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笑在最后的艺术大家
2019-09-10
1865年1月27日,黄宾虹出生在金华。他的父亲是一位徽商,祖籍是安徽歙县潭渡村,如今在潭渡村还存有黄宾虹故居。故居正屋为三开间楼屋,前有低廊和小天井,黄宾虹自题为“宾虹草堂”和“虹庐”。左廊通“冰上飞鸿馆”,屋前为小院,出左院门,为“玉森斋”,是一座三开间平房。前院有假山石块,名“石芝”,黄宾虹常在画上题 “写于石芝室”或 “石芝阁”,即指此处,现辟为“黄宾虹纪念馆”,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宾虹4岁就被保姆抱在手上,看他的父亲作画,父亲有时还让黄宾虹随意涂鸦。黄宾虹6岁时,父亲请了一位金华老经师教他读四书,父亲本人还亲自督教《说文解字》。
黄宾虹13岁回安徽歙县参加童子试被录取。15岁就学习拳术、舞剑,会骑马。16岁就在金华有小画家之誉。17岁那年回歙县应试获为秀才。这期间打下的厚实的中国文化根基,对他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指出的是,黄宾虹不是读死书,而是有非常好的悟性。
黄宾虹在26岁那年,全家从金华迁回老家歙县潭渡村,前后在故里潭渡村生活约30年。退回老家的黄宾虹,跟随父亲制墨,养家糊口,继续师从名儒汪宗沂先生。他的老师做过李鸿章的幕僚,后弃官归隐教学。汪宗沂还有两个与黄宾虹年龄相仿的儿子,长子汪福熙善书,次子汪鞠友善画,三个小伙子意气相投,相互激活,教学相长,成为一段佳话。
黄宾虹后来还有机会帮助清代大画家黄真民的后人整理所收藏的名画,让黄宾虹有机会见到许多宋元真迹。黄宾虹最爱新安画派的渐江,他的画清逸萧散,兼有北宋风骨,元人气韵。那次整理中发现有两幅渐江的真迹,一幅是仿“元四家”吴镇和倪瓒的长卷,一幅是《枯木竹石》。后来黄宾虹在画斋里待了许多天,凡自己喜爱的真迹都细细加以临摹。
黄宾虹之所以与其他艺术家不同,就是他本人有强烈的中国士的精神,包括他后来与谭嗣同的交往,以及在潭渡村聚徒教练拳术,就是希望在国家危难之际准备实力,以图大举。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害的噩耗传到潭渡,让黄宾虹悲愤异常,大哭一场,后来有乡人到省城告密他是谭的同谋者,黄宾虹只好连夜出逃去杭州、金华,最后到达上海。
1907年春,44岁的黄宾虹来到上海,上海是中国最为开风气之先的大都市,面对那些说话总是带些英语的沪上名流,黄宾虹是有强烈落差的,毕竟他只是个金华、歙县的乡下人。为了养家糊口,黄宾虹在上海做过编辑、出版人、画家、教授、收藏家等不同的角色。其实,这个时候,他更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学人。
比如他负责编辑 《美术丛书》,全书辑录了美术论著257种,内容涵盖了金石书画、碑版、陶瓷、笔墨纸砚、印章篆刻、印泥、装潢、琉璃、游具、杖扇、茶艺、琴剑、锦绣等各个传统艺术门类;比如他被上海商务印书馆聘为美术部主任,与沪上不同文化名流打交道,获得最前沿的文化眼光;比如他参加了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圈子里都是像吴昌硕、王一亭、陆廉夫、吴待秋、赵子云等这样的牛人;比如他还是两三家艺专学校的教授,这些学校的教授大都是留洋回来的人,通过与之交往,弥补了黄宾虹没有出国留洋的遗憾。
某种程度上,黄宾虹更像一位艺术修行者,他69岁还去四川登山写生,70岁登道教圣地青城山,71岁登黄山,72岁重游桂林山水,写生香港山水,总结出非常独特的 “知白守黑”、“屋漏痕”、“月移壁”等绘画理论。他不是刻意去玩理论,而是下真功夫去追求“内美”。
1948年夏,85歲的黄宾虹回到杭州,89岁那年搬到栖霞岭32号。每天仍是坚持作画,“愿作西湖老画工”,后来哪怕就是白内障加剧,眼睛几乎失明的情况下,还是坚持作画。说也奇怪,正因为眼睛看不见,竟达到手心相忘的境界,蜕变为真正的“浑厚华滋”。后来90岁手术成功后,绘画又返还内敛、含蓄,呈现“复归婴儿”的大境界。
黄宾虹在1911年,即48岁那年举家迁往上海之后,在长达40多年时间里,故乡歙县潭渡村就没有再回去住过,但我们相信在他的心灵深处,故乡一直是魂萦梦牵,从来就没有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