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益表达与体制性迟钝: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为演化研究

2019-09-10庞雪雅

现代盐化工 2019年1期

庞雪雅

摘   要:我国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流行病学的特征分析和应急评估体系研究方面,很少有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各个行为主体行为选择逻辑的研究,尤其是高中生这一社会群体。本文试图通过研究桃江四中肺结核事件,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各个行为主体的选择逻辑进行分析。

关键词:利益表达;体制性迟钝;行为演化

1    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随着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的教育事业可谓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学校数量的增多和規模的扩大,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中包括各种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学校是封闭的空间,疾病传染速度较快;学生公共卫生防护知识匮乏,易引起恐慌。整体来说,我国学者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虽然在数量上相对比较多,研究范围也比较广,但是研究视角较为集中。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一直受到社会特别关注。在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主要涉事对象是政府、患者及其家属。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会涉及另外两个利益相关者,即学校和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和教师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出于对学校声誉的考虑,采取压制性隐瞒措施;学生及学生家长在面临学习和治病时进行策略选择;学生家长在为学生争取特殊利益方面的利益偏向;防控中心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存在的问题等逐步引发我们的思考。

2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变中的礼仪表达和体制性迟钝—以桃四肺结核事件为例

2017年11月16日,微博头条“湖南桃江四中地区肺结核的集体感染”突降热搜。

案例原微博内容如下:“#头条曝光#【湖南桃江四中集体感染肺结核事件!】据网友爆料:肺结核疯狂席卷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四中文科优生班,现已感染44人,全校感染60余人。而校方一直镇压,不顾学生身体健康安危,孩子们非常可怜。@北京青年报跟踪采访了县疾控中心称确诊20例,而今天的后续是当事学生称县疾控中心隐瞒上报人数,实际为69例!请扩散,希望媒体及相关部门关注!”桃江四中肺结核事件由此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

2.1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次爆发

2017年7月10日下午,崔嘉琪的母亲接到学校寄宿老师的电话,得知她儿子在学校跑步时吐血,被送往县人民医院接受检查,并在测过CT后被诊断出患有结核病。当时她以为只有她自己的孩子生病了,怕孩子受到同学的歧视,不敢告诉其他人。

事实上,早在2016年6月和7月,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有所显现。364班张昕的同桌经常咳嗽;随后,364班另一位男同学也出现经常性咳嗽;2017年1月,姜欢发现自己同桌在吃治疗肺结核的药;2017年4月,黄鑫被确诊为肺结核。这个时候由于个体自身的无知、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并没有能力意识和获取到该有的利益,这是个体的逻辑。当事情发生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只能被动接受。在行动逻辑中,冯赖特将行动分为普通行为和个人行为,指出过失也是个人行为的一种形式。一方面,得病学生和家长误以为肺结核是很难治愈的疾病等,自行转学或休学回家进行治疗,另一方面,他们担心自己得病会受到同学的嫌弃和歧视,也就选择默默退出校园舞台。

桃江县大多学生家长属低收入家庭,无力解决如此大一笔治疗费用,学生家长首先会从学校方面追责。针对各类赔偿事宜,学校表示愿意负责其中一部分支出。但是,只能报销桃江县内的治疗费用。在这种压力下,政府牵头接过重担,县卫计局聘请了省市内专家迅速组成专家组。诊断和治疗后,如果能够满足返校条件,学校将安排及时恢复学业;没有满足返校条件的,继续就医,所有得结核病学生的门诊治疗费用和住院费用可以根据医院的正式发票进行全额报销。

2.2  体制性不负责任

班主任曾告诫大家:“不要把这件事情宣扬出去,让全世界都知道你有病。”高考是我国高等学府选拨学生的重要途径,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则更希望能通过这个途径实现人生际遇的转变。所以,高考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与此同时,每个班级的升学率对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和学校也同样重要。桃江四中作为一座在当地升学率相对较高的知名高中院校,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对学校声誉造成影响,所以,班主任及学校老师企图通过压制的方式进行隐瞒。

“如果学生一开始并没有隐瞒自己的身份,那么我们可能会采取很多措施。”桃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提出,早期没有能够及时发现疫情的重要原因是学生选择隐瞒自己的身份。364班学生刘睿否认自己隐瞒身份。“我明确说了自己是学生。然后医生说没关系,拿药可以回去继续读书”。此外,4名登记为工人和农民的学生和家长也进行了否认。这是一种避责策略,是在信息不对称或者事件未暴露的情况下,试图通过转嫁责任或者至少把责任分散化的一种方式,这就像是分散压力并找到转移替罪羊的一种行为。

2.3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二次爆发

痊愈的学生返回学校后,他们没有回到原班,而是被单独列为“小班”。一些经过该班的同学对患病班学生进行指指点点,称该班为肺结核病班级,这使得同学们在心理上承受着莫大的心理压力。

