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019-09-10秦晓燕王令琦
秦晓燕 王令琦
摘要:美术教学内容中许多内容都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而这些内容还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教学育人的过程,就是弘扬传统文化即非物质文化的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教学;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他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而且在当代也已经和正在受到亚洲以及全世界日益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思想,有利于新时代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在我们美术教学育人中,应当认真加以弘扬。
美术教学内容中好多内容都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在鲁教版《美术》6至9年级教材中多处出现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中国民间美术,而这些内容还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譬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第三课《艺术魅力的展示》马左的少数民族面具等等。我们如何在美术教学育人中,做到弘扬f拿流文化即非物质文化呢?
一、非物质文化
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于2006年4月生效。《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头或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
2011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定义: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遗不是静止不动的,不是同一个东西,同一种方式永远不变的一代一代传下来,而是文化传统在一代代人的能动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创造。
二、非遗融入学校美术教育的途径
(一)美术课本中的非遗
前面提到在整个初中美术课本中,多处出现中国民间美术,也就是指的非遗,这些课内容比较多,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运用尹少淳教授讲的“主题十单元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把一个内容分解形成一个单元逐个进行教学。
(二)走访非遗传承人
为了对非物质文化有个全面的认识,笔者所在学校美术教研中心发起了“寻根溯源——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之旅”活动,走出校园先后走访了济宁市的几位非遗传承人。
1.鱼台木版年画传承人——陶运航
山东济宁鱼台县李阁镇陈集村,第十一代木版年画的传承人——陶运航老师,在他那间简陋的画坊里,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里原来整个村家家户户都做木版年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的方向发生了改变,通过销售年画维持生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到目前为止整个村只有陶运航一家还在坚持制作并创新年画,随着国家政策及政府对非遗的保护与支持,现在比20世纪90年代好了许多。在采访过程中,陶老师给我们演示印制年画的过程,同行的老师们还在陶老师的指点下体验了一把印制年画。
2.曲阜桑皮纸传承人——郑友明
山东曲阜市王庄镇纸坊村以造纸为主要副业,纸坊村有731户人家,随着时代变迁,使用桑皮纸的商家越来越少,经济收入也不景气,纸坊村现在处于城乡接合部,前两年这个村开发,把旧村庄改建成了楼房,虽说在新社区旁边专门给这些桑皮纸工作坊设立制作区域但是坚持制作桑皮纸的工作坊越来越少。据郑友明说做桑皮纸有72道工艺,尤其是捞纸这道工序,更是技术中的技术,从明代至1955年前后,全村只有郑、乔两家掌握“捞纸”技术,且艺不外传。捞纸工具的大小,送背头的快慢,力度的大小等等都很有讲究,捞出的纸还要一边稍厚,一边稍薄,这样利于晒纸揭纸。据说桑皮纸起初是糊在棺材内部用于防腐,纸除此之外,还用于高级装裱、制伞、包中药、制扇子等。
3.济宁古法扎染传承人——张莉
将一块洁白的绸布用针线捆扎后,浸人冒着热气的染锅中,锅内的染液由天然植物原料等调制而成,在色彩与色彩的碰撞中达到想要的染色图案,这门传统技艺叫扎染。早在1400多年前的古二以齐民要术》里就有记载,同时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济宁市区张莉老师的“初拾”工作室看到她运用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做的扎染蜡染作品,作品中纹样多变的图案,这才是扎染不可复制的艺术魅力。
4.济宁任城儒苑青陶传承人——薛琦
故宫太和殿的地面铺设的青砖,俗称“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的雅称。古籍《金砖墁地》有这样的解释:“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称‘金砖’。”薛琦老师通过多年挖掘传承黄河流域制作青砖的技艺,也制作出了“金砖”般质量的青砖,况且还推陈出新,先后制作了“百福”“百寿”“百佛”茶乘”砖。现在除了满足人们对非遗的喜爱之外,还把青陶推向了国外。
5.济宁圣绣传承人——刘娟
刘娟是济宁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她遍访各地刺绣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博众多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巧妙地融入到刺绣作品中,使刺繡作品不仅继承了我国苏绣传统技法,还把苏绣技术和鲁绣技术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刺绣风格,自创了圣绣这一国家瑰宝。她还经常带领济宁市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义务传授非遗技艺,为济宁市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做了大量工作。
(三)非遗传承人进校园
走出校园对教材中体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工艺进行了细致的了解并学习体验了工艺过程,又和刘娟会长交流联系把非遗引进学校。
在刘娟会长的带领下非遗传承人多次到学校展示传授非遗文化,得到广大师生的热捧,年龄大点的老师看后仿佛回到了童年,勾起他们幸福的回忆,学生则看到既新鲜又好玩的传统东西,而这些非遗传承人到学校全是义务的,他们就是为了宣传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四)开展非遗社团
1.传拓社团
传拓是以纸紧覆进石器物的文字、图画上面,然后用墨拓印。因在传拓过程中有一套技术方法,故名。由于此法主要应用于金石器物上,如拓印碑刻、墓志、甲骨文字、画像石等,所以也称金石传拓技法。金石传拓艺术,是集金石学、考古学、美学三位一体的高层次艺术门类。王令琦老师将这门艺术作为一项宣传传统文化技能引进到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训中,为了让学生更好感悟在课堂外带领学生拓印学校的碑刻,并组织学生和家长去济宁汉画像石博物馆了解历史并拓印作品。学生通过学习传拓,他们了解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感觉收获很大,非常快乐。
2.剪纸社团
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把我国这一优秀民间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秦晓燕老师根据自身爱好特长,开展学生剪纸社团活动,充分挖掘教师学生潜能,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特长,努力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剪纸的活动,使学生自觉参与文化传承,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在社团开展活动期间把教学内容整理编写成了学校校本课程教材《剪纸艺术》,并在这一教材基础上编写成汉语桥教材《剪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还开展了山水画社团、篆刻社团、扎染社团等。
(五)向孔子课堂展示非遗
济宁学院附中是山东省2007年第一批在国家創办倡导下与美国和加拿大孔子学堂签订合约的学校之一,十几年来每年要接待和出访这两个国家并宣扬中国文化,尤其是在接待国外友人的时候,学校组织非遗传人进校园并和社团学生共同展示和传授传统文化技艺,把中国非遗文化推向了一个高度,受到来访和出访国家师生的高度评价。
(六)科研支撑及研究成果
为探讨研究传统文化进校园,融入课堂为我所用,王令琦老师主持并参与了两个课题研究并已结题且获得好评。主持省课题《民间美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利用价值研究》、参与市课题《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美术教育体系研究》。
在课题阶段性总结,王令琦做了《民间美术进课堂》讲座,受到与会老师和领导的好评。并针对课题研究期间进行的探讨课共同讨论,找出不足和优点,并及时对活动的开展进行新闻报道和总结。期间发表了一些课题性文章,这是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2015年5月4日他与北京大学学子座谈,也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习近平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活动与讲话中,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自信。我们把传统文化既非遗引进校园,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路上,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探索、去研究,在青少年心中种下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传统文化,也是希望通过我们努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济宁市还有很多这样的非遗项目,全省各地还有更多的非遗项目,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去发掘、去保护、去传承。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我们须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