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开放性问题的实践研究

2019-09-10陈雪颜

校园英语·月末 2019年10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摘要】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大部分的英语教师都侧重解决书本上内容的问题,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开放性问题正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本文主要阐述在深度学习理念下,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出开放性问题的原因、原则及实践。

【关键词】深度学习;开放性问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陈雪颜,广州市南沙东涌中学。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在听、说、读、写四个主要教学环节中,“阅读课”占据了初中英语教学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大部分的英语教师都侧重解决书本上内容的问题,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近几年的广州英语中考题,书面表达部分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部分开放性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见解,再扩充文章的内容,而不再是一味地要求“翻译”文章。这种中考改革的趋势,也迫切要求初中教师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不能再照本宣科,要由原来的浅层阅读向深度学习靠拢,用开放性问题去拓宽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引领他们对文章作更深、更广的理解。

二、深度学习和开放性问题的概念

深度学习:黎加厚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地学习新的事实和思想,并且将其融入原来的认知结构中,多方面进行联系,把已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做出决定,解决问题。与那种单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分离地存储信息的浅层学习相比,深度学习更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批判性地学习。

开放性问题:戴再平学者认为,开放性问题具有答案多样性的特征,因此要求学生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能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考虑。 高凌咫等学者认为,开放性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与它相对的是传统的封闭性问题。

三、关于深度学习和开放性问题的国外研究

1976年,瑞典两位学者Marton和Roger第一次提出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概念,他们提出深度学习者关注文本的“所指”,采取理解的方法;但浅层学习注重文本的“能指”,采取机械记忆的方法。学者Parsons在研究中指出,深度学习就是积累学习经验,通过深度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迁移能力,让学习变得更有成效。教育学家Junco R & Cotton SR在研究深度学习时指出,深度学习是知识构建的过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阅读方面和生活方面的问题。

日本最早关注并尝试在数学学科引入开放性问题。1971年,为了证明开放性试题可以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评价手段,一个特定的研究项目:“开发算术.数学学科的更高的评价方法”被日本一个学者小组欣荣接受了。在研究这个项目的同时,这个小组第一次提出了“开放题”的概念。在欧美等国家,对于数学开放性问题的研究是从“问题解决”开始的。1980年,美国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提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问题解决”,这一时期,好的数学习题或问题就被认为是开放题。1992年,新西兰教育部颁布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倡在问题解决上使用开放式的问题代替封闭式问题。

四、关于深度学习和开放性问题的国内研究

深度学习这一理论是2005年由何玲、黎加厚引进来的,他们阐述了深度学习的概念,将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作了详细对比,总结了深度学习的特点。此文献拉开了国内研究深度学习理论的序幕。 孙银黎从教育技术的“learning”子概念开始,在黎加厚教授提出的深度学习的特征的基础上,再增加了信息整合、自我导向、积极主动和终生学习四点,第一个提出了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并非对立而是递进的观点。吴秀娟在《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研究》中总结出深度学习的8大特征。郭华教授指出,深度学习是指学生积极参与有难度的主题任务,从中体验与获取意义的过程。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数学开放性问题。1980年,《外国教育》杂志第4期刊登了我国赴日本留学的学者泽田利夫的一篇文章----《从“未完结问题”提出的算术、数学课的教学的方案》,我国在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研究开放性问题。1990年,胡林瑞老师用5道数学开放题对51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数学开放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993年,戴再平用数学开放题在浙江五所中学做实验,结果发现: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不是互相排斥的,他们应该是共存的。 1997年,“开放题----数学教学的新模式”被立为我国“九五”规划的重点课题。第二年,该课题组在上海举办了“数学开放题及其数学学术研讨会”,数学开放题从此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 。

