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育新模式初探
2019-09-10宋晨
宋晨
摘 要:探索舞蹈教育的正确模式,是对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坚守,是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尊重。寓教于乐,才能有效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民族民间舞作为民族智慧结晶的艺术再现,正确的教学模式同样也是对蒙族民族文化的保持与传承,让中华文化继续多彩继续灿烂。新的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关键词:蒙族民间舞 教育 教学
引言
民族民间舞是大众喜爱、广泛流传的舞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每个民族都会根据本民族生活的地域特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来编创极具代表性的舞蹈动作,即一起舞便知他们是哪个民族。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民族之间同样因为各方面的不同,所以各民族展现出来的“美”也是千姿百态。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经过历史的沉淀,时间的洗礼,演变成我国56个多民族。正因为多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风貌,形成中华文化百花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珍宝,所以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开展必须重视。
一、教学准备
(一)了解民族特征与历史文化
为了掌握蒙族舞蹈的风格,了解蒙族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基本知识十分重要。蒙族人民生活在广阔大草原上,无拘无束的环境里孕育着蒙族人民“天之骄子”的豪迈性情。蒙族人民率真、果敢,老师要引导学生置身于辽阔草原,并将蒙族人民的豁达、潇洒等性情在舞蹈中展现出来。教学中:一教师言传身教。模拟在蒙族人民崇拜和喜爱的动物,去捕捉舞蹈的气质神韵,与此同时,教师运用语言营造模拟动物所处环境的氛围,增强教学感染力。二影视作品熏陶。通过一些图片资料,体会蒙族民间舞。如眼睛时而俯视,时而远眺,情绪是舒展、大气。
(二)单一动作训练和引导规范体态
最具有蒙族舞蹈风格是肩部动作。肩部动作包括硬肩、甩肩、抖肩、柔肩、弹肩和耸肩。从硬肩开始单独练习,并在音乐节拍中找到韵律。再是臂腕的教学中,坚持在单一训练中形成肌肉记忆,从而准确做出规范的提压腕动作。最后,培养蒙族舞蹈中英姿飒爽和不可缺失女性的“柔美”。如蒙族动作柔肩,应是肢体展开、延伸-动作呈现波浪状且不断延伸,动作柔和大气、连绵不断。比如,原创舞蹈《鸿雁》表演者随着音乐起舞,没有过多的技巧,只是将一只飞翔在广阔大草原上的鸿雁的无尽思乡表现的淋漓尽致。从小碎抖肩到大柔臂、静态到跳跃等动作舒展大气、连绵不断,充分展蒙族的柔中带刚的美和蒙族人民豪迈的性情。
(三)节奏处理
要求学生能在变化的动作中伴随音乐的节奏瞬间定住,同時不留痕迹的连接下一个舞姿。舞蹈和音乐相辅相成,节奏出其不意的变化会使整个舞蹈更加升华。舞蹈教师应在教学中考虑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将舞蹈巧妙改编,给观众不同于常规的下一步,而不是从头到尾的平均节奏。
(四)教育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舞蹈的学习,更多是教育意义。蒙族民间舞的舞蹈,情绪激昂,动作潇洒不羁,能让学生暂时远离喧嚣城市里的嘈杂,感受到来自草原人民的潇洒,爱自由的情怀。同时在蒙族民间舞蹈中多以模拟鸿雁,马群等动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能感受蒙族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并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让学生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亲近,尊重,热爱大自然。最重要还有对一个民族的认识。美国著名教学学家杜威说过:“art is experience!”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是来源于生活,将生活中的动作进行提炼、加工、美化后的艺术,舞蹈是该民族文化的结晶,民族历史的再现,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有其明确出处,所以学习民间舞蹈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解和动作示范,一个鲜活民族的再现于课堂,学生能认识了解该民族,尊重文化差异,促进民族团结。
二、教学开展
(一)导入
蒙族人民骑着骏马在广阔大草原驰骋,无拘无束的生活,无不体现“天之骄子”的豪迈性情,一种豪迈、大气的韵律。再是蒙族民间舞的音乐也是铿锵有力,节奏鲜明,蒙族最具有特色的乐器马头琴,音乐一扬起,就算是幼儿听到也会情不自禁地跳起来,蒙族舞具有一种无言的魅力。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居住面积较小的毡房,所以蒙族民间舞可移动范围小,自然步伐动作较少,这样使得上身舞姿丰富起来-多以肩部与手臂类动作为主。这样形成的舞姿和造型,完美再现了蒙族舞“柔中带刚,刚中带柔”的风格。
(二)动作分析
柔臂,小八字步准备,胯部微顶,提拔腰背,展开胸腰,双手自然下垂。动作中以腰发力带大臂、小臂、手腕、手指尖。舞动时,一定要气息上下贯通,找到蒙族民间舞中英姿飒爽的同时,不要忘记女性天生的柔美。两臂要舒展,确保柔臂是将手臂的每一处依次舞动起来,如流水一般,连绵不断。提压腕:手臂保持不动,手腕形成提腕压腕的运动轨迹。腕部动作活动范围小,因此要求提压腕每一次要准确,有力完成动作。在训练柔臂过程中,脚下步伐多使用踏步训练。
(三)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臂腕单一训练
(1)柔臂
教学提示:以腰发力带动肩、大臂、小臂、手腕、手指头,每处一次呈波浪状延申。
(2)提压腕
教学提示:手臂保持不动,注意不是手指的上下摆动,强调腕关节的提压。
第二部分:流动性上的臂腕训练
(1)流动中的步伐→单一反复训练(强调气息和身体的动律配合)
(2)肩部与双臂的配合→单一训练(肩部动作,肩部与双臂既分开亦同时训练,以期提高学生对身体的支配能力和身体协调性。)
(3)流动中舞姿的配合→单一训练→连接训练(进退步、马步,行进马步,强调流动中双臂和肩部舞姿的控制)
(4)体态训练短句→配合音乐练习,强调学生的舞台展现力(强调动作的连贯性,完整性。)
第三部分:步伐流动中的臂腕训练单一训练→加舞姿→加路线(用基本步法进行圆周行进,步伐流动时强调体态和上身舞姿的保持与控制。)
参考文献: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周力澜.蒙古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探析[J].艺术研究,2010(0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