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撬动学校课程改革
2019-09-10张燕
作为我国课改的亮点和难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一开始就引起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并在理论探讨、理念阐释、课程实施等方面产生了众多研究成果。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早在2012年就开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在近7年的研究和实践中收获颇多。本文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历程进行梳理,总结了在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思考,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我们的探索历程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道路上,我们一直在坚持,一直在研究,一直在实践,一直在突破。我们的探索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9-2012.9) 2007年9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颁布,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师资等若干实施要求,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提供更好的平台和空间。但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我校面临着三个问题:一是无教材,二是没有专门的教师,三是没有多余的课时。在这种“三无”的情况下,我们开始探索“四旅”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情感之旅、创新之旅、探秘之旅和实践之旅,这也开启了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之旅。
第二阶段(2012.10-2015.6) 经过一段时间探索和实施,我们发现“四旅”课程实施的可操性不强,于是我们提出了节日课程、班会课程,在实践中各年级还自主开发了少先队小队课程和家校协同课程等。
第三阶段(2015.7-2016.9) 2015年7月,北京市教委颁布《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明确要求:“中小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于此,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我们推出了基地课程,并建设了“三支柱”课程基地。培新小学一校三址,根据三址的不同特色,我们分别设立了体育教育综合实践基地、科技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和艺术教育综合实践基地。
第四阶段(2016年9月至今) 基地课程虽然很好地落实10%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但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很难解决,比如三个校区学生需要流动上课,存在安全隱患和时间的浪费。另外,作为国家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还需要以更加“综合”、更加“实践”的主题学习方式常态化开展。基于这些问题,我们迫切需要找到适合又能高效实施的课程,也就是我们现在实施的“学科+”和“主题+”两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以上是我们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过的历程,过程中充满困难,从步履蹒跚到坚定而自信,我们一直认真和坚持,一直在突破……从2012年3月29日我们举办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场推进会开始,随后的六年中,我们先后进行过9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教学研讨会。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一些成果,比如由我出版专著一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设计与实施研究》荣获2017年北京市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并在北京市进行经验交流,此研究立项为市级专项课题并已结题等。
我们的收获
回顾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践走过的路,可以肯定地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培新教师的教学观和课程观,孕育了培新的办学特色。改变是悄悄地,但力量不容忽视,我们在课程研究的基础上培植出了“培新教育”品牌,虽然现在还是个“小嫩芽儿”,但终究会破土而生。新的理念打开了培新人的办学思路,提升了培新人的专业素质,也推动学校迈上了新的台阶。
这是一个“人人为师,人人为学”的时代,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作为校长,我经常引领教师“要用明天的方式来教今天的学生”。我们认真落实10%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并以此为切入点和着力点,用10%最终撬动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刺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用一个式子来表达我们的改变:100%<100%-10%<10%+90%,即起初以布鲁纳学科教学论为指导的教学观,重视知识的系统学习;然后分割出10%的课程时间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强化杜威的“做中学”;渐渐由10%课程的实践体会影响着90%的学科课程实践改变。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喜爱+有效”的课堂文化,确定了以“乐学+善学”为课堂教学研究的着力点,以此来促使核心素养落地,最终关注到“人”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我们的主要收获有以下五个方面:
打造培新(心)教育品牌文化:培新(心)教育 “培新(心)教育”是学校的核心理念文化。首先,培心(心灵的心)即:尊需求。践行校训的前半句——“做自己,想他人”,我们积淀了“尊重”的文化特质。其次,培新(创新的新)即:重成长。践行校训的后半句——“做今天、想明天”,我们积淀了“成长”的文化特质。在“尊需求?重成长”的核心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积极打造“培新(心)教育”的教育品牌文化,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路。
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品质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课程体系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实践表达,是育人目标的实现途径。早期,根据学校整体发展的情况,我们构建了“从需求出发”的课程体系。继“培新教育”品牌提出之后,学校就一直在系统思考应通过怎样的课程来诠释“培新(心)”。基于“尊需求?重成长”的核心理念,我校构建了“培?新(心)”课程体系。它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建立大课程观,课程结构由课程领域和课程功能层级二维内容、三级层次结构化构成。课程领域由培新课程领域和培心课程领域组成,每个课程领域根据课程功能层级又分为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和个性特色课程,努力实现横向课程群和纵向课程链的有效贯通。