但是,关于深度学习和开放性问题的国内外研究大多集中在数学学科,而对英语学科鲜有涉足,针对初中学生阅读教学的研究更是几乎没有。

五、深度学习和开放性问题的理论基础

深度学习和开放性问题的理论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该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是学生积极吸收、反复思考并理解运用的过程。首先,学习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意义构建的过程;其次,事物的意义不是孤立存在的,新知识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运用,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的帮助者和引领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构建平等、有效、协作的课堂氛围,注意学生的差异,改善课堂评价,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的主动意义构建。建构主义的這些理论与深度学习的要求不谋而合。开放性问题任务的真实性、答案的多样性为学生交流讨论创造了天然的平台。采用开放性问题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完成英语知识的主动构建。除此之外,开放性问题还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六、为什么要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出开放性问题呢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出开放性问题主要原因有三个:一,英语阅读中开放性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二,英语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方法地思考,希望学生在得到结论时打破思维定势,深入地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的本质,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三,深度学习和开放性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全世界的热点,但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开放性问题的实践研究几乎还没有,所以本人认为有必要进行研究。

七、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实践

怎样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出开放性问题呢?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认为开放性问题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围绕主题提出问题,做好铺垫,适当拓展。为了更好地推进主题的深度学习,初中英语阅读课不能仅满足于完成每课主题的基本内容的问题就停止不前了,教师应引领学生围绕主题提出问题,做好铺垫,适当拓展。例如在教授沪教版8A Unit4 Inventions一课时,课前我向学生提出几个开放性问题,要求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上网搜集资料,做成PPT,上课时小组展示出来。预设的开放性问题如下:

(1) Which new invention are you interested in?

(2) Why was it invented?

(3) Who invented it?

(4) When did it begin to be used?

(5) With this new invention, how do people’s lives change?

由于之前向学生强调过不能出现跟文章相同的发明,所以学生们在查找资料时是经过有意筛选的,但由于每个小组的看法与兴趣都不同,所以小组展示的内容基本上都不相同。有洗衣机,有电脑,有智能机器人……,虽然展示的内容都不一样,但都围绕着inventions这一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感知,思维不是只局限于课文出现的三种发明,而是拓展到真实生活中,同学们既参与展示也听了其他小组展示,比起单纯听教师教授课文的三个发明的知识学到更多,领悟更多。

2. 围绕主题讨论问题,贴近生活,激发兴趣。学生们对贴近他们生活的事情最感兴趣了,特别是关于旅游的事情。所以我在教授沪教版7A Unit6 Visiting Shanghai的时候,上课前几天,我就让每个学生回家搜集几张旅游的照片,上课时用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并且围绕着这几个开放性问题来介绍:

(1)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go again if you have free time?

(2) What is it famous for?

(3) How can we go there?

(4) What will you do there?

虽然只是几个简单的开放性问题,但由于它们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所以学生还是比较积极参与的。其中有位学生谈到他的家乡贵州,谈到那里的著名景点,黄果树瀑布,西江千户苗寨,荔波小七孔,谈到那里的美食,辣子鸡、糟辣脆皮鱼,谈到贵广高铁对他们家乡带来的美好变化,其他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都说有机会一定要去他的家乡看看。这样的阅读课,教师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介绍上海,而是用几个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3. 围绕主题评价问题,综合分析,辩证思维。能用辩证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去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不是单纯的对人或物说好与坏,对与错这是初中生该学会的一种本领。在学完沪教版9A Unit2 Two geniuses后,我向同学们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让他们讨论,然后陈述理由。Who do you think is a genius, Einstein or Hans? Why? 同学们像炸开了窝一样热闹。有的认为Einstein理所当然的是一位天才,因为他提出了相对论,光量子假说、能量守恒、宇宙常数等等许多理论;有的同学认为Hans是一个天才,因为他听过Einstein的讲座后能从容地、一字不漏地演讲出来,并且当观众提出疑问时,他能从容不迫地想出妙计来应对;有的同学认为Einstein和Hans两个人都能称作是天才,因为他们两个都聪明、努力、冷静、从容不迫。这样的答案也许有点令人意外,但学生们的确学会了反复思考,从不同角度去综合评价一个人,而不是片面地、肤浅地看待一个人。

