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辅助经典的秋卉草虫图
2019-09-10温玉鹏
温玉鹏
逸笔草草取神韵
《秋卉草虫图》是宋代画家李迪的代表作之一,纵25.2厘米,横26.1厘米。左下方斜出数茎花草,相互掩映。一叶梢上栖息着一只螳螂,回首张望,高举双臂,似是盯着正在飞舞捕食的金龟。螳螂自腰部至头部弯转,其弧度与金龟外壳圆缓的轮廓线、草木花叶的线条都甚利落。其最精彩的部分应属精细的敷色,順着叶片弧度,用石绿叠出深浅及细细叶脉。石青点染的鸭跖草,及天青色花瓣,虽色已剥落,仍有透薄之感。花间用白粉描绘小花头,螳螂上半部因敷白粉,突出了甲壳的平滑立体,其前臂更是富于变化,虽只勾勒出轮廓,但黄褐、淡黄、橄榄绿等色叠变,显示出更细致的部位变化,其金色的龟壳以金粉钩染,斑纹历历在目。
宋代的画家,或许并不苛求螳螂、金龟解剖结构的准确性,而以意取胜。运笔精致工整,设色妍丽庄重,不以刻意求形而失神韵,亦不以刻意求神韵而逸笔草草。画中细致精彩的颜色变换,以及展露出的感官魅力,可见其对宣和画院花鸟画讲求设色与追求质感作风的继承,董其昌赞其:“写花木鸟兽,尤出人意表。”
画面左下方有“李迪”款,钤“潞王之宝”“延之欣赏”印,可知曾经明代潞王朱常淓收藏。英国艺术史家柯律格(Craig Clunas)提出,这些书画很可能通过当时的艺术品市场流入王府,又通过相同的途径流散。后被清朝内府辑入《宋元集绘册》,并对其重加装池,附题签“李迪秋卉草虫”。
一花半羽擅当时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理学勃兴,并成为所谓“官方哲学”的时代。实际上,宋人对花鸟草木的精妙描绘,除了怡情悦目,作为消闲逸品之外,也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虑。《礼记·大学》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在朱熹看来,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并指出“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四者皆可“致知”,而博学则是最基础的方面。《朱子语类》对“格物致知”的阐释更为通俗与透彻,所谓“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即对草木虫鱼都应有所了解,做一个“博物君子”。
同时也指出“且如鸟兽之情,莫不好生而恶杀,自家知得是恁地”,且须“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而《秋卉草虫图》对草木、螳螂、金龟,尤其对螳螂捕食的细致描绘,正与此相符。当然,李迪与朱熹未必相识,但对理学家及其学说而言,《秋卉草虫图》这类小品画不啻为一种雅致的教科书,并成为明清时期《诗经体注图考》《诗经图》等以插图辅助经典理解的书籍之先河。明代平显《题李迪画》赞李迪“历事三朝老画师,一花半羽擅当时”,或许,这“一花半羽”正是深蕴理学之哲思,而“擅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