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理解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多重向度

2019-09-10龚言

理论与创新 2019年11期
关键词:帝国主义

【摘 要】列宁的“帝国主义”概念来源于霍布森、希法亭等人的著作启发。经积极吸收希法亭等人的有益思想后,列宁在批判考茨基“超帝国主义”概念中逐步建构起了自己的“帝国主义”理论。列宁虽然曾给“帝国主义”下过定义,阐释过“五大特征”,但真正理解其本意还需回到列宁的文本中进一步厘定和澄清。笔者围绕理解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展开了三个向度的阐释。

【关键词】帝国主义;腐朽性;寄生性;超帝国主义;社会沙文主义

1列宁“帝国主义”的概念

“帝国主义”一词起源于拉丁文imperium(帝国),起初的原意是个褒义词。但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特别是在19世纪中后期英国建立起了庞大的大英帝国(俗称“日不落帝国”)后,“帝国主义”之含义就发生了转变,其意思逐渐包含了殖民掠夺、殖民扩张之贬义。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思想,则最主要是源于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于1902年出版的《帝国主义》和希法亭于1910年出版的《金融资本》。依据是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的序言(通俗的论述)和文章的开头曾坦言金融方面的参考书籍的匮乏,他充分利用和重视了以上两位作家的著作。“帝国主义”一词,是列宁积极吸收希法亭等人的思想后,批判考茨基“超帝國主义”概念中逐步建构起来的,其核心要义散见于他的著作中,诸如《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等。

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一书中,列宁曾把“帝国主义”定义为“垄断的资本主义”、“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垂死的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列宁把帝国主义明确地定义为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并总结概括了它的五个基本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正确理解和把握列宁的帝国主义要义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序言中曾坦言,写作该小册子时只是从纯理论和纯经济的角度上进行分析,没有从政治上进行深入剖析,因为受到沙皇政府的书报检查,所以格外小心表达“必要的意见”,造成了有些表达含蓄,甚至类似“伊索寓言”,只能对读者进行“暗示”。 所以我们在研读该文章时要注意揣摩文章中的“弦外之音”。笔者结合列宁在序言里给我们的启示,认为要真正理解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离不开以下几个向度。

2理解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几个向度

2.1理解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列宁认为俄国十月革命已经证实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这一结论。该结论也是理解列宁帝国主义概念的关键“突破口”。理解这点我们可以在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第一节中找到部分答案。在该文章中,列宁认为“在先进国家里,资本主义的发展到超出了民族国家的范围,使垄断代替了竞争,创造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一切客观前提。帝国主义把群众推向了斗争,因为它使阶级矛盾大大加剧,无论在经济方面或政治方面都使群众的处境日趋恶化。在经济方面,是垄断和物价的昂贵;在政治方面,是军国主义的增长,战争的频繁、反动势力的加强以及民族压迫和对殖民地的掠夺的加剧和扩大。”在这列宁从帝国主义的多重矛盾性推导出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并以此基础上成功预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接着列宁在他后面的著作里又作了进一步的论证,详细阐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属性——垄断,以及由垄断所产生的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垂死性及贪婪性等。他还特别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致命弱点——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诱发导致帝国主义内部的自身瓦解及与社会分化,最终导致阶级的对抗性。

关于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等观点,学术界不少人此观点绝对化,即把列宁提出的“前夜”、“垂死的”理解为“马上灭亡”或“即将死亡”,而没有把它看成是一种历史趋势,看成是一种过渡阶段。列宁在其著作中指出“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是从资本主义结构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过渡”,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特征是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列宁进一步指出:“不难理解为什么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因为从资本主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已经是资本主义的垂死状态,是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帝国主义是它的“老年化”阶段,虽然是新阶段,但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衰亡。原因在于: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垄断在国内导致“金融寡头”,加剧资本家集团的内部矛盾和分化,同时也加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而在国外其垄断必然带来资本和金融的全球扩张,最终激化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被侵略国家间的矛盾,势必引发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战争和帝国主义与被侵略国家间的战争,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但同时列宁也坦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完成了它所能完成的一切而转向衰落的这样一种状态。这是……一个特殊时代……这个时代将延续多久,我们无法断言”,“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个时代,而这还仅仅是开始。”因为帝国主义不可能会“坐以待毙”,它有“自生”性的空间,它会自我调整经济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讲的“两个绝不会”,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生产关系调整或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利益得到合理调整,都会带来它的继续发展。为此,我们可以看出,列宁断言的“帝国主义虽然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并不代表帝国主义马上要被社会主义革命所取代,而是指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趋势,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走向衰落的标志,是资本主义挣扎垂死的一种状态。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个特殊的时期,时间要持续多久尚没有定论。

