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真实氛围 优化探究课堂
2019-09-10廖世营
廖世营
【摘要】 在开展学生探究性研究物理的情境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真实的情境,提出真实的问题,开展真实的探究,体会真实的情感,从而得到真实的知识,促成真实的智慧,使学生真正学会科学探究。
【关键词】 真实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1-040-02
0
在本学期,有幸听了某高中举办的“高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的物理课。总体而言,在以《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为主题的参赛课中,探究方面都存在一些不“真实”。
一、存在的不“真实”
(一)自主探究实验“干涉”太多——自主不“真实”
本次参赛课在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探究弹簧的伸长量(X)与弹力(F)的关系过程中,教师本应该提示学生思考:弹簧伸长量与弹力有什么关系?如何去设计实验?如何操作?提出相关问题后,请学生关注提供的器材,根据器材思考实验探究方案,再小组交流,通过交流激励、启发没想出方案的同學。然后,全班根据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深入进行探究。但部分教师“干预”太多,什么都给学生做好了,例如教师把情景设计实验表格制好,需测量的物理量标出,只能说老师把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掠夺了。在老师的干预下,在不“真实”情境影响下,学生探究的热情和空间失去了。
(二)“鼓励性”评价太多——情感不“真实”
在课堂上,当学生探究有创新性的想法,或回答有深刻内涵,或平时不主动的同学积极交流时,教师的表扬或引导学生为成功的同伴而鼓掌是必要的。但若学生的任何课堂行为老师都给予表扬,过多的鼓励性语言和掌声会让学生感到表扬鼓励评价的不真实和廉价。课堂鼓励须有度,过了就没有效果了,过了情感就不“真实”了。
(三)课堂提问思维含量太少——提问不“真实”
本次比赛教师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超过弹性限度”“压力方向是不是向下”“支持力方向是不是向上”“拉力是不是沿着绳子向上”……。像这类的问题连续不断,看似师生在积极互动,课堂氛围也很好,但这种提问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回答“是或不是”,激发不了学生思考,启发不了学生思维。提问缺乏引导学生大脑思考的诱因,显得不真实,也就很难获得真实知识,形成真实智慧。
二、优化探究性物理课堂的建议
全国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标准提出,高中物理教育目标是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就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部分。因此学生探究时,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真实的情境,提出真实的问题,开展真实的探究,体会真实的情感,从而得到真实的知识,促成真实的智慧,使学生真正学会科学探究。
(一)在创设“真实情境”方面
“真实情境”创设只是一个过程,其目的主要是引起学生针对问题思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质。“真实情境”指的是“折射物理规律的简约易操作情境”,且情境不应华而不实,不应脱离教学目标;情境不应占用太多时间,不应信息多而杂,要立足学生实际。
教师应能从简约、易操作、真实情境里,设计学生容易理解的话,折射出学生不理解的物理真相。例如《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一课,让学生猜想弹簧伸长量(X)与弹力(F)的关系时,就可以创设“弹簧秤不断地挂钩码,学生观察弹簧秤刻度的变化”的情境,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就可以定性地得出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猜想有充分准备。
(二)在引出“真实问题”方面
“真实问题”是根据创设的“真实情境”所挖掘出的思考问题。“真实问题”体现不是简单的真或假,而是有思维内涵,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连贯问题。
例如探究弹簧伸长量(X)与弹力(F)的关系,若教师问:“钩码的重力等不等于弹簧的弹力?”学生回答:“等于。”问题并没有解决,教师还需要进一步追问:“你怎么知道钩码的重力等于弹簧的弹力?怎样判断?”。如果直接提出:“钩码的重力与弹簧的弹力有什么关系?”“你判断的根源或依据是什么?”面对这些不是用“是不是”或者“能不能”就能回答的问题,学生肯定要动脑思考,还要找出相关的依据。如果这样去准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思维内涵提高了,也实现了提出问题的真实性。老师提出相关问题后,老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热情地倾听,让学生养成好问、会问、问到底的习惯。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继续再问:“如果钩码的重力不等于弹簧的弹力,又会怎么样呢?”以此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懂得判别,很自然地得出“真实结论”。
(三)在实施“真实探究”方面
探究的真实性必须要基于学生的自主独立、动手思考、合作开放、参与拓展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真实探究,真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首先,实施真实探究要认清楚自主与合作的关系。“真实探究”,探究的真实问题要得出这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是这样,要得出的是要做什么、如何去做、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想到这样做。把层层递进的问题提出后,不要急于追问学生回答,让学生自主独立地思考,然后开放性地合作讨论探究,小组交流,全班分享,思想碰撞,思路出新,获得新知识。
其次,开展真实探究要明确操作与思考的关系。边动手操作实验,边思考实验步骤,简化实验过程,优化实验方案,对比得出最好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不应该是教师制定好方案,学生机械操作。
再次,开展真实探究要理清楚如何引导和如何拓展的关系。“真实探究”需要老师的启发引导与激励拓展,以免学生盲目地进行实验操作。但老师的启发引导、激励拓展要恰到好处,不能固定,也不能包办。比如探究弹簧伸长量(X)与弹力(F)的关系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书本上的器材:直尺、钩码、弹簧、铁架台,可以多给一个弹簧测力计。这样学生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除了书本上的以外,还会通过弹簧测力计挂上个数不同的钩码,观察测力计伸长的格数,然后比较,最后得出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这样既避免学生盲目探究又不失自主,学生探究的过程更有意义,更真实,获得的知识会更多更好。或许“真实探究”本应如此。
(四)在付出“真实情感”方面
真情实感、有意去为、无意而成,这是教学的高境界。真实情感氛围离不开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课堂即时评价需要简洁、适时、真实,用教育的真情、实感,培养科学与人文同发展的高素质中学生。
因此,教师要用饱满教学热情与学生互动、对话、提问。例如:“请大家独立完成思考”、“看看谁更聪明”、“等一下谁上来替老师讲”等等,鼓励学生拿起笔,与问题进行自我对话思考;更有意义的是学生替代教师来“讲”,让学生讲出自己的思维方法,得出学生自己的观点。只要学生讲得有道理有根据,不管是否标准答案,教师应该发出真实情感、赏识性的评价。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能诱发学生的成就感,这样学生就主动去思考、实验、探究,迫切地想把自己的探究成果展现出来。
总之,在开展学生探究性研究物理的情境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真实的情境,提出真实的问题,开展真实的探究,体会真实的情感,从而得到真实的知识,促成真实的智慧,使学生真正学会科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