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本到电影看小说的生命重塑

2019-09-10吴菊荣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9期
关键词:徐静蕾茨威格电影

吴菊荣

摘要:从奥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到美国导演马克斯·奥菲尔斯执导的同名电影,再到中国徐静蕾导演执导改编、翻拍的同名电影,不同的内容载体也用自己独特的属性赋予了原著新的思想内涵,其表现的人性之美也是生命之美。本文将以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徐静蕾执导的同名电影为例,探索小说从文本到电影的生命之旅。

关键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电影;茨威格;徐静蕾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短篇小说之一,作品讲述的是一位陌生女人在生命弥留之际,借一封凄婉动人的情书向作家R袒露自己绝望的爱慕。小说以一名女子对情人爱而不得的痛苦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和奉献。徐静蕾执导的同名电影用富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处理手法和个性化的解读创造了基于原著的另外一番景象。

1中国元素的移植

徐静蕾将小说发生的地点维纳斯改成了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北平,毛笔写的信封、战乱的社会情况、学生示威游行、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等,颇具中国风味。

电影中十三岁的小女孩无意撞到作家时,背景音乐响起,便如女主所说"从那一刻起,我就爱上了你"纸短情长,一曲琵琶诉尽绝望爱恋,也暗示了整个故事的悲剧结尾。林海以世界音乐、古典音乐的作曲和编曲手法,混合中西方的传统乐器,加上民族唱腔和西藏等少数民族元素,将《琵琶语》的艺术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八年后的再次相遇,眼前故人全作不识,忧郁的琴键声,宁静悠远的意境,《琵琶语》以音乐特有的叙述方式结合影片的视觉体验来展现特定的氛围和中国浓郁的艺术风格,让人沉湎音乐画面无法自拔。

2独特意象的运用

2.1苹果的寓意

电影中男女主第一次邂逅,未吃完的苹果,似乎独自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原著用了大段笔墨去描写陌生女人在怀了R先生的孩子临产时所经历的贫穷和不堪。产科医院如同一座使羞耻心备受凌迟的屠宰场,病房里充满着喊叫声和呻吟声,精神和肉体上的凌辱已经快将这位孤独的单亲妈妈吞噬。为了突出爱情的独立和画面的唯美性,电影中陌生女人在战乱年代独自承担生育的痛苦和辗轉内地的困窘并没有在徐静蕾的镜头中有所体现。得知怀了作家的孩子后,陌生女生独自坐上了去往山东的火车,因时局混乱逃亡四川内地最终生下了儿子,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女主人公的台词来讲述,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烟雨朦胧中小船渐渐远去。《圣经.创世记》中亚当和夏娃两人住在伊甸园中,后来夏娃受蛇的诱惑,偷吃禁果(苹果),被上帝罚以饱受生育之苦。徐静蕾镜头下二人未吃完的苹果,似乎也暗喻着陌生女人离去后在战乱年代独自承受的苦难!

2.2镜子的反映

电影中男女主人公两次邂逅,次日清晨陌生女人起床梳妆时所照的镜子,也是其心理历程的见证。

第一次邂逅,作为北平师范学院的一名学生,怀着一份青春的激情和向往,终于通过努力重新回到了作家的身边,回到了梦想最开始的地方。这时镜子前所站的女主便如身着之物一样简单优雅对作家的爱是热烈的爱也是舍我的爱。

第二次邂逅,女主为了给作家孩子优质的生活条件,不惜委身权贵,流迹于风流场所,外表多了几分雍容。当然,经历了岁月沉浮,作家即将远行,面对老套的说辞和借口,这时镜子前所站的陌生女人也变得更加的知性,对作家的爱更多是独立的爱也是厚重的爱。

3女性力量的崛起

相较于茨威格对小说男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徐静蕾执导的同名电影更多是从女性主义角度强调陌生女人的自尊自信和独立意识。

3.1叙事手法上,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倒叙手法切入主题。"他的好奇心突然被激起,他开始往下念",作者依旧从男性的视角去解读信封,小说自始至终都是以"他"作为行文的主导,读者更多感受到的是男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动作。而徐静蕾镜头下男主人公的面貌有意被模糊,读信封时情感的起伏被弱化,女主人公的情感表现和心理历程得以更加凸显。

3.2叙事内容上,茨威格作为一名男性作家,对女性细腻的心理刻画手法颇为成熟,但是仍然局限于男性主义的包袱。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第一次见面,十三岁小女孩看作家的角度是仰视楼梯上的作家,给人的更多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电影中陌生女人第一次看见作家是在四合院门口,是以一种平视的姿态,而这时女孩眼中的作家才是第一次较清晰地出现在镜头中。同是故事的结尾,小说把笔墨留给了作家R。电影结尾,镜头从男主人公转到窗外,出现当年那个小女孩天真的专注的脸庞,正如他之前生日收到陌生女人送的白玫瑰一样,春秋代序,爱你如初,纯洁且温柔。

4结语

从整体上看,徐静蕾导演对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改编和翻拍基本是忠于原著的。但同是作为情节内容的载体,相对于文本,电影也有其独特的魅力。

4.1从表现形式上,小说是通过文字的构造来激起读者的想象,电影则是通过声色给予读者一场视听盛宴从而达到心灵的共鸣。徐静蕾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改编的主体,是作品的第二作者,其执导的同名电影也是在原著基础上结合自己理解用另外一种方式进行的创作。影视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台词和配乐相得益彰,镜头的组合与转换,不仅可以表达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还可以表现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加强了影片叙事的感染力。剧中的独特意象,苹果和镜子也被寄予了新的内涵。电影中主要人物并未出现全名,作家人称徐先生,陌生女人被称江小姐,老管家也并未给出全名,给人一种陌生化效果和审美的距离感。

4.2从表现内容上,文本小说为电影改编者留下了发挥的空间,改编者进行二次创作的同时也会受自身主观性的影响。小说中作家R热衷自由的爱情而厌倦束缚,其实也是茨威格追求独立人格精神的写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目睹了人民经历战乱后的苦难和道德沦丧,陌生女人对作家理想化的爱便如同作为犹太人的茨威格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电影中对原著的本土化改编与徐静蕾本人在老北京城的成长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日新月异的经济背景下,女性主义的强调也是徐静蕾对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一种新的理解和阐释,对待爱情的独立和自尊也是其理想的爱情状态。

无论是故事情节的安排还是对男女性叙事视角的处理,小说文本和电影都会不同程度上受到创作者个人情感意识和价值观的影响,但两者都表达了相同的思想内涵即陌生女人对作家厚重的感情和绝望的爱恋。从19世纪的奥地利男性作家茨威格到20世纪的中国新时代女导演徐静蕾,《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跨越山川海洋的文本之旅,也是其生命内涵被不断塑造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 [ 奥地利 ]茨威格.茨威格精选集[ 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

[2]张新艳.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其中国同名电影之比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

[3]王珺瑶.脞议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中版电影改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4]施俞辛.《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影视改编后强化的女性主义思想[J]语言文学研究,2017.

[5]张君. 从小说到电影——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性主义[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

[6]王雨潇.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J].青年文学家,2018.

[7]包佳欣.探析背景音乐对人物与情节的推动[J].大众文艺,2019.

[8]蒋长清.传统 ·现代 ·融合——音乐数字化背景下电影音乐创作路径研究[J].电影评介,2018.

[9] 李戬.传记学批评视角下茨威格作品解读——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例[J].开封教育学学报,2018.

猜你喜欢

徐静蕾茨威格电影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编读往来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徐静蕾 冷冻卵子
国籍与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