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播音主持之所以为艺术
2019-09-10王帅龙
王帅龙
摘 要:在今天,每年都会有数万高中学生参加播音与主持艺考,以此进入大学。但是在许多人的心里,乃至于很多人的交谈中,都会存在一个问题——播音主持不就是一个技术吗?何以称之为艺术?
关键词:播音主持;技术;艺术
1、什么是“播音主持”?
我国播音学术泰斗级人物张颂先生在《播音创作基础》中曾明确指出,播音,广义上是指在电台电视台所进行的所有有声内容,包括音响、人声等等,狭义上是指,话筒或者镜头前主持人有声传播。播音分为两大形态,即播音和主持。播音是个大概念,各种形态是以播音为基础散发而出的。而播音当下既是大学的一门专业乃至学科,也是一种艺术形态。之所以称呼其为艺术,在于播音符合艺术的创作特性,它是以有声语言为主干或者主线,在广播电视传播中话筒前、镜头前进行的有声语言(包括副语言)创作,它当下的根本属性是新闻性,但是核心属性是艺术性。
2、为什么称呼播音是创作?
首先,播音属于有声语言艺术,因此播音具有明确的创作目的,播音的创作目的可以简单概括为“德、智、体、美、劳”,播音教育和艺术教育这一大领域的目的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相辅相成。播音创作目的,也是统领播音创作的首要环节,它的存在,为具体播音指明了方向,阐明了思想。
其次,为了实现创作目的,同时也要进行艰苦的劳动,所谓艰苦的劳动,即付诸心血和汗水,当然还有思想和情感。
紧接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改变形态,即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形态,这一阶段属于播音创作的核心环节,任何艺术家都可以从自然和人文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艺术养分或者是艺术素材,但是想要使其成为艺术品,必须改变其固有的形态,转换为独属于艺术的形态。有声语言创作的改变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把文字稿件转换为有声语言,这里不是简单的见字出声,而是把文字转换成有声语言创作所需要的有声语言符号,通过播音创作者的重新编排,在思想和情感的打磨下重新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另外一个则是把内部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这里不得不提到播音专业学生学习的两大基础课程,即《普通话语音基础》和《播音发声基础》,为什么需要专门设立这两门课程,主要原因在于播音主持属于有声语言创作,从某方面可以称之为“声音的艺术”或者“嘴上的功夫”,在此前提下,能把声音传达出来是重中之重,这也是为什么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起早贪黑的练习普通话和发声。当然,内部语言和有声语言或外部语言的转换不是简单的“随意讲话”,是进行过深刻理解、感受,进而表达出来的关系明确、主次清晰、情感贴切的播音主持语言。
最后,要将有关播音有声语言创作的一切劳动汇集成一个有头有尾、有始有终,而非残缺混乱、割裂破碎的完整艺术品。所谓完整艺术品,是拥有着一般艺术品独立性、主体性、个性等等性质的成熟艺术品,这件艺术品,同时也是不可模仿的,即使是同一位播音员主持人,即使是同一份素材,即使是同一片受众,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也都是不同的。
这四个环节相互勾连,你中有我环环相错,无法逆转不能弥补,也只有这样,播音才是属于有声语言艺术创作
3、播音主持确实包含技术
每一种艺术,都有其艺术性,但是同时也都有其技术性,但是简单的认为某一种艺术是技术、人是内容,这种说法确实有失严谨,历史上就曾经有专门学者进行过论证,艺术中本身就具有技术性即艺术的形式,但是其形式本身也是内容之一,比如绘画的线条和色彩、建筑的节奏和装饰、诗歌的声律和语言等等。
4、传媒教育的过于焦虑促使播音教育焦虑
说起播音主持,不得不提到当下过于焦虑的传媒教育,这一点,在白岩松最近在暨南大学的演讲中也曾经提到,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播音专业教师,对于当下过于焦虑的传媒教育我和白岩松先生保持同样的看法,当然,我相信和他有同样看法的老师应该不仅有我一人。
在我们的学术圈和媒体一线,经常有人说起所谓“传统媒体日薄西山、苟延残喘”等等之类话语或者言论,这种焦虑,也使得播音艺术教育中充斥着一种焦虑,那就是对于播音未来的焦虑。主观角度来讲,迄今为止,我没有见到一位这些言论者是把媒体或者是有声语言艺术从事到所谓普遍意义上好的。以新闻写作为例,说此言论者没有几个能在当下发表一篇关于正常事件,达到尚可程度的新闻评论或者能写一篇能有一定轰动效应的新闻报道,于学术研究而言,这里面更是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有一些实践课程包括播音课程,总能听到类似言论“我不太懂,但是我会教”或者“我做不到,但是我能教你”,我们不能说“我不太懂,但是我能写出论文,或者我能教”,这是对研究领域的不负责,是对教育的不负责,是对国家的不负责,是对时代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幸运的是,我看到我们的教育正在进行改变,而且是向好的方向,有一些地区鼓励大学新闻媒体或者播音教师在一线媒体挂职,或者经常性的进行访问考察,这些都是当下进行的关于传媒教育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就业方向中传媒是一大方向和选择,因此播音教育也是其先行者。
