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图书流通方式的创新应用

2019-09-10熊瑛

兰台内外 2019年1期
关键词:创新应用新时期

熊瑛

摘 要:图书馆作为书籍的集中保存和借阅场所,需要严格高效的管理才能保证其良好运行,而图书馆的图书流通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图书的价值体现。在新时期下,图书馆图书流通方式必须做出变革,以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为核心进行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图书的信息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图书馆图书流通方式存在的问题,探究新时期下如何实现图书流通方式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新时期;图书流通方式;创新应用

作为图书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图书流通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面临着不小的难题,比如图书的损坏丢失、错架乱架、逾期未还等,都使得图书资源的高效流通收到阻碍,更有可能恶化图书馆与借阅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有鉴于此,图书馆应积极建立和完善高效的图书流通方式,既降低流通环节的成本损失,又能满足借阅者的实际需求,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性。

一、现阶段图书流通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图书流通方式存在的内部问题

第一,管理有漏洞。很多图书馆的硬件设备落后老化且一直得不到维修更新,导致管理系统经常不稳定,容易出现系统故障、网络连接不畅等问题,进而影响到图书的查询、借阅等工作,不利于图书流通管理。

第二,监控跟踪不到位。一般情况下,图书馆为了防止图书被人为损坏或丢失,都会设置监控保护措施,比如在图书馆内安装的报警系统等。但这些系统的自身管理却常常出问题,比如借书消磁环节报警信号频响,严重影响到图书流通的正常秩序。

第三,流通秩序混乱。除了因监控不到位造成图书流通秩序混乱以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条形码的损坏。条形码是附在每一本书上用于识別和管理的数据信息,但大多数图书馆都不重视对条形码的保护修缮,以至于当条形码无法被扫描时图书流通被迫中断。

第四,管理人员个人问题。图书流通管理需要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但管理人员往往由于工作枯燥单一而丧失责任心,进而引发人工管理事故。比如在借书和还书过程中,管理人员扫码不够专注,时常发生漏借或漏还的情况;再比如经过长时间的工作,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严重下滑,为图书流通埋下隐患。

第五,流通渠道亟待拓宽。传统的图书流通方式是以人工现场借阅为主,随着科技的进步,以互联网和移动APP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对图书流通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理论上来讲,借阅者不再需要亲临图书馆办理借阅手续,且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更多的人开放,这为图书流通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2.图书流通方式存在的外部问题

除了上述内部问题以外,图书流通方式还存在这些外部问题:第一,借阅者普遍缺乏对公共资源的保护意识。图书馆借阅者群体大多为80后和90后,他们的责任意识以及保护公共财产的意识相对薄弱,导致借阅的图书经常被污损,增加了图书流通的成本;第二,借阅者思维习惯问题。受传统阅读习惯的影响,图书借阅者都习惯于在阅读过程中用笔标准自己认为有价值或有疑问的内容,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对公共图书资源的损坏;第三,图书馆资源存储的有限性。图书馆的正常运行也需要不小的开支,在物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图书馆购买图书的成本逐渐增大,迫于无奈往往会购入低价低质量的图书,这些图书资源本身就极易被损坏,这样无形中加大了图书流通的管理成本。

二、对新时期图书流通方式的创新探索

1.实行图书人本化流通方式

传统图书流通方式的核心在于发挥图书管理工作的功能性和工具性,流通枢纽集中在管理人员身上,而广大借阅者群体被当作图书流通的终端环节。基于这种模式,传统图书流通的理念倾向于功能化,不符合新时期图书流通的自由、自主等原则。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来讲,机械式的图书流通方式都不利于图书资源的高效流通,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流通成本。新时期下,图书流通方式必须朝着人本化的方向变革,即主动更新流通管理理念,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落实“一切为读者服务”的理念。然后依次为指导依据,对图书管理的观念、行动、方法途径以及流通环节等进行全方位优化改进。在这一过程中,负责图书流通管理的管理人员应快速提高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摒弃传统的机械式服务,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流通服务体系,为借阅者提供更加便利、实惠的服务。举例来说,管理人员应主动收集借阅者的意见反馈,并积极采纳其中合理有价值的建议,据此进行有效的整改以完善自身的服务方式。与此同时,图书馆也要大力开展不同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包括事前图书借阅预约等工作,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图书馆与借阅者群体之间的关系。以人本化图书流通理念为指导的图书馆管理工作,还可以通过网络建设来进行创新,具体包括:

