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文化中传承智慧之光
2019-09-10王芳
王芳
国学经典是优秀传统文化,汇聚着历代先贤的思想精髓,闪耀着国学智慧的光芒。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诵读活动,可以让学生从文化熏染中获得道德、情操、审美体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同时,推进国学教育可以让学生从传统经典文化中汲取先贤的思想精髓,发展学生的国学智慧。因此,立足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倡导以诵读为主的国学经典快乐学习体验,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感受经典的力量,领略国学的魅力。现就此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精选优秀经典文本,丰富国学素养
诵读国学经典首先要从传统文化的人文性、审美性、时代性上把握经典读物的选择,为学生呈现优秀的国学典籍。
一是要立足小学生的身心实际,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科学严谨的作风精挑细选。如《论语》《孟子》中的精彩篇章,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又独具人文特性。
二是要秉持批判精神,对于“君君臣臣”“因果报应”等落后思想要进行甄别与剔除,要让学生能够从国学诵读中品味高雅。
三是经典国学篇目的梳理要体现审美性。要选择那些历经千百年、被反复传诵的古典诗词、童蒙读物,如《三字经》《增广贤文》《晨读对韵》《诗经》《大学》《中庸》等。
四是在诵读编排计划上要把握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要基于对学生的调研来优化诵读内容,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促进学生在传统优秀国学文化里获得滋养。
制定国学诵读计划,创新活动方式
國学诵读是一项系统化的育人工程,要立足小学教育的现实需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生活。
我们从推进国学诵读的全面性、持续性上,制定了“四个一”的推进策略。一要“每日一吟”,每天都要让学生诵读经典,利用晨读、午读、睡前诵读,让学生吟诵经典名篇段落;二要“每周一课”,结合语文教学计划,将国学经典诵读纳入校本课程体系,每周开设一节国学课,指导学生开展国学诵读活动;三要“每月一本”,各班每个月要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优秀课外读物;四要“每期一评”,每学期都要举行国学诵读成果展评活动,对表现突出的班级、教师、学生进行表扬,营造良好的国学学习氛围。
此外,国学诵读的课堂指导要结合小学时间跨度长、内容学习多的实际,各年级、各班级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诵读活动,切不可流于形式。为了突出诵读教学成效,诵读内容、诵读难度等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年段,如一年级诵读《三字经》,每节课诵读“八行”,保持承接性、渐进性;四年级诵读《论语》每课选编两到三段。教师在诵读指导时要强调当堂能诵,课后不留练习。针对诵读困难学生,应以正确朗读为标准,降低诵读难度。课堂诵读活动要贴近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引入游戏、吟唱、辩论、表演等形式,丰富学生的诵读体验。如在读《三字经》时,可以将诵读与课堂游戏进行结合,寓教于乐;在三年级诵读《百家姓》时,可以创编“姓氏歌诀”,增强诵读趣味。
以学生为根本,注重人文价值引领
国学诵读不能仅限于阅读经典,更要让学生从经典文化中感受人文道德与精神。为此,我们在诵读实践中提出“读、思、议、诵”四步法,即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读,借助于同学交流、工具书、教师指导来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在阅读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对难以理解的字段进行释义;强调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助,分享学习成果,共同释疑解惑;通过长期的阅读积累,促进学生熟读成诵。
需要强调的,一是教师在国学诵读指导中,要发挥导向和引领作用。如在指导学生理解“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时,教师要延伸国学故事,让学生从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故事中,感受孝亲敬长的道理;再如诵读王安石的《元日》时,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及民俗活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二是诵读国学经典,熟读名句佳作,让学生从国学文化中提升人文修养和审美水平。教师要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时,要将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进行解读,让学生从这些“名言、警句”中识文知礼,如感受中国传统诗礼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三是国学教育要与现代公民教育相统一,对于传统文化中消极思想,教师要给予提醒,促进学生辨识。如在《弟子规》中,一些传统言行与现代人文教育相悖离,要让学生学会用辩证地、发展的眼光去吸收精华,弃其糟粕。四是国学经典的诵读与课程融入,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建议学校结合经典诵读规划,积极开展国学教育文化讲座活动,让教师能够参与学习,提高教师的国学认知水平。同时,围绕经典国学诵读活动积极展开教研,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困惑进行讨论,改进和提升国学诵读教育水平。五是经典诵读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结合学校展开校本教材建设,提升教师国学意识和水平,让学生从经典文化中涵养精神,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同时,国学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园,还要延伸到家庭,调动所有有利因素,推进国学教育全面发展。
总之,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学到了大量优秀的中外经典文化知识,也在诵读经典文化行动中体悟了国学智慧,奠定了优秀的人格的基础。相信国学经典是学生一辈子也受用不尽,解读不完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