红黑表笔短接,将表头调为满偏。然后在红黑表笔间接入电阻箱,调节电阻箱使表头达到半偏,读出电阻箱的示数,此即为欧姆表的内阻。由于此时示数在表盘中间,也称为中值电阻。然后,学生展示如何进行理论定标。此阶段学生进行了公式推导。
由于表头上的电流值与满偏电流之间存在倍数关系,因此,令:


代入公式计算出对应的电阻值。之后,小组成员将计算好的电阻值标在1∶1绘制好的表盘上,将表盘固定在表头上,欧姆表制作完成。实物如图1所示。

另外,学生用欧姆表和多用电表测量了多组阻值,从而对欧姆表进行了误差评定,如表2所示。

最后,学生将制作的使用说明书附在仪器上。学生依照自己的使用说明书演示自制欧姆表的使用方法,并进行了测量未知电阻的演示。

(2)第二小组质疑
第二小組学生按照“欧姆表成果汇报课堂评价表”完成对第一小组的优点、缺点的评价,针对自己的疑惑进行提问,同时简要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定标方式。
他们通过与第一小组相同的测量中值电阻的方法得到欧姆表的内阻。然后,在红黑表笔调零的前提下,保持电位器不变,依次调节电阻箱阻值,记录指针在电流表表盘的位置与电阻箱读数的关系。学生将所有刻度进行实验标定后,再依据记录的数据1∶1将其绘制在表盘上,从而完成实验定标过程,同时自制使用说明书。他们的成品如图2所示。学生对他们制作的欧姆表也进行了误差评定,如表3所示。

此时,教师引导讨论: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两种定标方式有何不同之处?学生讨论得出,理论定标由于欧姆表内阻的测量存在误差,导线本身的电阻、导线连接位置的电阻都会引起表盘阻值标定时产生系统偏差。实验定标过程主要是电阻箱本身的阻值引起的误差,如果用更加精确的定值电阻来标定,实验定标的误差会非常小。从以上两组的误差评定数据也可以得出,实验定标比理论定标的误差小。因此在实际的定标过程中,都是通过用标准电阻进行实验定标的方式对欧姆表进行定标的。
此时教师将单一量程的欧姆表过渡到可变量程的欧姆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理论上制作好的欧姆表可以测量任何阻值的电阻,但是由于欧姆表电阻值与电流之间不是线性关系,当待测电阻阻值太大或者太小时,误差都比较大。当Rx≈R中,即接近中间刻度附近时,指针偏转与Rx的关系更接近线性,刻度更均匀,测量值才更加准确。[3]因此要想测量各种电阻,实际的欧姆表都会制作成多倍率。而为了读数方便,一般将相邻的倍率设为10。如何更换欧姆表的倍率成了学生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紧接着此问题,第三小组进行汇报。
(3)第三小组汇报
第三小组学生首先对改变欧姆表量程的原理进行介绍。在电源电动势不变的前提下,依据扩大电流表量程的原理,通过并联电阻使流过干路中的电流扩大为电流表满偏电流的10倍,从而使欧姆表倍率降低10倍。同理,使干路电流扩大为满偏电流的100倍,从而使欧姆表倍率降低100倍。
那么需要并联多大的电阻,才能实现倍率降低10倍呢?此时,需要测量表头的满偏电流和内阻。首先,他们组利用精密毫安表测量表头的满偏电流。将表头、滑动变阻器、精密毫安表、电源、开关串联。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表头达到满偏,读出此时毫安表的读数为1 mA。因此,表头的满偏电流Ig =1 mA。然后,他们组利用伏安法测量表头的内阻,如图3所示。

他们利用图3所示原理,先调节电阻箱使表头达到满偏,记录此时电阻箱读数为1 400 Ω、电压表的示数为1.5 V。然后根据欧姆定律:

学生借助电阻箱,利用实验定标法,对“×1”挡的欧姆表进行定标。“×10”挡直接在“×1”挡的基础上,将其示数乘10即可。欧姆表实物如图5所示。

第三小组对他们制作的欧姆表进行了误差评定,如表4所示。

(4)第四小组质疑
第四小组学生按照“欧姆表成果汇报课堂评价表”完成对第三小组的优点、缺点的评价,针对自己的疑惑进行提问。例如:并联的电阻并非准确数值,这会导致两个倍率之间并非严格的10倍关系。更换倍率后直接用示数乘10会导致较大的误差,建议两个倍率都进行标定,修正误差。同时简要展示自己小组更改倍率的方式。
四组学生的方案是在电表的满偏电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更换电池改变电动势的方法来扩大欧姆表的倍率。第四小组学生设计的欧姆表电路如图6所示。

据此设计的项目成果如图7所示。
学生对他们的欧姆表也进行了误差评定,如表5所示。
在第三小组和第四小组展示与质疑之后,教师引导讨论:两种不同的更换倍率的方式,哪种更好?学生讨论得出,通过并联电阻的方式可以降低欧姆表的倍率,但是却无法扩大欧姆表的倍率。虽然电池的增多会增加欧姆表的体积,但是它却可以实现欧姆表倍率的扩大。因此,减小倍率是通过改变与表头并联阻值的大小来实现,增大倍率是通过改变电源电动势来实现。这两种方法需要配合使用。一般的欧姆表中,“×1”挡、“×10”挡、“×100”挡是通过改变与表头并联电阻的阻值来实现,而“×1k”挡是通过同时改变表头的满偏电流Ig和电源电动势E来实现。[4]

3. 课堂总结 概念整合
教师对本节课的展示与交流进行总结。本项目促进了学生观察和识别常见的电路元件,包括滑动变阻器、表头、电位器、电阻箱、表头、微安表等;促进学生理解和使用多用电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闭合回路欧姆定律等内容。从项目中引申出的超出课标要求的知识,包括电表的理论定标和实验定标方式、降低和扩大欧姆表倍率的方法、测量表头的满偏电流和内阻等,这也加深了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等恒定电流核心概念的理解。
三、小结与反思
项目式教学最终目的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核心概念的深度学习。通过“制作欧姆表”项目式教学,学生将串并联电路、电表改装、闭合回路欧姆定律、练习使用多用电表等核心知识进行整合。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促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总之,项目式教学与新课改下高中物理的模块化、主题化内容相契合,在以项目为研究对象的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5]同时,本次项目式教学通过小组互评、质疑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总体上,本次项目学习的教学实践过程,有效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另外,本次项目式教学还有部分不足,将来可以在以下地方进行改进:
(1)误差评定环节可以选用标准电阻,用多用电表测一次,用自制欧姆表测一次,比较两次结果的误差。由于多用电表也不能准确测量电阻阻值,因此不能以多用电表的测量值直接作为评定自制欧姆表误差的依据。
(2)误差评定环节应该提前作出统一要求,例如需要进行几组数据的误差评定、可变倍率的欧姆表需要将两个倍率都进行误差评定等,从而使四个小组的评定结果可以统一分析和比较。
(3)课堂结尾可以增设欧姆表评定环节。课堂快结束时,可以给出一个未知电阻,四组学生分别用自己的欧姆表进行测量,比较四组的结果,分析各组的误差大小和来源。
参考文献
[1]周彩丽.青岛三十九中:项目式教学,让学习自然发生[J].教育家,2017(45):90-91.
[2]侯肖,胡久华.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实施项目式学习:以化学教学为例[J].教育学报,2016,12(04):39-44.
[3]曹吉安.多用電表测电阻为什么指针落在刻度盘中间附近最准确[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47(21):35-36.
[4]欧剑雄,陈国文.串联式欧姆表的误差分析及其量程选择[J].物理教师,2014,35(03):36-38+41.
[5]张惠钰.高中物理项目式学习设计策略探讨[J].物理教师,2017,38(09):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