2.2理解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小册子序言中提出,帮助读者理解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是他写此著作的目的之一,也是真正理解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核心所在。列宁在文章中用大量篇幅论述这一问题。列宁首先从生产的集中谈起,认为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的后果是导致垄断组织的形成,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融合的趋势就是金融资本会演变为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操控的巨额资本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渗透到社会生活地各个领域。 这样就顺其自然的操纵了国家政权和整个社会生活。一方面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另一方面又决定着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在利益的驱使,金融寡头不可能顾忌国内人民的死活,把过剩的资本输出到国外以求最大化利益,从而形成“压迫和剥削世界大多数民族和国家的坚实基础”,并导致输出资本的国家把世界瓜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并对其实行殖民政策。在这样的条件下帝国主义可以说形成了。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实力的不平衡性和“在资本主义基础上,要消除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积累同金融资本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瓜分这两者之间不相适宜的情况,除了用战争以外,还能有什么其他办法呢?”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战争和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性的殖民战争。从逻辑的分析与推理,我们不难得出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且这种经济的本质上是具有侵略和剥削性质的,这种经济是充满着不稳定性因素的,因为它具有不可调和性和对外殖民掠夺的性质。接着列宁又从垄断必然会引起生产和技术的停滞趋势、以“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阶级“资本输出”的增长使少数富国变成食利国及垄断资产阶级收买工人贵族等方面论述了帝国主义在此阶段上表现出来的寄生性和腐朽性。综合这些论述之后他点明“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的全部论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为此,我们不难看出列宁在序言中的用意是要读者通过帝国主义的经济本质去认识到帝国主义所处的阶段——垂死的资本主义,即处于一种过渡期的状态(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这段时期)。

2.3理解列宁对考茨基“超帝国主义”及沙文主义的批判

列宁曾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序言中提到“因顾虑到沙皇政府的书报检查而说得吞吞吐吐、好像被钳子钳住了似的地方,真是感到十分难受。”谈到使用社会沙文主义等不得不用“奴隶似的语言”,也不得不用暗示的方法。序言中也提及“本書特别注意批判‘考茨基主义’这一国际上的思潮”,还明确点出“只好请关心这类问题的读者去看我那些即将重新刊印的1914-1917年间在国外写的论文。”那么什么是社会沙文主义呢?社会沙文主义是指战争期间由社会主义者或者社会民主主义者提出的,在鼓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础上支持对别国文化、政治施行帝国主义政策的一种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列宁于1916年4月在《先驱》杂志上发表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中的第七节《社会沙文主义和民族自决》一文中则有具体解释,即认为社会沙文主义者是把“保卫祖国”概念用于反动的帝国主义战争,并以此粉饰这场战争的机会主义者和考茨基分子。在民族自决问题上:机会主义者表现为“相当露骨的资产阶级奴仆”,在他们看来帝国主义和政治集中是进步的表现,认为帝国主义战争有其“正当性”,因而赞成兼并否认自决权,把自决权说成是虚幻、空想的;考茨基分子与机会主义者类似,两者在实践上是完全一致的,他们认为“自决权完全是口头上的和伪善的,不坚持压迫民族的社会党必须采取革命的策略,反而抹杀他们的革命义务。” 为此,列宁激烈地抨击这两类分子,认为他们“都是机会主义者,他们糟蹋马克思主义,根本不了解马克思用爱尔兰的例子说明的策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紧迫性。”

1915年,考茨基炮制了一个所谓的“超帝国主义论”。考茨基认为帝国主义是工业资本加速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地区与农业地区矛盾的产物,是工业资本吞并或兼并农业区域的扩张性“政策”。考茨基认为从垄断的组织形式(卡特尔)来论述帝国主义的特征,并把“卡特尔”政策延用到对外政策上,认为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建立起国际垄断资本的联盟,即国际垄断同盟,以便在世界范围形成垄断,并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彼此利益进行彼此联合,实现了国际联合的金融资本共同控制世界,消灭了彼此战争冲突,由此宣称帝国主义可以进入一个由战争转向和平的“崭新阶段”。针对这种观点,列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批判:一是指出考茨基关于“超帝国主义”概念的捏造性,因为“帝国主义的特点恰恰不是工业资本的统治而是金融资本的统治,恰恰不是力图兼并农业国而是兼并一切国。”二是批判考茨基把经济的垄断和政治的垄断割裂开来,没有认清帝国主义对外政策上的殖民扩张性和垄断性,比如他还幻想帝国主义国家间有共同的联盟,一起合作一起获利,没有真正认清帝国主义背后最深刻的矛盾,适合于同机会主义调和。三是批判帝国主义可以进入一个由战争转向和平的“新阶段”。列宁指出帝国主义之间是存在实力的不平衡性的,所以他们之间的争夺就不可能停止。再者金融资本和垄断组织具有统治的趋势, 而不是自由的趋势, 结果是全面的反动,这种所谓的和平是不可能的。四是批判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从理论上讲是脱离当时实际的小资产阶级空想,是“‘纯粹的’抽象概念”。它完全撇开资本主义的自身矛盾性和社会环境下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性,是一种空洞主义,在实际条件下是不成立的。

参考文献

[1-17][]19-20]《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3页.

本文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6YB410)、系广西一流学科(培育)建设项目(桂教科研[2018]12号):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培育)资助;系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老区精神与老少边地区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系广西马克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百色学院基地的资助项目,同系百色学院2018年教改课题资助课题(2018JG40)。

作者简介:龚言,女,河南汝南人,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一流学科(培育)研究人员,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反对国民党把儿童送给帝国主义去毒死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帝国主义屠杀剥削工农
“一国胜利论”对于俄国革命道路探索的意义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乔治·奥威尔《马拉喀什》中的写作技巧探析
尼共批印度像“帝国主义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