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特殊教育学校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2019-09-10梁华生

理论与创新 2019年11期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德育

梁华生

【摘 要】特殊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不仅仅担负着传授基本技能和知识的任务,还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能否具备良好的素质有着十分长远的意义,这就需要特殊教育學校既真正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又做好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主要在对特殊教育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探索,与广大特殊教育工作同仁切磋交流。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心理健康

引言

当今社会,道德品质越来越成为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德育工作也成为学校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特殊教育针对的群体是特殊学生,与普通学校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而又不可分割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认识世界,然后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起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在学业、职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得以充分发展,从而可以更好适应社会生活。

特殊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德育、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了解和掌握特殊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特殊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达到德育和心理健康同时教育的目的。几年的教学经验观察到,特殊学生心理异常的表现主要有几个方面:

(1)是非的判断能力差,容易上当受骗。(2)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意志力相对薄弱。(3)依懒性强,被动式学习。(4)交际能力差,排斥他人,自私自利较大。

针对特殊学生存在的心理异常现象,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1转变育人观念,加强素质教育

作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应重视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学校要想做好德育工作,首先要转变育人观念。特殊学生虽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那些敷衍教学的做法是错误的,老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思想,转变育人观念,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把特殊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发展当作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大势所趋。只有严格实行素质教育,成绩与品德共举,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才能从根本上落实德育工作,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家校结合,提高教育质量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特殊儿童的入学年龄一般会比正常儿童晚些,特殊儿童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比正常儿童长,家长的性格、品德、学识、情感以及生活习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的启蒙性、连续性、终身性、潜移性等特点,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温馨的家庭氛围、科学的教养态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老师可以通过经常联系家长,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并和家长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然后引导家长在生活习惯、语言沟通方式、和孩子相处方式等方面进行有效改变,和家长形成统一认识,分工合作,从而形成教育最大合力,形成更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氛围。

老师要通过沟通,请求家长在周末和假期期间,要坚持培养孩子简单的生活能力,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比如,教育孩子孝敬长辈,让孩子学做力所能及的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孩子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孩子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的信心。因为这些孩子始终都要走向社会,想在将来的社会生存,获得更多人的肯定和帮助,就得要学会感恩社会和回馈社会。

3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特殊教育学校的每个老师应该坚持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制定一套系统符合学生年龄、认识能力的行为规则。因为合理的常规制度可以确定着对学生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激励性的活动,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机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逐步改变特殊学生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易遗忘等不良行为习惯。例如,可以在周一的升旗集会上,宣读奖励上一周在卫生、课堂纪律、劳动行为、同学互助行为、讲文明行为等方面做得好的班集体和个人,并当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加深学生对良好习惯的认知。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自觉洗头、洗澡、换洗衣服、剪指甲,穿干净整洁衣服上学,上课遵守纪律等良好习惯。

4给学生架起沟通桥梁,让他们融入文明社会

人与人之间都有与人沟通的需求,特殊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正常人与他们架构起沟通心与心的桥梁。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应该关注每一个特殊学生,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异常问题,加以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因此,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便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达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理解和信任,是对特殊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前提。特殊孩子是社会的不幸儿,他们在社会和家庭中常常受到冷落和歧视,很少得到温暖的爱,这就他们的缺陷程度加重,如胆小任性、蛮横无理,自卑心理重、没有自信心,经常呈现防卫姿态等这些病态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此,要改变他们这些状态,就需要我们老师赋予满腔热情的爱心,给予他们深深的理解和信任,这样才可以使他们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并能逐步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信心,使不良行为习惯得以淡化,而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逐步强化。有时候,特殊孩子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其实是他们某些器官功能缺陷所造成的,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必须从这些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出发,从孩子的个体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出适合地、正确地处理,是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爱、集体的温暖,这样才有利于他们良好品德的培养。

5结束语

总之,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远而富有意义的工作,在德育教育的路途上,教育者们要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培养心理健康的特殊学生作为教学目标,把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追求,不断探索特殊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新方法新措施、新途径,为特殊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其东.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2]刘伟.浅析听残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不良心理要素及预防途径[J].中国特殊教育,2003(4):41.

猜你喜欢

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德育
《中国德育》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探析
构建阳光体育背景下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
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健康人格养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