第一,提供一本多体式流通服务。即一本图书具备不同形式的文献载体,当借阅者把所有实体书都借走之后,可以继续提供该图书的电子版内容,并允许网络查阅;

第二,强化图书馆之间的图书流通互补。即不同图书馆之间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来实现图书资源的互相补充,借助互联网进行信息沟通和需求了解;

第三,建立完善的网络图书更新系统。每当有新图书资源引入的时候,借阅者可以通过图书馆的网络系统获知新书信息,以便及时借阅;

第四,重视网络场所的构建和利用。管理人员可以在网络上建立读书论坛等开放性平台,实现与借阅者的网络沟通,了解他们对于所借书籍的评价以及借阅过程的看法。

综合而言,图书流通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而图书馆也要人性化地对待管理人员,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运用激励措施来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心,更进一步还可通过专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来提升其管理能力与业务素养,从而保证图书流通过程的高效进行。

2.实行图书规范化流通方式

尽管当前我国图书流通管理工作尚未以明确的标准规范来予以指导,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图书流通管理先进经验来进行变革。总体而言,图书流通管理应以高效为核心目标,通过对流通管理组织机构进行不断调整来优化流通管理服务模式。而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制度,必须以工作职能为核心进行机构改革,针对包括图书收集整理、借入借出、监控跟踪等在内的图书流通管理各个环节,根据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效率进行合理分工。与此同时,可适当增加以往缺失的分工任务,比如建立读者服务系统、增加信息检索功能、提供图书信息参考咨询等功能。在此基础之上还应对图书馆的管理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进行更新换代,加快图书流通管理的智能化建设、自动化流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图书信息查询系统的建设等。从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也需要对相关人事制度进行规范化处理和完善。比如对于图书流通管理的用人选拔,应根据不同岗位需求来确定适合的人才,通过一系列涉及专业能力、综合能力、思想道德素质等的考核,找出适合不同岗位的最佳员工。而为了激励这些管理人员的工作动力和责任心,同时弱化管理队伍中懒散浮夸的工作作风,图书馆可以利用奖惩制度来进行管理。综上所述,图书流通管理必须走上正规化、制度化的效率化的道路。

3.对图书流通方式进行外部优化管理

新时期下图书流通方式的创新可以从对外部问题进行优化管理入手:

第一,完善图书流通的跟踪监控。为了确保图书馆内部图书监控设备的更新换代,并对图书借阅信息的在线记录与监控系统进行完善,图书馆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针对借阅者馆内借阅和馆外借阅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防止图书资源被借阅者有意损害,并促进借阅者提高自我监督意识;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借阅者对公共图书的保护意识。不论是馆内还是网络平台上,图书馆都可以在显眼位置张贴标语提示,提醒借阅者不要在图书上标注勾画,或者通过在线下组织专门的讲座、散发传单等方式提高大家的图书保护意识;

第三,明确图书流通损失的责任并建立动态的图书质量评估系统。图书馆应对图书损坏情况进行追责,明确是哪个借阅者,对其索要赔偿并进行基本的警告,严重者还可将其纳入图书流通管理系统里的黑名单。与此同时,加紧建设图书质量评估系统,定期对发生流通行为的图书资源进行科学的质量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书籍并进行修补和整理。

三、总结

当前社会正处于信息化、网络化和多元化背景下,图书管理工作也需要跟随时代变化而进行变革。传统的图书流通方式具有机械化、效率差、成本高等特点,难以满足现代社会中借阅者群体的需求。为此,图书馆应以高效率为指导原则对图书流通方式进行创新,实现人本化、规范化与合理优化,为借阅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承谕,金玮.图书流通中经济效益的探索路径分析[J].中国商贸,2014(17)

[2]王卫华.浅议提高图书馆图书流通管理工作效率的路径[J].办公室业务,2018(17)

[3]刘宇红.浅议提高图书馆图书流通管理工作效率的路径[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4]陈思,范丁维.图书馆流通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3)

猜你喜欢

创新应用新时期
传统编织工艺的时尚创新设计探究
中国现代工业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数媒绿化设计在大连地铁站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思路
新时期酒店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大庆油田企业青工培训的创新思考
关于煤矿机电对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