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主体协同机制分析及政策建议
2019-09-10邵翔
邵翔
【摘 要】“区域创新系统”目前尚无非常精确的定义, 但大多数文献都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应当包括在特定区域内影响创新的产生、发展和扩散的机构和主体, 主要包含了企业、高校与研究机构。区域创新系统各主体间的有效协同,能提高区域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
【关键词】区域创新;协同机制;分析;建议
1区域创新主体的协同
1.1区域创新主体分析
(1)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企业作为区域创新系统中技术创新的主体, 应具备如下特征:首先, 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发展的经济实体, 需要寻求技术与经济 的最佳结合, 因为企业的竞争体现在市场上, 市场的竞争体现在商品上, 而商品的性能又最终体现在技术上, 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对技术创新有着极强的敏感性, 它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所以, 良好企业的技术创新观念包含着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两层含义, 在关注自身创新活动的同时, 也关注其它同行企业和相关技术。其次, 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 不仅有能力承担风险, 而且敢于承担创新风险。因为所有成功的技术创新总能带来巨大的超额利润, 从而弥补风险损失。
(2)高校与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主体。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知识创新活动是指那些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以及将其研究中所获得的新现象、新规律、新原理扩散与传播到需要它的技术创新中去, 从而启发并产生新产品、新工艺、新产品领域的过程。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 没有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另一方面, 技术创新所形成的经济效果与技术成果又反过来为知识创新提供物质保证与技术保证。知识创新过程最主要的特点是其探索过程的自由性, 因此不能有很强的计划性;同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即其研究成果的前景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而且也很难立即产生经济效果, 需要政府等其它创新主体的补贴, 因此市场经济对其是失效的;另外, 知识创新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和宽松的研究环境, 需要最富于创新的人才群体。这些特征决定了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创新的主体地位。
(3)创新服务机构是创新活动服务主体。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服务机构是指区域创新系统内从事与创新活动相关服务的机构, 包括区域内存在的各种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行业协会、商会、创业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 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种形式的服务机构, 这些组织兼具了市场的灵活性与公共服务性两方面的特征。作为创新活动服务主体的创新服务机构, 虽然不直接从事创新活动, 但作为创新活动的主要辅助者, 在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联合与发展的过程中, 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一般来说, 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创新服务机构是具有服务功能的组织机构, 而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 它一般介于政府和企业及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 所起到的是协助的作用, 尤其是在扶植中小企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半官方和非赢利性的性质, 使得创新服务机构能够聚集信息、技术、投资和管理等各方面的专家, 为创新主体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从而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
(4)政府是制度创新主体。 制度创新是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与运行的制度保障。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說到底是要将科学技术注入经济过程,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而技术创新的效果如何, 关键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制度创新是指, 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或额外收益的变革, 是组织形式、经营管理等方面革新的结果。具体来讲, 制度创新包括所有制、分配制度、劳动组织、公司形式、市场管理方式、税收制度、信用机构等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形式的变化与调整。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 政府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1.2区域创新主体间的协同
美国学者皮特最早提出协同创新的定义,认为协同创新是指以共同目标为前提,相互激励为手段,对知识、思想以及项目进度进行及时交流的合作小组。协同是指两个及以上的具有资源差异且相互独立的个体或机构之间为了达成某一共同目标而进行沟通协调的能力。协同理论认为,如果各种子系统之间保持良好的协同关系,能够促使整体系统保持高效运行,那么将会有更高级别的系统形式出现。如果各个子系之间处于混乱的无序状态,不能互相协调,整体系统的功能会受到制约,更为严重的将导致系统崩溃。在区域总系统内部,借助科技创新,各地区子系统的联动发展得以实现,而且在区域内,各子系统内的科研机构、高校、科技创新型企业、地方政府之间实现的协同合作都是深度合作。最大化区域科技创新效益,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2区域创新主体协同机制
区域创新主体协同机制是区域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各要素的内部组织结构、作用方式和内在联系的总和。
(1)驱动机制。自主创新往往先于协同创新产生,而当主体的创新需求受到一定刺激大幅提升,同时自主创新能力又难以满足创新需求时,各创新主体才会综合考量合作伙伴提供的创新资源,识别协同创新的外部环境,寻求通过协同创新解决自主创新难以实现的关键问题。区域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形成受到多种驱动因素的影响。
(2)决策机制。协同创新的过程伴随着合作伙伴的筛选、创新模式的选择、合作关系的维护、利益的分配、激励的实施等一系列决策行为。这些决策行为均影响着区域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实现。
