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录像支持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
2019-09-10喜忠锋
喜忠锋
摘 要: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资源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教育领域,其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直观的多角度观看的过程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升。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我尝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开展中对投影录像该信息资源进行运用。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投影录像;应用对策
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开展中,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无法观察到实验现象等问题大量存在,限制着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该情况,我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开展中,尝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将化学实验多角度、多方面地展示给学生,以此使学生在直观的观看中,加深对实现现象的认知与理解。以投影录像该资源为例,我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是这样对其进行应用的。
1.投影演示实验
(1)透过投影放大实验现象
在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同时又是学生观看到时间,往往采取演示实验的方式,将实验展示在学生面前。尽管在这样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學生可以获得直观观察的机会,但是需要注意一点,在班级授课制下,一个班级里的学生高达六七十人,在这样拥挤的情况下,往往只有前排的学生能看到实验现象,后排的学生根本就看不到实验现象,由此导致实验教学低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实验现象是转瞬即逝的,学生就算再集中注意力,其也是难以观察到的。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实验教学活动开展中,尝试利用投影设备,将实验现象放大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直观而清晰的现象观察过程中,对该实验有一个深刻的认知。以“铜锌原电池实验”为例,我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投影仪将自己的实验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大屏幕上。在这样的实验观察过程中,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看到实验中所产生的小气泡,以此在清晰观察到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对该实验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2)投影多角度观察现象
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受学生已有化学认知能力的限制,其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仅能观察到某一个现象。有时候,在实验结束之后,我就实验现象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会感到很迷茫,甚至一些心直口快的学生会说道:“老师,你刚才演示的演示中根本就没有发生这一现象。”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没有多角度地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由此导致其认知存在片面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验认知发展效果可想而知。对此,为了使学生在演示实验参与过程中,对该实验有一个完整而清晰地认知,我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尝试利用投影仪将实验过程多角度地展示给学生。以“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为例,在这个演示实验中,我将纳放入到水中,纳浮在水面上,其表面在与水发生接触时候,产生了氢气,并在氢气的“推动”下,在水中四处游动。而且,在此过程中,氢气与水面进行摩擦,发出嘶嘶的声音。纳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逐渐缩小,变成小球。如果纳继续与水发生反应,会有氢气产生并发生燃烧,在纳与氧气强烈反应的过程中出现氧化反应,产生蓝色的火焰,一会变成黄色,在温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发生爆炸。这个实验过程所发生的现象是较多的,在传统的演示实验中,学生是难以对所有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的。而我则利用投影仪水平投影,将所有的实验现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使其在俯视水面的过程中,从多角度观察到不同的实验现象。
2.多媒体演示实验
在高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从一些重要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展示在学生面前。但是由于一些实验是存在危险性的,如果还在课堂中进行演示,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人身伤害。以“口向上加热试管”为例,在加热固体药品的时候,如果将试管的口朝上,则会出现冷凝水倒流,试管爆炸的情况。尽管实验存在危险性,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将这些实验展示在学生面前。面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会发挥多媒体演示实验的作用,利用计算机模拟一些具有危险性实验,使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中,既能看到实验现象,又能知道那些不当的操作会带来哪些危险。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地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还可以使其在危险性动作的演示下,对正确操作实验产生重视,以此为其今后安全地动手操作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之中早已是大势所趋。对此,教师在组织实验教学活动的时候,要立足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积极地利用投影仪为学生放大实验,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实验,或者直接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陈虹波.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5):149-150.
[2]赵太林.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3):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