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研协作”走向“教研融通”
2019-09-10江尧梅
【摘要】文章以连云港市某区为例,通过对小学英语区域性协作教研现状的调研,深入分析了小学英语学科协作教研的现状及成因。在反思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区域性教研共同体,疏通教研通道打造教研团队;开展区域协作教研活动,贯通教学资源促进均衡发展;深化协作教研发展成果,融通价值观念提升教研品质的工作思路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区域教研协作;教研共同体;教研融通
【作者简介】江尧梅,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教育局教科室。
一、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各地教学研究部门应加强对教学的分类、分层指导和评价,帮助学校因地制宜地落实本地课程实施方案,促进地区英语教育的均衡发展。
本区域受城市化进程影响,城区学校规模较大,投入较多,优秀师资、骨干教师也相对富足;而占据大部分面积的乡镇学校因为地理位置偏远,教师培训渠道单一,年龄结构不够合理,所以师资队伍水平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英语学科没有区域性教研团队,缺乏领头人,大多共同体没有规范的制度,教研活动随意性较大,缺乏研究的主题和深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通过成立区域“教研共同体”、组建“区域性协作教研团队”,按照 “区域整合、协作教研、灵活机动、按需而行”原则,在行政区域内不同学校之间组织和开展各类英语学科协作教研活动,助推教师专业发展,促使区域教研从协作走向融通,从而实现区域内学科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
二、建立区域性教研共同体,疏通教研通道打造教研团队
1.采取保障措施,深化区域团队教研意识。根据地理位置就近、强弱联合、以强扶弱,优势互补的原则,出台了《关于开展小学英语教研共同体活动的实施意见》,将区内26所小学划分为“东北共同体、东南共同体、西北共同体、西南共同体、中部共同体”五大教研共同体,建立健全了教研共同体活动制度,设立了工作目标,采取了保障措施,确保了区域间教研通道的畅通。
“教研共同体”成立之后,五大共同体学校纷纷按照实际需求开展特色教研活动,主动联系“协作教研团队”专家、教研员等参与到活动中,共同行动,共同获益。学科教师数少的学校主动联系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参与该校的集体备课、互动听评课等业务学习;建立了共同体QQ群,加强网络教研,弥补了校际间师资分布不均、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劣势现状。区域间教研通道的畅通,使不同的学校可以协调好统一的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时间,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协作教研共同体。
2.整合区域资源,提高协作教研的实效性。按照 “区域整合、协作教研、灵活机动、按需而行”原则,整合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集中区域内学科骨干教师,依据其专业特长组成“区域性协作教研团队”,充分发挥专家、教研员和优质学校名优教师的专业指导与学科引领作用,使学科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的经常性交流变成了现实,改变了教研活动面窄的状况。通过活动引领,改变区域内教研活动程序化严重,流于形式;缺乏领头人,研讨氛围不足;准备不充分,主题及重点不突出等现状。落实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推进学校的教研组建设。
区域性协作教研以问题为出发点,着力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运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真正发挥区域性协作教研的力量。
3.加强城乡联动,促进教师团队持续成长。区域教研共同体多为一至两所城区优质学校带动片区内几所乡镇薄弱学校,以解决本区域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重点,探索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有效途径和策略。通过开展校际课堂教学观摩交流、专题研讨等活动,分享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通过组织结对帮带、骨干教师示范引路、学科专家专业引领、校际教研培训、参与教研课题等形式,积极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鼓励教师团队专业发展。引进校际先进工作经验,发挥共同体内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聚焦课堂,以点带面,校际互动,同伴互助,实现区域内教学教研工作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开展“异校同研”特色协作教研活动,即在城区与乡镇不同的学校开展相同主题的教研活動,分析城区与乡镇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相差较大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区域内“课堂教学诊断帮扶教研团队”走进学校,通过“同课异构”及课后研讨发现课堂教学对学情关注不足的问题,通过相互查看教师的作业批改情况发现教师的工作态度问题,通过交流转化学困生的做法发现学生的兴趣激发及作业如何分层布置、如何落实教学效果等问题,及时解决教师的困惑,促进城乡教师团队专业发展。
