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2019-09-10余健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1期
关键词:生活性形象性趣味性

余健

摘 要:所谓的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现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我认为,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趣味性;目的性;形象性;问题性;生活性

一、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创设情景时,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掌握,去领悟,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甚至“我会学”。

二、目的性

创设教学情境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要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知识,认真考虑设计的教学情境准备让学生获得哪些知识,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不能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如教学《题西林壁》这课时,一开始,我并没有让学生打开课文,而是让学生,观察我摆放在讲台上的物品,然后把自己所观察到的形状画下来。画完后,我分别叫了坐在不同角度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所画的物品,结果没有一个学生画出的物品相同。于是我乘势导入:“同样一个物品,却在同学们的笔下变成了千姿百态,这是什么原因呢?学了《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我们心中的疑问就会解开啦!”通过设计这样一个简单的教学情境,将类似这样的课文内容渗透在里面,更能让学生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只有具有目的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轻松,同时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形象性

注重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1]。新教材所选编的课文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单从文字上理解,是绝对不能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涵义的。如果教师能用形象化的语言或借助生动的动画、图片、声像等阐述教材,创设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学生就能亲临“情境”,观而生感,观中明理,思维火花迸溅。

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课时,要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不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学生是很难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所以可在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学生进一步直观地感受人物形象。

所以,具有形象性的教学情境,往往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获得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事物。

四、问题性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2]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动机驱使下,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通过巧妙提问,创设悬念情境,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材紧紧扣住学生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如教学《四季的雨》一文时,我启发学生思维,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問题:“一年四季的雨是一样的吗?”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各自思考,共同探讨,结果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我说:“别急,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学生迫不及待地到书中去查找答案,那神情是那么的专注。

教师灵活地设计问题,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教材实际紧密结合,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增长了智慧,培养了能力。

五、生活性

新课标指出:“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生活在作者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为此,创设教学情境,就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例如《一双新鞋》这篇文章,作者叙述父亲答应给“我”买一双路夫便鞋,但是父亲却穿着破烂的鞋,于是“我”便给父亲买了一双新鞋,表达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为了让学生能够融入文章所写的生活中,教师可以联系这样的事情,把课文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自觉学习,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3]

又如,我在上《父爱深深》这一课前,想到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和母亲的关系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难以理解课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苦心。于是,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父亲的不满,然后和学生讲述了自己父亲的一个疼爱我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述说起自己的父亲,对文中父亲对孩子的爱有了深刻的理解。因此这种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情感性。

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4]赞科夫也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一次,一位语文教师教《凡卡》一文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

七、学科性。

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J]. 闫会兵. 课程教育研究. 2017(21)

[2]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 王丽艳. 才智. 2013(23)

猜你喜欢

生活性形象性趣味性
帮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的创新产品
说理也需要“形象性”——以《我有一个梦想》教学为例
以画之名
趣味几何
基于交往空间的江南传统民居“生活性”保护浅析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技巧
国际足坛108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