5、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不属于新聞传播教育
有人说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系、新媒体系、广告系皆是从新闻戏中诞生,我们无法判定这种诞生的标准是什么,姑且算是,但有一个问题,孩子出生了他的生长不完全取决于母体,后天的发育,尤其是“分家后”自身的成长更多靠自己也靠时代的选择,播音具有新闻性,但艺术性是其核心,播音员可以为新闻单位供职成为新闻媒体人,但不代表播音员只能播新闻或者为新闻服务,这是当下一个巨大的误区。个体的发育除了要靠国家和时代的哺育,更多的是要靠自身内在的主观能动性,播音也好,广告也好,亦或是新闻媒体也好,此三专业的发展壮大,和新闻专业有关也无关。以播音为例,许多高校媒体的播音专业“诞生”于新闻专业,但也有诞生在文学系内,也有诞生在表演系内,甚至诞生在声乐系内,试问谁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母体呢?此外我们高校播音专业从业人员永远不能忘记,世界上第一家电台播出节目时,所播出的内容并非新闻内容,而是故事和音乐。
此外,说一说新闻写作,不得不说,很多高校虽然在新闻系仍然设有新闻写作课程,但是估计其课程效果和教师教授水平难以达人意,再加新闻学科专业方向和类别的分化,想来使得许多高校的新闻写作课程在专业内部的课程分量大大降低,這也许是一种悲凉,但有没有可能也是一种必然呢——发展壮大的必然?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课程设立之后起到的效果也并非一部分人所渴望的那样。大学,大人之学也,无论是新闻学还是文学亦或是播音学,它们是根据大学培养的需要针对不同的人而设立的,当今之大学是选拔也是培养,是培养有用的技术人才,也是培养时代所需人“士”,任何专业都只是其手段而已。高以下为基,现在播音主持得门槛低,知识的门槛也很低,这也许是千年来无数人所希望所努力的结果——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文化的洗礼。当然,说门槛低也许是指“知识分子”“主持人”这一称呼和标志的评判标准降低,若指此事,或许是种悲凉。若不是,则是我们所希望的,于播音主持专业而言,我们希望从哇哇啼哭的孩童开始,到垂垂老矣的智叟,都能接受或者去接触播音主持的学习,另一方面,我又不希望这样,因为世界是多元的,时代是变换的,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变,我们要发展,就要变化,就如当年“新青年”中的胡适、鲁迅、傅斯年等人的呼吁,当然也不能否认“学衡”中的辜鸿铭、黄侃等人的坚守,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或许是个大写的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6、主持更扮演的角色大部分是技术人员。
主持确实是个技术活,使用的工具是起承转合,大学四年的培养,确实在这方面下的功夫很大,很多,一些人士但是把这个归结为当下主持人的主要培养方式,甚至成为有问题的培养方式,有待探讨。
许多学生参加艺考,通过播音的名义进入大学,被称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但是大学的培养却不完全是播音专业内容的培养,在这过程当中,有国家规定的通识课程,这些课程包括中国文化概论、外国文学、计算机、马哲等,许多学校播音专业大一的课程被这些课程近乎沾满,播音专业知识只能偏居一隅,唯有到了大二方能多加接触播音专业业务训练和理论培养,但同时还有其他类似新闻、文学亦或是其他特色课程——皆和播音的关系存在于有和无之间。进入工作场合,主持人大多做一些起承转合的工作,但也有一些不限于此的工作,起承转合是其根本,任何主持性的表达都不能也不会脱离这四个字。主持人是一个完整的人,但是人和人不同。主持人不是演员也不是简单的评论员,根据节目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起承转合,能做到这里其实已经很不错了,想达到央视董卿女士层次很难,想达到赵忠祥、倪萍、白岩松之流却也难也不难,难的不是学习和悟性以及读书,而是资源。白岩松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就是一条狗放在央视十年,也是一条名狗,那是从前,现在呢?能给多少年轻人足够多的机会上台和发声?央视从前的播音员主持人大都非专业出身,现在的新一辈为什么更多的是专业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能给的是起承转合、停连重音的技巧,不能给的是上台的面对真人真事真情景的资源。若当下青年一代播音员主持人,有当年央视主持人的机会和资源,谁是项羽谁是刘邦未可知。
7、什么是好的播音?什么是好的主持?
