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019-09-10谢潇然

教育·校长参考 2019年10期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文本

谢潇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那到底什么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呢?在语文课堂上又如何实现二者的统一呢?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思考。

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符号,是人脑的思维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和保证。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行。

人文性

语文的“工具性”作为符号的工具属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通过语言符号表达人文情感。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正确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在学会使用语言符号的基础上应用符号表达思想感情,做一个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有思想的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做出贡献。这就意味着它还要具有深层次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文化特性,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人文性,可以理解为人性与文化性的整合,包括价值、文化传统、道德、情感、人性、人存在的意义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朗读感悟中,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朗读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叶圣陶先生说:“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应一。”课堂阅读是一个“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反复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走近文本,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心向,形成积极的阅读状态。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悟情诵读。

课堂上读要有层次性,与词句理解情感体会有效融合。如执教《我们爱你,中国》这一课时,通过自读学生体会、归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歌颂伟大祖国的。再读文本时,引导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方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体现了学生的独特感受。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多姿多彩的祖国,组织学生评比读。这样一来,学生读得越来越投入,对文章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把自己的个性独特体验表达出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各种策略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的意境,从而体会到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品词析句中,体现二者相生的自然融合 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通过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想象作者的心中的景和情。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挖掘文本语言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执教《猫》这一课时,课后练习题有这样一道题: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时千万不要脱离文本,要细细品味,喜爱之情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要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情感,抓重点词句。在我的引导下,有的学生说文中小猫来到院子破坏花草,枝折花落作者也不生气,可见作者特别喜欢小猫。听到这样的回答我欣慰地笑了,我的学生们已经有意识品词析句了。

可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品词析句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就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师生其乐融融。

在“理解内容”与“领悟表达”中,寻求二者和谐相生的路径? 毫无疑问,学习一篇课文,当然要理解课文内容,也要感悟文本内涵。但我们都知道,从学习语文的角度讲,仅仅理解课文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关注言语形式,领悟表达方法。因为理解内容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领悟表达方法解决的是“怎样写”的问题。

阅读教学应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其咀嚼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式,进行积累,运用语言训练,达到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知道如何写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这样才能更好的引领学生行进在二者和谐相生的路上。

如在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学习描写“孔隙”这一自然段时,我巧妙引导学生感悟写法,借其他事物、人物的感受及心理活动的方法来体会空隙小、窄的特点。然后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最后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总之,阅读教学一定要重得言、重得法、重得能,把课文作为例子,用课文来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并在其中渗透品德教育、情感熏陶,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真正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興区庞各庄镇第一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工具性人文文本
人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