4.理论结合实践,激发教师自主快速发展。针对乡镇教师忽略自身的专业发展、缺乏教学思考、教科研能力欠缺的现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读书笔记评比活动、读书沙龙活动,举行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等教学专题研究活动,树立“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效果即结果”的教研思想,开展基于教学实际问题的小课题研究;开展教育论文、案例叙述和教学设计等展评活动。开展“教科研沙龙”活动,请“教科研指导团队”成员结合自身的教科研实际经历以沙龙的形式展开活动,参与活动的教师带着自己感兴趣和关心的问题进行互动研讨,促使城乡教师为解决自己的问题而自主学习与思考,通过身边的实例激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
三、开展区域协作教研活动,贯通教学资源促进均衡发展
1.开展网络教研,拓宽研究空间。开展教学设计问题诊断、课件制作要领研讨、复习课研讨、学习策略指导、教学质量分析等网络教研、沙龙研讨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升。先提出活动主题,发在QQ群或OA平台,学校教研组进行网络研讨,研讨结果由参加活动人员带到现场参加互动交流。在一次复习课研讨活动中,执教教师提供两节复习课例,区域性协作教研团队成员点评课,就如何高效复习进行沙龙研讨,台上老师针对复习策略进行辩论,台下老师做足准备,积极互动交流,把研讨推向了新的高度。通过网络教研、沙龙研讨形式,城乡教师竞相参加,扩大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面,拓宽了教研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教师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2.结合区域现状,追求整体提升。本区域作为中心城区,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大多数学校生源增速较快,區域内新任教师及转岗代课教师逐年增多,但教育培训部门组织的培训不能及时跟进,针对此现状,开展针对性较强的新教师教材教法培训活动、单元各板块教学研讨活动、单元整体教学研讨活动等。活动借助区域内五大共同体教研平台及区域性协作教研团队,通过课例引领,专家评课及讲座,沙龙研讨等方式进行研训,新任小学英语教师(含代课及转岗教师)通过活动前的网络教研,带着问题积极参与研讨活动,活动现场利用“弹幕”,就课例的亮点与不足提出自己的困惑与见解,台上台下热烈互动,及时解决教师的问题。
3.聚焦专题教研,打造特色品牌。扎实开展专题性教研共同体活动,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协作教研活动品牌,开展“教研组沙龙展示”活动、“异校同研”活动等。如一次教研组沙龙展示活动中,两所学校教研组结合主题“趣味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教研主题的理解,各抒己见,研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将教研活动推向高潮。区域性协作教研团队成员的点评准确到位,给出了理性的指导性建议。
四、深化区域协作教研成果,融通价值观念提升教研品质
通过区域“教研共同体”“区域性协作教研团队”、在行政区域内不同学校之间开展英语学科协作教研活动,教师个性发展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形成和持续发展,缩小了城乡之间教学的差距,促进本区域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均衡发展,深化了学校、教师对小学英语区域性协作教研活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认识。
1.教师参加培训质量的区域性比对。
全区区域性协作教研活动参加活动人数由40%提升到80%,参加人数增加了一倍,可以看出英语学科非常重视研训活动,但是还是没有达到100%的覆盖率,从片区教研活动百分比研究前后对比可以看出研训活动达到了100%,特别是片区教师参加区域协作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每个老师在这个活动中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2.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区域性比对。
从城区青年教师获奖人数对比中可以看出,区域性协作教研改变了城区小学教师在各类比赛中一方独大的局面,而乡镇农村小学的青年教师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城区与城乡青年教师得到了均衡发展。
3.学校教学水平提升的区域性比对。
从两次区教学质量抽样检测数据中看出,城区小学、乡镇中心校、村小无论平均分还是合格率之间的差距均在缩小,成绩稳步增长,全区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学科协作教研促使区域内的一些学校走上了规范化、主题化、协作化的教研之路,使区域性教研从协作走向融通,区域教研水平的提升又促进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了教研质量与教学质量的同步提升。当然,学科协作教研的纵横开展缺乏强有力的行政助推,需要更好地协调相关部门、相关学校,尤其是专业性领导的直接参与。区域性协作教研的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应该加强薄弱学校的教研团队打造和教研力量分配,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江尧梅,赵大中.小学英语区域性协作教研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3,(9):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