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确定位置》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9-09-10吕晓飞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方格规律思维

吕晓飞

《确定位置》在北师大版教材四年上册中首次安排,该部分知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能结合教室座位的具体情境,理解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技能学生掌握起来也不难。所以在课的设计时,我就把目标重点定在围绕“数对的规律“这一知识进行知识拓展,在探索数对规律中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数学思考。结合新课标中四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让数学思考这一目标“丰满”起来,让教学更加有效。

教学实践与思考]

第一环节:情景再现,理解数对的意义。请同学起立,做立正姿势,把请到同学的位置用数对的形式写在黑板上。

板书:(1,2)(2,5)(2,4)(4, )

片段一:理解数对的实际意义

思考:根据这些数,你能知道刚才哪些同学被请到过吗?这几组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4,  )能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吗?

总结:用一对数表示一个同学的位置,这样的一对数叫“数对”。把表示横着的组数放在前面,竖着的排数放在后面,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统一不可,形影不离,所以加个小括号,让他们永不分开。

提升运用:把教室座位横向分为8小组,竖着分为7排,我们就坐在组数和排数交叉点上。可以把我们的座位图画成这样的格子图。想一想这几个数对在格子图中的位置在哪?你是怎么找的?

我的思考:此环节要落实数对所表示的意思,以及如何在方格图中描出相应的点。如数对(2,5)教师要引导学生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想一想在哪里?你是怎么找到的?最好学生能用这样的语言:我是横着从左往右一组一组数到第2组,再竖着从下往上数到第5排,这个点就在组数和排数交叉点上。教师一节课都应该重视学生会用这样语言表达数对的意义,其余学生要想象和充分感悟语言所表述的情境,这也是培养空间观念的过程,会用语言表述空间图形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学生能用语言表达清楚比上来用手指的思维要求层面更高。

片段二:巩固数对的简单应用。

你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吗?请在方格图上写一写,找一找。

师:请第2组第5个汇报。

生1:我的好朋友在第1组第1个。

师:能用数对说来吗?

生1:(1,1)。

……

我的思考:我在处理有序数对这一难点时,注重利用学生生成的教学资源。当(4,5)位置上的孩子站错了时,我没有简单地放过这一教学资源,而是让孩子站在那里,分析一下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有意识地让请位置是(4,2)的孩子来表述如何在方格图中描出(2,4)这个点,这样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数对中两个数是不能调换的。采用的朴素、不规范的儿童化语言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  “有序”的实际意义。但是再把学生的思维提高一个层次,总结出“数对是一组有序的数”这样的思想,那就更完美了。

片段三:发现数对的简单规律。

老师也找了几个好朋友,猜猜他们是谁?他们坐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我的思考:

如出示(1,4)、……、(4,4)后,教师追问如果继续往外走一格呢?可以说得完吗?做适当的延伸,给学生一种无限集合的感觉。出示(3,1)、……、(3,4)后,让学生举出一些符合这个规律的数对,增加难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且加强空间观念的渗透,这样数学思考是不是更加“丰满”?

第二环节:数学思考,运用数对解决问题。

片段一:寻找交通工具(寻找相应数对)

片段二:根据数对,巧求面积

我的思考:这是两道很有挑战性的好题,设计很精细,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数学思考。教师在处理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铺设一条路,让学生一步步往高处走。我从已知两点数对,求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到根据四点求长方形的面积,最后上升为已知对角线上两点求图形的面积,思维坡度由简到难,不断提升思考的深度。两道题目很好地将数与形结合在一起,不但巩固了“如何找数对的位置”这一知识,并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多角度来分析数对存在的规律。

这几种不同的解法都很好地解决了问题,但是经历的思维过程、思维的深度却不相同。同样,对于做不出来的同学也会是一笔财富,让他们品尝失败的痛苦。数学思考,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优点和能力,挑战本身就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也真正体现着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

猜你喜欢

方格规律思维
玩转方格
玩转方格
上期《玩转方格》答案
找规律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巧解规律
叠方格
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