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内容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最终落脚点。不同课程形态具有不同教育教学目标,可以实现不同的教育目的,只有明确了课程目标才能设计课程内容。为此,我们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培养目标,即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索、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获得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在自己周遭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根据课程设计的理念和课程目标,我们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包括两个层次:“维度”和“视点”。为了使课程内容体系图更完整,在框架图的后面增加了“主题”和“课题”两列,这是基于基础框架图之上,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落地实施的具体内容体现。
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途径为了认真落实教育部2017年9月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我们专门编写了《培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和范例,来统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目前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两种:
一是“学科+”。“学科+”综合实践课程对应的是培新(心)课程体系中的培新课程(创新的新),通过学科的拓展和融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应用、构建和创新,培养学生“聪明的脑”。“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在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进行学科拓展(深化)、学科融合(活化),旨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应用、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活动。所谓的“+”绝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丰富的乘法。基于某学科的“学科+”主题课程,贯彻课程的全过程,主要有两大类:学科拓展类,将某一内容的深化;学科融合类,将某一内容的活化。
二是“主题+”。“主题+”综合实践课程对应的是培新(心)课程体系中的培心课程(心灵的心),通过主题活动的合作探究学习,促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温暖的心”。基于某主题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取消了学科概念,将所有学科内容整合到新的学习领域,形成探究主题,实现學科超越,是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应用。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每位学生在主题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成果。主题之下学生可自选课题进行研究,利于学生掌握研究的方法,养成研究的习惯,建立研究的思维,培养研究的乐趣。
如果说基于学科的实践活动课程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应培养学生具有“聪明的脑”;那么基于主题的实践活动课程就是运用多学科的核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科能力的高级应用,对应培养学生具有“温暖的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科+”与“主题+”两种课程实施途径带来的学校整体课程的变化。变化之一:充分放权,发挥学生的自主;变化之二:因势利导,凸显学科的本质;变化之三:积极探索,研究乐学善学;变化之四:关注发展,落实核心素养。
我们的思考
在这门课程研究的影响下,学科课程将更加开放,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和全面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课程内容来源于身边的所有,而不仅仅是书本;必须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后学到知识的广度,深度远远大于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必须认识到任何一门学科课程都不可能独立存在,都与其它课程相互依存。
《纲要》规定:学校是规划和实施课程的主体。未来我会继续加大、加深研究力度,将前期零散的经验规范化、系统化,将这些年的探索研究形成“一条线”。《纲要》明确指出:防止用学科实践活动取代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也认识到学科实践活动价值很大,功能很强,但是不足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部的功能,在这些方面我们做的还不够,所以我们未来要加大对“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确保常态课程的有效实施。
我们研究重点如下:一是要“对标”。我们现有的“主题+”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对照《纲要》中小学阶段的具体目标——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以落实这些目标来不断调整我们的主题。比如当前我们的“主题+”的课程中对价值体认这一目标的关注不够,这次《纲要》把团队活动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这是整合学校育人的一个很好的环节,所以我们加大了班主任团队、班队会课程的关注,促使其选择多主题,深度挖掘价值体认和责任担当的内容。二是“对表”。首先,要在参照《纲要》推荐的主题的基础上,开发适合我们自己的主题活动课程。其次,对表目标的同时,要特别关注目标的一致性和方式方法多元性的统一。接下来的探索和实践仍然有挑战,更需要培新人集体的智慧。本着“尊需求重成长”的核心理念,相信美好的风景在于行动和坚持,工作的意义在于探索和创新。
【本文系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单位资助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BBB15034)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燕,女,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校长,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数学教学。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