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赏析
2019-09-10闫明
闫明
摘 要:苏子赤壁重游,留下千古名篇,由此后世得见其诗意的赤壁,如赤壁文一样的经典之所以千古流传是因受到时间的磨洗却更加熠熠生辉,让人感受到真善美,构筑起了我们精神家园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走向未来的起点。笔者尝试对《后赤壁》进行解析,让读者从不一样的视角去欣赏苏子的赤壁,在笔者看来,苏子行文运用了动静虚实结合、有无相生的手法,展现了苏子狂狷中行而与之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赤壁;动静;虚实;有无;狂狷
赤壁是苏子痴情之地。因此《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三篇赤壁奇文千古流传。人生代代无穷已,赤壁的江月和清风也特别青睐苏子,仿佛每次都如约等候他的到来。苏子才情自然不必多说,其赤壁文更是篇篇经典,各有千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更加喜爱《后赤壁赋》,斟酌思量,偶有心得,从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动与静的结合
深秋时节,无边落木萧萧而下,往往给人寥落悲怆之感,然苏子却仰见明月,行歌相答,悠然自得,其立意新奇,别具一格,足见其人雅量高致。月白风清自然不可辜负,于是苏子与客携酒与鱼,复游赤壁。一个“复”字点明苏子与赤壁早已结缘,此次旧地重游只作故友相逢。既如是,则不必寒暄,于是苏子摄衣而上,用“履”、“披”、“踞”,“登”,“攀”,“俯”等一连串登山的动作给人一种狂放不羁的感觉,体现苏子当时内心的波澜壮阔、激情澎湃。王国维说“苏辛,词中之狂”①,笔者认为苏子其人此时此刻亦有三分豪迈,七分狂。所谓狂,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时的狂飙突进;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扬文字;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锐意进取,更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往直前。
此时,二客已被远远甩在身后,苏子高处不胜寒,“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于是“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此处表现了环境的幽深旷达,苏子渐渐感到“悲”、“恐”,情感波动很大,对比强烈,令人印象深刻。苏子于是顺流而下,心情也渐渐平复。至夜深人静,孤鹤戛然长鸣更加凸显此时的静,静的让人感到寂寥。于是苏子酣然入睡,身体虽然安静了,思绪却更加活跃,天马行空,不着痕迹。动极而静,静极思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与静的完美结合贯穿于夜游赤壁的全过程,体现了苏子内心情感富有变化。
二、“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的转化
“有我之境”即苏子能够“入乎其内”,深入其境,陶醉其中,与赤壁同呼吸,共命运。真情实感描写耳得之声、目遇之色。如是写景,必然清新脱俗,令人豁然开朗;“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似脱口而出,却引人入胜。如是抒情,定能沁人心脾,无有矫揉造作之态。“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让人惊呼文章天成也。
“无我之境”即苏子能够“出乎其外”,跳出赤壁的意境,不再受眼前景物的羁绊,能够理性观察思考、与赤壁平等对话。“赤壁之游乐乎?”文中苏子未答,留白给读者。言有尽而意无穷。试想造物者之无尽藏给了苏子无限的诗意,然而赤壁也因为苏子的到来,才使得瞬间而逝的诗意境界定格为永恒。两者互相成全,相得益彰,妙不可言。苏子与赤壁正如太白的“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②”更似幼安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③”
三、实与虚结合
《后赤壁赋》前三段多是实写,后一段转而虚写,“玄裳缟衣”之鹤掠过,令人耳目豁然开朗,顿觉满纸空灵。此处之鹤仿佛“黄山之迎客松”,是山水之精灵,梦幻之仙子,迎接苏子由现实之境进入虚幻之境。苏子“梦一道士,羽衣蹁跹”,焉知不是赤壁之使者,亦或是赤壁之人格化之体现。庄生晓梦迷蝴蝶,如梦似幻,不知是周庄化蝶,还是蝶化而为庄子。此处之鹤与道士亦或如是,“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笑而不语,似是而非,如梦如幻,仿佛天机不可泄露,但是有一点是清楚地,二者与赤壁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天孕地养,人间仙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四、“狂”与“狷”同行
《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苏子从第二段奋勇争,拼搏攀登,积极有为,“志极高而行不掩”。后来,渐渐见到天高地迥,感受宇宙无穷无尽,人生如沧海一粟而,感悟人生有所为有所不为,“尽人事,听天命”而已。再后来遇仙鹤而梦道士,似乎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即从积极入世,慷慨激昂,志存高远,兼济天下的大有为思想渐渐融合道家的羽化登仙、飘逸洒脱、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主张,从而使自己从现实世界的某种束缚中解脱出来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以上看似对立的四点完美融合在其人其文之中,正是一阴一阳之谓道④的诠释,苏子生性放达,为人率真,虽然饱经沧桑却能够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返璞归真,懂得进退存亡之道,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正因为苏子“嗜欲浅而天机深”,其赤壁文才让人感受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奇趣,《后赤壁赋》是苏子对真善美的感悟,是苏子诗意视角的捕捉,更是他“望美人兮天一方”求之不得后“寓心于物”的超然。
注释
①王国维著《人间词话》四十六。
②唐·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③宋·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④《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中国易学表述矛盾法则的命题。认为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无论自然、人事,都表现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