4. 围绕主题解决问题,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深度学习和建构主义理论最强调的一点就是理解运用。如果我们能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实际上来,解决我们生活上的问题,那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在讲授完沪教版9A Unit4 Problems and advice之后,我把学生分成4个大组,要求他们讨论一个开放性问题:What advice would you like to give Anna (Peter, Simon, Julie)? 通过讨论,学生们的确能想出一些实际可行的建议去帮助书中的几个主人公。例如,有同学建议Anna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Jolin的关心及建议;有同学建议Peter现在不必为之前所做的事情去愧疚了,如果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就请Peter能挺身而出,对别人提供他力所能及的帮助等等。这些建议都是文章里面没有出现的,是学生们通过联系实际讨论得出的结论。在文章结束时,我再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给学生讨论:What problem do you suffer from?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出谋划策。有点同学比较腼腆,但有的同学还是愿意说出自己的烦恼,其他的同学都愿意倾听,并且有给出自己的建议。课后有的学生还说同学们给的建议切实可行。

5. 围绕主题探索问题,展开想象,拓展思维。在提倡深度学习的今天,想象力的培養是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们通过想象,可以拓展思维,加深对文章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在讲授完沪教版7B Unit4 Save the trees只后,我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What our world will be without trees?有同学想到了,没有了树木,动物们就会失去家园,变得无家可归,最终灭绝;有同学想到了,没有树木,我们的水土就会容易流失,容易发生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有同学提出了没有树木,我们生活的环境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有同学想到了树木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如果没有了树木,我们空气中的废气就会增多,而氧气又会减少,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健康。这样的一个开放性问题提出来之后,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拓展了思维,预测了未来,加强了环保意识,同时对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开放性问题,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传统教师的教学普遍以教师为中心,但深度学习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情景通过与学习伙伴的合作与交流而获得。所以,教师在设计开放性问题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要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采取多种多样的开放性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做到学以致用。

另外,转变教学模式。在传统的封闭性问题的情境下,教师多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授课方式和讲授法,而开放性问题则更适用于开放的教学模式,比如小组讨论模式、合作学习模式等,只有转变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自由交流,才能真正实现开放性问题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想法,才能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最后,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开放性問题不能简单地以“Yes”或者“No”来回答,所以教师也不能以“Right”或者“Wrong”来做简单评价。任何言之有理的答案,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就同一个开放性问题,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用复杂的长句来回答;水平较低的学生,则可以以优等生为榜样,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是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应肯定其学习态度与热情。

实践证明,初中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应用开放性问题,有利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05):29-30.

[2]戴再平.开放题——数学教学的新模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3]高凌咫,吴维宁.开放性试题如何评分?——介绍两种质性评分方法[J].基础教育课程,2005(01):46-49.

[4]Marton F saljo R.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Outcome and proces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6,46(1):7-8.

[5]Parsons, D.,Ryu,H,&Cranshaw,M.(2007).A Design Requirements Framework for Mobile learning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Computers 2(4):1-8.

[6]Junco R, Cotton SR. No A4 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 tasking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J].Computers & Education, 2012,59(2):505-514.

[7]美国国家数学教师理事会发表新报告:美国数学教育在争论中跋涉[DB].http://www.cas.cn/xw/kjsm/jdt/200906/t20090608—634037.shtml,2006-9-14.

[8]孔凡海.当前世界数学教育的三个特点——第一届东亚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有感[J].中学数学教学,1998(6).

[9]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05):29-30.

[10]孙银黎.对深度学习的认识[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07(01):34-36.

[11]吴秀娟,张浩,倪厂清.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研究:内涵与过程[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12):23-28+33.

[12]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25-32.

[13]胡林瑞.国外数学题的一次测试所见[J].数学教学,1990(03):29-31.

[14]戴再平.开放题——数学教学的新模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5]姜云鹏.初中生物开放性试题设计研究[D].鲁东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