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理念下教师成长的指向
2019-09-10陶斐
陶斐
摘要:有效教学的内涵是一套极具实践性的教学理论,对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把握教师成长的机制,都有积极的作用。在有效教学的理念下,教师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是自身成长的内驱力,学校倡导有效教学的课堂与内容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和保障。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师成长;课堂;学生
本人在市农村学校任教二十余年,尤其在市第六中学地处城乡结合带,地方经济日益发展,居民经济条件较农村略宽裕,一批外来务工者的涌入,使得生源发生着变化,学生家庭条件迥异,来源复杂,学生家长和学生的素质差异也扩大。面对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个性爱好迥然不同的学生,标准化的教学只会磨平学生独特的“棱角”,也会让课堂成为独角戏。因此,课堂的“有效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成长尤为重要。下面谈谈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课堂管理、课堂的内容整合对教师成长的明确指向。
一、教师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是自身成长的内驱力
(一)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
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导向,立足于学生自主习得知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强调师生、生生、生本三个维度的对话交流,在自主、开放、平等、高效的课堂中提升自我的优势。
1、预习诊断,掌握差异。
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标和文本的理读,结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定位,预设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其次,教师编写“导学提纲”发给学生,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然后由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自学教材、收集相关学习资料,同时展开讨论交流,提出疑问。
2、精讲点拨,调动学习。
首先,引人入胜的导入,是激活课堂的源头。接着,开展预习成果展示竞赛,教师根据各组导学提纲完成情况,将预习内容分块,指定小组或学生通过上台板书、讲解、朗读、背诵、表演等形式展示预习成果。同时,鼓励其他各组学生予以指正评价。这一过程是学习小组间的知识碰撞,展现了不同学生的风采,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了学生思维。
3、合作互补,提升优势。
这是引导学习重要知识点的过程。这一过程要善待学生的差异,既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总结,又要采取生生互补,师生互补,教师和学生对预习的质疑和未涉及的学习内容进行补充教学,是学生不足之处得以改正提高。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并纠正知识错误,矫正思维偏差。
4评价反馈,辅弱培优。
辅弱培优的过程贯穿教学过程,从预习诊断开始,到训练迁移教师就关注差异,有选择性地分配学习任务,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评价反馈中,教师布置弹性作业,按照难度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合作题。必做题、选做题是一个复习的过程,目的在于巩固旧知辐射新知,题目设计以书面表达和阅读为主。同时通过分层辅导、互學互教,对学困生进行查缺补漏,对优秀生进行知识拓展。
二、有效教学的课堂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二)有效教学的课堂管理
1、制定严格的课堂规则
严格要求是老师对教学、对学生负责任的基本要求。但要求老师在纪律管理时充满人道关怀,具有人文精神。学生的自由发挥要跟有效的引导相结合,不能盲目地追求纯粹的自由。无论什么课,对学生的课堂常规要求都是必不可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也不能承受的,就不要强加于人。因为教育在我看来是一种唤醒,是以人格唤醒人格,心灵唤醒心灵。
2、课堂要充满快乐与活力
快乐课堂是师生双赢的课堂:教师乐其所“教”,学生乐其所“学”。“教”有付出的快乐,“学”有收获的快乐。快乐课堂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师生同乐快乐课堂。自由的是思想,需要约束的是行为,充满活力中的“活”是思想活,思维活。在思想和思维活起来后,要把学生思想的内容、思想的方向引导到教学中来。
3、课堂要彼此尊重
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都有观点、都有想法、都想表达和发言。热烈固然可喜,但过度以后就导致你不听我的,我不听你的,只有自己参与和表达,缺乏接受和倾听。缺乏了接受和倾听,成长和进步自然成了一句空话。
4、课堂管理的有序运行
当课堂教学已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基本养成,自控力、自制力都大大提高,这时可由学生自我管理。“管”是为了达到不管,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管理的最高境界。这时教师重在指导学生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学会自我管理。按照老师们常说的话就是“怎样才能使课堂活而不乱?”
三、有效教学的内容是教师成长的保障
(三)有效教学的内容整合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整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在新课程标准下,各地、各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材,教学中再也不以“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而是对教材补充、延伸、拓展、重组,挖掘学科特有的价值,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整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状态对这些内容进行“再度开发”,对课程内容做出“校本化”、“生本化”的处理,使教学内容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整合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具体一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特别是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要选择学生熟悉的或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来组织教学内容。教育家叶老先生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活”用教材。
3、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整合要把握讲述与提问的技能。
教学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活动,对于知识的表达,分析应努力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促进理解的作用。看后起疑的新知识就是问题,问题是有效教学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高效的课堂。
4、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整合要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规律。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而精心组织与整合,向学生展示他们最熟悉的知识点,离学生已有的知识点越近,就越容易让学生理解要学习的知识,但是如果教学内容停留在现有发展区,只能是简朴重现、重复,无益发展。
总之,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多层次的师生教学互动。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在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自主探索、不断反思、渐进提高的过程,有其客观规律性。在新课改背景下,广大教师要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平和教学效率,就必须自觉探索教师成长的客观规律,教师成长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进步,有利于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课堂教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3
[2]沈文昊.教师博览·科研版[M],维普出版社,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