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学生几把写作的“金钥匙”
2019-09-10胡白玲
胡白玲
“怎么又是作文课”“我不知道写什么”“怎么把文章写生动”……很多学生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一听到要写作文,他们的兴趣就降至低谷,开始各种哀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不是“闻写作而色变”呢?根据笔者几年的习作教学经验,进而总结了一些方法,尝试下来效果还不错,大部分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便有话可写、有法可循了。
一、第一把“钥匙”:模仿让学生有法可循
朱熹说过:“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读得韩文熟,便做韩文的文法;读得苏文熟,便做苏文的文法。”研究“儿童语言模仿说”的西方学者也认为,儿童是通过对他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他人的语言是刺激,儿童的模仿是反应。由此可见,模仿是学生进行习作的有效形式。笔者主要是从学生天天读,天天学的语文书中,选择适合学生模仿的文本素材。
1.模仿有韵味的句式
教材中有韵味的句式不计其数,这些课内的资源是学生模仿的模板,是從“不会写”到“会写”的扶手,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资源,并放大其特点。
如《孔子游春》一文中“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这种句式属于前半句写实,后半句想象,非常适合学生模仿。笔者出示“奔腾的江河是她,巍峨的高山是她”的例句,学生很容易就能仿写出来。随着年级的上升,年段要求的提高,景物的描写不能仅仅停留在写实的层次,要加入想象,才会使句子更有韵味,使表达更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句式的模仿训练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模仿有特点的段落
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有特点的段落,引导学生去寻找段落的特点和规律,继而为自己写作所用。如《燕子》一文中描写的是燕子外形特点的句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寥寥几笔就把燕子的形象勾勒出来了,就像一幅清新淡雅的素描画一样,这就是名家名篇的魅力之所在,这样简短明了的段落是很适合第二学段的学生学习模仿的。
于是,笔者带着学生一起去探究第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不描写燕子的眼睛、嘴巴和爪子,而是只描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和尾巴?学生们根据儿时背诵关于燕子儿歌的印象,从“小燕子,穿花衣”等歌词中发现,小燕子的羽毛是很有特点的,尤其是尾巴,一说尾巴像剪刀,就马上能想到小燕子。所以第一个写作技巧就水到渠成了,即描写动物外形时要抓住其主要特点。接着探究第二个问题,作者先描写燕子的羽毛,再写它的翅膀,最后写它的尾巴,这是偶然,还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呢?细细研读会发现,作者是先写燕子的整体,再写燕子的部分,写燕子的部分也是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所以第二个段落特点也被挖掘出来了,即描写动物外形时要按照顺序来写。
模仿段落不是“依葫芦画瓢”,不能只停留在结构表面,而是要去挖掘和分析段落的本质特点,真正去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才能习得其精髓。
二、第二把“钥匙”:体验让情感真实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生活中的亲身体验经历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是学生习作的素材。有了体验,学生写作不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不会是绞尽脑汁胡编乱造。
1.走进“生活万花筒”
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只要一上习作课,就是读范文,指导如何开头,结尾。可当批改作文时,每一篇作文就像是工厂成批生产的零件,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且这些文字没有学生的思考和观察,没有真情实感,读之无味。笔者思考,教材中的习作是编者规定要写的内容,如果我们将这些规定的习作内容转化为学生的亲身经历,不就有话可写了吗?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习作2《拔河》为例,要求通过修改例文,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笔者根据习作内容和要求,利用体育课时间组织学生举行一次拔河比赛,让学生获得拔河比赛的亲身体验,激发写作兴趣点。
小学生的习作应该是以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为基础的,教师只有认真地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体验活动中,才会让学生有文思泉涌的感觉,才会让学生有流入真情实感的可能。
2.定格“生活小镜头”
笔者习惯于布置周记,一周一篇。但是几年试验下来,发现学生写的周记质量并不高,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草草了事,为了写周记而写周记;二是胡编乱造,没有真情实感。后来笔者找了一些学生聊聊,出现的这些问题也不是全是学生的责任。因为周记是双休日写的,有些孩子每到周末要提起笔写周记的时候,回忆一周发生了哪些事,印象就不深刻了,自然写的不细致,而且有些学生因为上课外课使得周末反而比平常忙,没有时间能静下心来好好写。
鉴于以上实际情况,从2016年开始,笔者弃用周记,尝试了一种新形式:随笔本。学生有时间就可以写,想写就可以写,当天交就当天批改。这样的形式,旨在鼓励学生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随时记录下来。等到再写作文时,再不用绞尽脑汁。针对事情的细节,也能够描写得细致入微了。
三、第三把“钥匙”:修饰让文字更具美感
“文章不厌百回改”。可见,修改对于写好一篇文章的重要性。对于小学生来讲,能写完一篇文章已充满了成就感,让其自己修改时最多只会改改错误的字或者标点,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文章再次润色,恐怕有些难度,且兴趣也不高。
为了激发学生修改文章的兴趣,笔者教给学生们一种有趣的修改方法——“口红原则”。口红是来修饰嘴唇的,让自己的嘴唇显得更妩媚动人。那么平淡无味的句子也需要我们的修饰才会生动形象。
在一堂习作讲评课上,笔者把班中一位学生写得秋游文章投影在大屏幕,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走进水浒城,我发现了两个士兵。”利用口红原则,对它进行修饰:
原句走进水浒城,我发现了两个士兵。
第一次“口红”修饰走进著名的水浒城,我发现了两个身材魁梧的士兵。
第二次“口红”修饰怀着兴奋的心情,走进著名的水浒城,我惊喜地发现了两个身材魁梧的士兵。
第三次“口红”修饰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怀着兴奋的心情,走进著名的水浒城,我惊喜地发现了两个身材魁梧、身着古代戎装的士兵,像两棵挺拔的松树坚守着城堡。
原本的十三个字,对它三次修饰,变成了一句五十八个字的句子,避免了习作语言平淡乏味的问题,也使被描写的实物更显生动形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改变学生“闻写作而色变”的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扶手”,从模仿文字开始入手;再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点燃学生写作的热情;最后再回归到文字,用“口红原则”的方法让文字更具感染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223800)36A9B8D4-3B79-4767-9750-711DA3FF26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