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0年沧桑巨变砥砺奋进“甬”向前

2019-09-10姚颖超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宁波

姚颖超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这是一片向海而生的传奇热土,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精神,其来有自。

七十年辉煌岁月,勇立潮头,砥砺前行;七十载逐梦流年,跨越历史,创造奇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波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矢志不渝推进创业创新,依托港口之利、开放之先、体制之活、民企之多,走出一条切合中国特色、富含时代特征、具有宁波特质的港口城市发展路子。

今天的宁波,以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1.19%的GDP、1.45%的财政收入。宁波的历史性巨变,成为展示浙江乃至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重要窗口。

从百废待兴发展为经济大市

工业经济,是宁波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

“和丰纱厂锭子响,太丰面粉灰烬扬,永耀发电灯笼亮,通利源榨油放炮仗,‘三支半烟囱’可怜相。”这首民谣是新中国成立前宁波工业的真实写照,宁波工业就此起步。通过发挥沿海开放城市的先发优势、港口优势和民营经济优势,宁波工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1985年突破百亿元大关,1994年突破千亿元,2008年达到万亿级……

借着改革开放、乡镇企业发展改制的东风,宁波不断解放生产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一大批民营工业企业迅速崛起。时至今日,宁波拥有民营企业30万余家、个体工商户52万余户。按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老板,每26个人就拥有一家民营企业。宁波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62%的税收、63%的经济总量、69%的出口额、85%的就业岗位,95%以上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为民营企业。

从社办工厂到乡镇企业,从小作坊到跨国公司,依托分工体系完善的制造业产业基础和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宁波培育了奥克斯、均胜、得力、申洲等著名企业和雅戈尔、方太等8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天生密封件,打破美国公司半个世纪的垄断,成功攻克核安全一级设备的关键零部件——C型密封环;舜宇的镜头,几乎垄断了国内手机领域双镜头的市场,从2012年开始,舜宇又做到了全球车载镜头出货量第一;路宝科技是全国有名的桥梁伸缩缝制造商,其产品一次次被用在杭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等世纪工程上……这些无一不记录着宁波民营经济迸发的活力。

1978年元旦,浙江炼油厂年产250万吨炼油项目建成投产,宁波绿色石化产业由此起步。随着镇海炼化、大榭石化等重大项目陆续建设,绿色石化产业已成为宁波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近年来,宁波着力打造上下游一体化石化产业体系,“油头化尾”产业链基本成形,力争尽快建成极具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汽车产业后来居上。宁波汽车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吉利、一汽大众整车制造项目相继落地杭州湾、北仑。2018年,全市汽车产量达到80.27万辆,整车产值达906.9亿元,汽车产业产值达到3169.8亿元。创立于1984年的吉利汽车,从宁波走向世界,自2012年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以来,吉利控股集团已连续6年上榜。

今年,宁波吹响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号角,到2025年,培育形成绿色石化、汽车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4个5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文化体育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46”正引领宁波先进制造业驶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截至6月底,全市“246”产业集群共拥有规上工业企业5831家,合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754.7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9.8%,同比增长4.9%,高出全部规上工业产值增速0.6个百分点。其中,绿色石化、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文体用品、节能环保等产业增幅均领先规上工业增幅。

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项目极少落户宁波,宁波科技基础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为了振兴科技事业,宁波瞄准科学技术“高、精、尖、新”的定位与方向,先后发布了科学技术工作、科学技术队伍培养、新技术(新产品)试验研究方向等一系列重要规划。70年来,宁波科技创新实现了从“跟踪模仿”到“应用集成”,再向“关键核心原创+并跑领跑”的演进和跃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综合位势显著提高。宁波先后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初创企业、省级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2524家、865家,均居全省首位。

去年,宁波地區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成为我国第15个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的城市。如今,宁波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全国七大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四大家电生产区之一和三大服装产业基地之一,拥有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等八大千亿级产业,并涌现了石化、汽车等全国一流的核心优势产业,工业总量稳居浙江省第一。

从商埠小城蜕变为现代化国际港城

开放引领港口强市,蝶变中筑起品质之城。70年来,宁波以“港口”为主题,在时代的答卷上写下了一部恢宏壮丽的发展史诗。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始发地和太平洋西岸最大的自由贸易港之一,宁波自古行贩遍地、商贾云集。至清代,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这座东海之滨的商埠小城自此名扬天下,无人不知。

港口的发展,是撬动城市复兴的关键。认准这条路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宁波深入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国家港口发展重要战略布局和全球航运贸易格局嬗变机遇,一面积极开拓岸线、码头资源,一面加快传统港口现代化转型。沉寂已久的千年古港,就此迎来了新生。

1974年,国家批准建设镇海港区。1979年,北仑10万吨级进口铁矿中转码头主体工程在海上打下钢桩。1989年,宁波港首个集装箱码头开工建设。2005年,浙江省政府和宁波市政府宣布整合宁波港和舟山港……

1973年,宁波港还是一个内河港。1984年,宁波被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时至今日,宁波舟山港坐拥北仑、洋山、六横等19个港区,620多座生产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就有近160座,240多条航线连接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年货物吞吐量破10亿吨,连续10年位居世界港口第一。

港口是最大的资源,开放是最大的优势。港口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临港工业异军突起,依托港口进出的外贸企业风生水起,外商投资日益增加,体制机制活力不断增强。宁波与开放相融交织,开放铸就了宁波骄人的综合实力,开放拓展了宁波人的视野,开放也成了宁波人的重要品格。