在这里必须要首先说明一下播音员主持人有哪些类型,简单划分有两种,播音员和主持人。详细点分就更多了,新闻播音员、晚会主持人、广告配音员、娱乐主持人、影视配音员、法治节目主持人……太多了。简单来说,能够通过主持或者播音以较高的审美方式准确传达节目目的的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就是较好的主持人。
在当下,有个前提,那就是普通话达到一定层次,为什么?提到这个的目的的目的在于说明播音主持有一个相对标准或者一基础,基础重要,但是本行业内没有把这个当做决定成败的决定因素。当下一个好的播音和主持,尤其是相对“正式”舞台,标准的普通话是一个标配,也是一种礼仪和习惯。就如当下穿衣打扮,正式场合穿正式的衣服配上得体的妆容,这是一种礼貌,你不这样做没有人会说你是个坏人,只是在这里可能不是很妥当。当然有声语言艺术内不仅仅包含新闻播音和晚会主持,还有朗诵、文艺作品演播、即兴口语等等。以朗诵为例,业界群体没有人说普通话好就一定朗诵好,也没说普通话不好就一定朗诵不好,只是一般认为普通话不好通常朗诵也不好,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通过普通话的控制训练,可以使人能够更加了解和更加容易控制自己的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最终创造出来一个优秀的艺术品,只能通过普通话训练吗?当然不是,四川话可以、河南话可以、北京话可以、天津话也可以,只是当下普通话普及性高,此外有声语言工作者还有一个使命,那就是传播和普及普通话,这普及通用语言的重要性从春秋战国就已近知道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好的播音好的主持呢?
这不得不提到一个簇概念,那就是好的地方不仅仅是某一点,而是很多点,例如:普通话好、情感充沛、能唤起共鸣、能准确传达目的等等,这里面有些特点和标志可以有,也可以没有。这里借用关于艺术的一种定义来形容好的播音主持,即:在二十一世纪,通过有效利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或者起承转合,传播内在兴辞而充分唤起公众兴会的优秀媒介传播形式。
此外,当下有人说播音的门槛变低了,其实也高了,关键看标准,若以从前央视主持人播音员的主持播音标准,也许变低了,若是以当下董卿、康辉、刚强等人主持播音能力为标准,恰恰相反变高了。
8、新时代的播音主持学子应该做什么?学什么?
不得不说有一些高校的播音专业课程设置有一定问题,有太多可上可不上的课程,在这里不再赘述。
作为当下的播音学生,学习阶段,首先当打好良好的基本功。《粉墨春秋》中曾经提到过戏曲大家盖叫天先生学艺时的经历,天不亮就起床练发声背大段大段的戏曲段子,没有演出一练至少三四个小时,除非连着几天吃不饱饭,否则无论刮风下雨都得老实起来。古时的相声一人也相差不多,早晨起来吊嗓子,面前吊一块儿冰,对着喊,什么时候把冰块用哈气热出个孔才能去吃饭。我们大部分学生不需要如此辛苦,但是起码的早功还是要做,干什么呢?开嗓、熟悉主要发声肌肉、练习普通话等。
其次,一定的基本功训练之后,应当大量学习各种播音主持技巧,高腔的、低音的、哭着笑的、笑着哭的等等,可以抓一批前人所塑造的经典艺术作品,尽力去模仿。
最后,技巧是有限的,但是艺术的传达是无限的,作为一个大学生,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艺术类的大学生,当明白,审美是这个时代我们区别于机器的最本质内容。审美从何而来,从基本功中提取,从创作过程中展现,从读好书中提炼,从深度思考中凝华。
参考文献
[1]张颂.中国播音学[M].2013年2月第6版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3]陈默.电视文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白岩松.中国播音学[M].2013年2月第6版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