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东……西……”对举成语

2019-09-10赵叶

高考·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平仄

摘 要: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思维和民族文化的缩影。“东……西……”对举成语的对称结构、虚指语义、韵感语音都与儒家和谐思想和道家辨证思维有一定联系。

关键词:对称结构;虚指;意义整体性;平仄

成语是汉语文化的瑰宝,是中国语言文字研究的“活化石”,它源自我國古代的神话寓言、诗词歌赋和历史故事,经历千百年的打磨与锤炼具有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韵味。

汉语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常采用语义相近或相反的字词,使其结构呈现前后呼应,例如:南辕北辙、出生入死、凶多吉少等,这都是成语中的对举现象。对举结构的成语常与东南西北、前后左右的方位词有关,数量较多的就是“东……西……”四字格对举成语。《汉语成语大全》收录“东……西……”对举成语122条,《中国成语大辞典》中收录了62条,《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中收录了11条。期中也不乏一些字词重复的条目,因此,文章综合三部词典的条目,选取部分“东……西……”对举成语,分析其结构、语义及语音特点。

一、结构分析

根据层次分析法,“东……西……”对举成语首先是联合式词语,其中“东……”与“西……”呈并列结构,彼此之间多能形成对仗,例如:“东奔”对“西走”,“东完”对“西缺”。其次是偏正结构,“东”、“西”为方位词,位于第二和第四音节的字则可能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当第二音节与第四音节的字为动词时,“东”、“西”方位词作状语,限定动词动作发生的地点,形成状中偏正结构,如“东征西讨”;当第二音节与第四音节的字为名词时,“东”、“西”方位词做定语,指明事物存在的方位,形成定中偏正结构,例如“东邻西舍”。无论成语结构关系如何变化,对举成语要求第二音节与第四音节的字在词性上保持一致。

根据成语第二音节与第四音节的词性,“东……西……”对举结构成语主要分为三类:

首先是动词类,例如:“东抄西袭”、“东征西讨”、“东拦西阻”、“东猎西渔”、“东闯西踱”等,这一类成语数量最多,约占88.52%。

其次是名词类,总共有8条,分别是“东兔西乌”、“东差西误”、“东家西舍”、“东劳西燕”、“东邻西舍”、“东鳞西爪”、“东胶西序”、“东南西北”,约占6.56%。

再次是形容词类,这一类数量较少,共有5条,分别是“东完西缺”、“东零西落”、“东横西倒”、“东零西散”、“东零西碎”,约占4.1%。

此外,还有一条数词类成语:“东三西四”。

二、语义特征

语言是一种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因此对成语的分析要重点研究其语义特征和字词关系。

在古诗文中有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称为“互文”,在理解互文词语时要上下文互相补充,用整合统一的视角来解释。例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两句互文就不能简单地翻译成“东阁、西阁、南市、北市”。句中的“东”、“南”、“西”、“北”四字字义虚化,用来虚指整个空间:“各个房间”、“各个市场”。“东……西……”对举成语与此相似,方位词虚化,从特指变成泛指,使语义表现出一种整体性。如“东差西误”,指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用来形容错误极多办事不力;“东荡西除”,表示出兵平定各处混乱;“东张西望”表示向四周张望,观察动静;“东掩西遮”指多方掩饰遮瞒。这些成语的理解都体现着意义的整体性,不能只靠字面意义去理解。

在上面所举的例子中,“东”、“西”表示空间范围的泛指,这也是“东……西……”对举成语中最普遍的含义。其第二种空间泛指表示一种极端,用方位相反的词来形容距离遥远,如“东劳西燕”,比喻亲人朋友分离两地,相隔很远。这里的“东”、“西”不再泛指整个空间,而是强调空间距离,指极端遥远的两个空间。

互文使成语中的“东”、“西”字义变得虚化,但也有保留其确指意义的成语,如:“东兔西乌”,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兔”和“乌”分别指月亮上的玉兔和太阳上的三足金乌,“东兔西乌”表示“月亮东升,太阳西下,象征时间流逝”。这里的“东”和“西”就是确指东方与西方。

三、语音分析

“东……西……”对举成语通常会出现类似“东倒西歪”、“东歪西倒”和“东躲西藏”、“东藏西躲”这样的字词位置互换而语义不变的成语,这些成语过于重复繁琐,因此在研究语音时要剔除这些重复成语。根据对举成语的成词性特征和使用者的习惯性进行取舍。例如:根据“躲藏”一词,保留“东躲西藏”,舍弃“东藏西躲”;根据使用习惯,保留“东倒西歪”,舍弃“东歪西倒”。最终选取有代表性的“东……西……”对举成语111条,分析这些成语的文字语音。

“东B西D”式对举成语中“东”、“西”二字位置固定,并且语义虚化,所以成语的语音分析主要是分析B、D所指代的字的语音规律,根据字的平仄分成四类:

B为平声、D为平声的成语有21条,约占18.92%;

B为平声、D为仄声的成语有69条,约占62.16%;

B为仄声、D为平声的成语有14条,约占12.61%;

B为仄声、D为仄声的成语有7条,约占6.3%。

由此可知,平仄搭配的“东B西D”式对举成语最为普遍,这与中国人喜欢朗读文句时在最后一字加重读音的做法有相似性,平仄搭配的语音形式符合汉语语言中抑扬顿挫的韵律审美观,同时也能够使词语的语音具有音乐性。

“东……西……”对举成语在结构上呈对称性,在语义上虚实相生具有整体性,在语音上平仄相随突显音乐感,这些都与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思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崇拜和谐,持有着眼于整体的思维方式,强调语义的整体性、互补性。道家学说赋予中国人的独具特色的哲学思辨能力使汉语言充满辩证性和对称性。“东……西……”对举成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思维,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梅萌.汉语成语大全(单色本)[M].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07.

[2]王涛.中国成语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3]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9.

[4]李大农.成语与中国文化[J].南开学报,1994.06.

[5]郑晓.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03.

[6]王东茜.汉语成语中“东……西……”结构的对举现象[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01.

[7]李俊敏,张彩虹.对反义语素同位对举成语的考察[J].宜宾学院学报,2011.08.

作者简介:赵叶(1990—),女,汉族,山东济南,助教,硕士研究生,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研究方向:语文教育、特殊教育

猜你喜欢

平仄
孙 宝
万裕屏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浅谈“兄弟”与“弟兄”的使用
春天的马蹄声
深研句式 探寻诗律
“逾”与“愈”不同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
《望岳》正裁
浅谈格律诗的平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