2.4  利益表达的异化

肺结核事件发生后,家长们也一直就治疗费用、学业前景等问题与学校进行沟通。一位家长出示了一份“364名感染结核病的学生”的说明材料中写道:“所有受感染的学生在参加2018年的高考后都要求总分增加30分,并要求在该省的任何一所大学进行随机就读。”对此,学生家长们指出,由于364班是文科班中的精英班,按照往年的惯例,一二本的录取率都在97%以上,如果按照正常的进程,他们均能被国内一、二本高等院校录取。这个“说明”是生病学生家长经过讨论后并签署的。

一般来说,人是具有理性的。当理性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特别是当个人隐藏在群体中时,个体有了遮挡物,会有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使得他们勇于发泄压抑很久的欲望。相比个体的实名制,群体是无名的,躲在群体后面是不必承担责任的。这个由普通民众组成的临时性的群体,出于对自己情况的不满,它将导致勒庞的“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将一些错误的建议变为行动的倾向,事件的扩大将是不可避免的。家长要求高考加分的想法非常不理智,但是他们企图通过形成群体,给政府造成一种声势浩大的压力,使得政府和学校屈服于這种压力作出妥协,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做法。

2.5  体制性迟钝:瞒报

2017年8月10日,湖南桃江第四中学组织学生进行体检,所得出的数据和家长自行收集的数据并不一致,学校和防疫站试图缩小事态规模。解决问题的首要态度是公布各种信息,以获得公众的信任、支持和合作。然而,在一些地方政府眼中,至关重要的事情往往是隐瞒、垄断信息,阻碍和剥夺公众的知情权,不尊重公众。

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工作人员对政绩的渴望。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渴望往往被简化为可量化的政绩观,结果却是直接导致对方不愿积极主动回应问题的根源,甚至在面对各种社会冲突时隐瞒和歪曲事件的真相。这种系统性的缓慢是由激励机制的负面影响造成的,让激励机制失去了其应有的功效,它还使得系统的自我更新机制始终无法有效地支持它。甚至还可能会消除系统自我更新的能力。

3    问题的思考

桃江四中肺结核事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个例,以桃江四中肺结核事件为代表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非常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3.1  利益表达方式

针对桃江四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弱势群体利益的表达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主意识。弱势群体利益表现不佳的结果就是导致言论成本高,效率低。这些表达不仅满足不了他们的利益,而且对社会和其他社会群体产生非常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1.1  建立信访和沟通机制,有效防止群体表达的失范行为

当地政府应该打开沟通渠道,必须做到有问必答并如实回应,切实解决信访问题。要把矛盾的调解机构整合起来,形成信访模式,使党政部门统一领导,处理好症状和根源,积极探索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

3.1.2  建立应急协调机制,及时解决群体利益问题

在公众利益失范发生后,整合各种资源,制定及时有效的处置方案。在一些社会冲突中,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都强调封锁和压制信息,低估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地方政府要加强情报和信息工作,及时、准确、先进地做好情报和信息工作,努力做到在初期平息事件。

3.1.3  完善行政问责机制,规范地方政府的舆论反应行为

现行制度下的基层干部往往拥有更高层次的权力,而且上级政府能够追究他们的责任。因此,他们是对上级负责而不是公众负责。

3.2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体制性问题

对于此次桃江四中肺结核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党政机构和官员在工作上存在着权、责、利不明确的现象,他们互相推卸责任,行政效率低,官僚主义严重;政治决策机制方面不当;地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不足。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制度性问题,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善。

(1)加强地方政府的思想建设,有必要清楚了解当地政府对中国社会现状的看法。

(2)避免事态扩大和前瞻性做法是提前预防和建立应急管理体系。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建立了省—市—县(区)三级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体系。以及逐步建立应急信息系统平台。另外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具有区域相对分散、突发时间和结果不可预测的特点,这要求政府建立一个负责的专门部门。

(3)制度安排应满足人民的需要。首先,必须保护公众的经济利益。公众利益的满足从最初的绝对满意变为当前相对满意。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平稳的利益表达有利于准确地进行政策调整,缓解冲突,也起到社会“安全阀”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  燕,赵景华.中国政府战略性危机管理群体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模型[J].中国行政管理,2016(2):131-135.

[2]何艳玲,汪广龙.中国转型秩序及其制度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6(6):47-65.

[3]周雪光,艾  云.多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10(4):132-150.

[4]王小军.群体性事件中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5(7):212-216.

[5]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J].开放时代,2009(12):1-21.

[6]伍  麟,臧运洪.制度信任的心理逻辑与建设机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178-186.

[7]王高玲,别如娥.社会管理视角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职能的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1(11):20-23.

[8]曹广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基础建设及其应急管理[J].公共管理学报,2004(2):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