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的外贸几乎一片空白,更不用提外资和外经。如今的宁波,每1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板,每5个人中就有一人从事外贸工作。以世界为画布,从零起步的宁波外贸画出了漂亮的发展曲线。据宁波海关统计显示,宁波自1988年起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当年外贸进出口额就首度突破1亿美元,2013年外贸进出口额突破千亿美元。今天的宁波,拥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万多家,160多种宁波自产商品销量长年居世界前列。

1980年,宁波迎来了第一家外资企业——宁波东方电子有限公司 (前身为宁波东方眼镜制造有限公司)。谁也不曾想到,“零的突破”之后便是加速集聚。伴随着宁波开放步伐的加快和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外商投资企业在宁波得到了迅猛发展。1992年,借助海外“宁波帮”,外商实际投资首破1亿美元,2002年破10亿美元,2004年破20亿美元,2013年破30亿美元,2014年破40亿美元。外资引进,一路势如破竹。截至2018年底,宁波是全国第9个实际使用外资突破500亿美元的城市。

同时,伴随着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宁波企业开始携带宁波制造、宁波智造、宁波资本、宁波服务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开展境外投资。70年来,宁波境外投资大项目已占据主导地位,实绩企业持续扩大,走出去区域不断拓展。尤其在对外承包方面,宁波工程行业结构分布愈发多元,电力工业、交通运输、石油化工和制造加工类项目全面开花。近年来,宁波企业通过境外并购实现全球价值链跃升,已成为宁波企业转型发展的一条新路径,均胜便是典型。2011年,均胜与德国普瑞正式签约,开启境外并购之路。目前,均胜已在德国、美国等17个国家拥有45个研发及生产基地,员工超过22000人。智能HMI、自动驾驶、智能车联等都是均胜电子的“明星产品”。

“港”“城”相依。宁波充分发挥港口和开放优势,从北仑港、浙江炼油厂、镇海发电厂、镇海清水浦渔业基地四大工程起步,推进了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70年来,宁波城市建设也如大鹏展翅。以深水港开发为突破口,大规模城市建设启动,中心城区“年轮”一圈圈拓展,组团型、网络型现代都市格局逐步形成……祖国的东方,一座现代化国际港城已崭露头角。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城市建成区面积狭小,仅18.3平方公里。经过70年的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城雄姿展现,建成区面积达到345.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2.9%。

从生活贫困迈入全面小康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70年来,宁波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加财政民生投入,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努力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九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在“2018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中位居全国第二……时代的变奏曲,回响在城市上空。

当民谣“大海洋洋,忘掉爹娘”这般的辛酸成为往事,70年来,宁波人见证了城市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宁波,城市建成区仅18.3平方公里,全市仅有15家医院,市区几乎没有像样的街道,更没有一幢现代化建筑;70年后的今天,她已是一座“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逐梦之城、幸福之城,拥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建筑,矗立起一幢幢“高大上”的保障性住房,装备设施不断完善的校区、文化场所和医院……2018年,按常住人口计算,宁波人均GDP跃升至13.3万元,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70年来,宁波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其中城镇居民收入从1978年的306元跃升到去年的601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627元跃升到去年的33633元,城乡收入比缩小为1.79∶1;去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6.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56.4平方米,其中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足足大了一倍。

安居是每一个城市人最基本的生活理想之一。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节奏,宁波住房保障体系也不断完善,让外来务工人员及城市中低下收入群体在“广厦千万间”下“风雨不动安如山”。自2002年以来,宁波相继实施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房保障政策。2010年,宁波正式出台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并大规模启动公租房房源建设,并于2014年开始将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进行了“并轨”,这让宁波这座城市无数居民实现了“居者有其屋”。而在老城区之内,大批经过整治之后旧貌换新颜的老小区,众多改造之后雨天不再积水的城市低洼地段,以及越来越少的生活设施落后的非成套房,則印证了群众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

如果说居住条件的改善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那么文化的繁荣兴盛便是群众幸福感的生动注脚。文化繁荣兴盛是助力发展的奠基石、助推器。早在本世纪初,宁波就提出了“人人享受文化”的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作为国内较早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改革的城市,宁波经过多年努力,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城乡各个角落。2012年,宁波市就提前实现了村级“农家书屋”全覆盖的目标。

为了践行“人人享受文化”的理念,宁波在全国率先构筑“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不断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形成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城乡居民“就近、就便”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效保障。全市镇乡(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基层文化宫实现了高标准全覆盖,全市建成文化礼堂440多个……一个个文化站点在宁波城乡大地星罗棋布,为居民不断输送精神食粮。同时,宁波以“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为契机,组织百家社会培训机构,成立全民艺术普及社会联盟,发布全民艺术普及联盟公约等,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让更多市民享受全民艺术普及的成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当前的宁波,正以再领风气之先、勇攀开放高地的雄心,吹响“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号角,开启新一轮创业:攻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营商环境一流城市,创建特色型软件名城,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古老又年轻的东方港城,光华夺目,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谢 霞

猜你喜欢

宁波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宁波帮”:撬动宁波开放的杠杆
The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Five-waterCo-Governance” in Ningbo
一图读懂宁波
宁波月湖
宁波设立人才日定在每年“谷雨”
栉风沐雨谋发展 民营经济创辉煌
拖起明天的希望
点亮生命的光华
What might the United N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Undertake to Address some of the Key Issues in the Middle 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