(3)风险控制机制。区域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各类资源和协同关系可通过“管理器”加以控制,为了保障协同创新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识别、预警和规避一些威胁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开展的环境、技术、资金、管理和道德上的风险,最大限度地控制协同创新联盟的稳定性。
(4)评价机制。基于协同论,通过对区域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少数序参量的控制,通过支配原理,可形成有序的内部结构,实现协同创新效应,对区域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进行全面评价,借助多种形式将评价结果反馈至驱动机制,能够促进区域创新主体协同创新效果的持续提升。
3加強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的政策建议
3.1增强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和交流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主体,可基于已有的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形成新的知识,并与企业合作使创新知识转化为创新产品。因此各个省市应该重视区域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优势,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快创新的产品化。在创新主体的交流与合作中,一方面,有利于人才的吸纳。高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可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企业的员工可进入高校进行再继续教育,从而提升企业的员工素质。另一方面,企业会更为了解符合市场所需的科技成果,企业可将市场信息有效传至高校和科研机构。同时,企业也会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提高充足的资金支持。企业是创新知识产品化的关键主体,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对整个区域创新系统有着确定性的作用。适度的竞争机制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因为在竞争机制下企业会产生危机感和发现内部的不足,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并且适度的竞争可有效的淘汰不良企业,筛选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有创造性的企业。企业应该向创新型企业转型,积极拓展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保持强有力的持续发展能力。
3.2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区域内各主体的合作离不开创新资源在创新主体中的流动和应用,这些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知识技术资源的有力配置能有效的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人力资源是创新活动中不能缺乏的宝贵资源,创新型人才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区域应该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能力,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保障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资金也是区域创新系统中重要的资源要素,一方面,政府可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来引导资金的有效流动,促进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和建立与创新相关的金融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应给予科技型中小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激发创新活力。知识在创新系统内部产生,然后又直接运用到创新系统中转化为创新技术或创新工艺,知识的应用较明显的体现了区域的创新配置能力,如果知识与不匹配的主体相结合,会使得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大大降低。大学和科研机构往往不能对市场进行准确的定位,所创造的知识成果可能不能被企业所利用;反过来,企业的技术又不能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因此需要中介结构在创新系统中起协调的作用,将不同的知识与特点的主体进行对接,如建立创业孵化园实现与企业的对接。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主体间交流,让中介机构成为创新主体间的桥梁。
3.3打造“创新链”引领高质量发展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创新不能仅仅满足于单个行业的单军深入和单点突破,而应该形成创新式的链条。创新链可具体划分为要素整合、产品研发、商品化和社会效应化四个环节,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一方面,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创新主体紧密联系起来,使创新成果从基础型知识创新向创新型商品转化,并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应注重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根据木桶理论,当创新链中某各环节出现明显短板,整个创新水平也会被极大的拉低。因此应从系统的角度促进各个环节的协同发展。
3.4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区域内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利于创新主体间的交流合作和创新资源的有效流动,要营造有利于区域创新的创新环境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企业方面,企业应重视创新人员的继续教育,提升员工创新素质,增强自身创新意识。区域方面,政府应该重视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市场失灵的问题,因地制宜的创造良好创新环境。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品,仅仅由市场提供的创新基础设施往往不能满足创新的需要,政府应主动加大基础设施的完善。另外,区域内应有健全的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有利于提高研发者的创新积极性,还能有效的促进科技成果在区域内的有利使用和转移。此外,市场的需求是创新良性发展的推动力,而区域经济的增长才能带动市场有效需求的提高,因此应该大力去提高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来提升区域对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的有效需求。最后,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区域内人员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