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简述

2019-09-10殷如昕

速读·中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第三世界

摘  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后殖民批评进入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范畴,并迅速在学术界占据主流地位,形成了“人人争说后殖民”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内开始出现对后殖民理论的介绍,笔者在阅读部分国外理论译著以及国内相关论著的基础之上,试图从定义、渊源以及主要理论家对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后殖民批评;话语霸权;第三世界

一、关于后殖民文化批评的定义

后殖民理论(后殖民批评),是一个多种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术语,以话语批判和文化政治批评为其主要特征,是一种带有总体性思考的理论。同时,后殖民理论还是一种研究范围跨越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等不同领域的多元文化理论。

“后殖民”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用以形容二战之后摆脱了欧洲帝国束缚的国家的尴尬处境。

二战以后,民族主义和民族独立运动撼动了西方殖民主义的根基。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原宗主国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和经济优势,向不发达国家(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实行文化渗透和经济垄断,通过各种途径将西方的文化风俗、艺术形式、价值观念等移植到不发达国家中去,使这些国家的人民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它们,削弱其民族意识,以致被完全同化。这样一种在文化上有可能被颠覆的危机激发了东方国家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从文化的角度对殖民主义话语进行一系列强有力的批判、解构、反思和批判的活动,并相应产生一套与殖民主义针锋相对的话语,即后殖民批评。

二、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渊源

(一)“黑人性”运动

黑人性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一场文化运动,最初由塞泽尔、桑格尔、莱昂于1934年在巴黎创办刊物《黑人大学生》时所发起。它是一批觉醒了的黑人知识分子在对黑人被奴役的现实的反思下,对黑人文化传统精神价值的发掘运动。

他们认为,在现实中,黑人遭受的不仅仅是殖民者在政治经济上的剥削,还遭受着文化和精神上的非人奴役。黑人性运动就是要使黑人必须意识到这种自身的异化,意识到所肩负的历史和文化使命:批判西方的根深蒂固的种族观念、捍卫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不管这些黑人知识分子对西方的批判和对本民族文化历史的弘扬是从何种角度,用何种方式进行,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在为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奠定基石。

(二)葛兰西、法侬的文化霸权理论

意大利著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有很大影响。

所谓文化霸权,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统治中,一方面依靠军队、警察和法院等国家机器的强制性,二是借助学校、家庭、教会和传播媒介等的非强制性。尤其是后者,通过对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控制,使得被统治者丧失了对社会压迫的意识,惯于谦卑和顺从,从而彻底沦为统治阶级的附庸。

弗朗兹·法侬进一步对殖民主义文化霸权进行分析:宗主国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和掠夺是绝不会自行消失的;通过民族解放运动取得政治、经济的独立是第一步,但应把文化的解放作为一个长远的目标,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反对殖民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法侬为后殖民文化批评提供了瓦解帝国主义权威话语的丰富材料。

(三)福柯的权力话语

福柯认为的权力,是广义上的支配力和控制力,用以表述知识的话语是一种权力形式。正如他在《疯癫与文明》中所阐释的,话语被谁掌握,谁就有了说话的权利。疯子之所以被理性驱逐在外,是因为疯癫权利的不在场和失声。他之所以不遗余力地为疯癫说话,就是为了使被权力统治排除在外的、处于边缘的东西说话,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后殖民理论家借助于福柯的这些思想,批判了殖民者将自己当作真理化身,殖民者的一切话语,不过是在确保其统治的合法性。因而后殖民主义者常重新审视殖民文本,通过对文本的解构着手,解析人物之间的不对等关系,挖掘出隐含的文化霸权和种族优越感,从而消解西方对东方的诋毁。

(四)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德里达作为20世纪解构主义思潮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20世纪中后期掀起巨大波澜,成为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其核心概念“解构”可以说是所向披靡,广泛渗透到艺术、社会科学、语言学、人类学、政治学甚至建筑学等领域。

后殖民主义批评意在对殖民主义话语进行一系列的批判、颠覆,在后殖民理论家和批评家对欧洲中心主义、本质主义民族观的批评中,都可以看到解构理论的影子。

三、后殖民“神圣三剑客”

(一)爱德华·萨义德

萨义德在1978年出版的《东方学》一书,使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在理论上成为显学。赛义德的理论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色彩,其批判的锋芒直指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其明显的理论基石就是“东方主义”。

萨义德认为,19世纪欧洲所作的一切就是证明自己对世界其他地方的征服是正当的,从始至终不断强化的观念是:东方是懒惰的、腐败的,是没有思想、野蛮的,是专制落后的;欧洲的殖民者确信他们完全能够精确地描述他们所征服的民族。

而东方国家处于被殖民的状态,处于失声的境遇,丧失话语权。基于这种从根本上的不平等的关系,所谓“东方主义”便成了西方人出于对东方(第三世界国家)的无知、偏见和猎奇而虚构出来的某种“东方神话”。因而,“东方主义”在本质上就成为西方“试图制约东方而制造的一种政治教义,它作为西方人对东方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体系,始终充当着欧美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支柱”。

如果说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是从观念形态上对“东方主义”(或东方学)进行界定,那么,从《文化帝国主义》开始,萨义德则从现实文本出发,将文本与帝国主义实践直接联系起来,开启了运用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进行文化批评的思路。

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一书中,萨义德主要以小说作为切入点,探讨帝国主义霸权与文学的关系,从而批判东方主义的文化话语霸权;同时也是一种后殖民文化批评的具体实践,对如何发现并批判文化霸权提供了思路。

(二)加亚特里·斯皮瓦克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带有明显的女权主义和解构色彩。

在斯皮瓦克看来,后殖民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反对帝国主义或殖民主义的批评话语,后殖民主义的批判目的在于削弱西方对东方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霸权”。作为一个有着第三世界背景的后殖民理论批评家,斯皮瓦克要摆脱西方模式的影响,实现从“边缘”向“中心”的运动。她所做出的选择就是“用西方的语言和(出自西方的)解构策略来削弱西方的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当成功地实现从“边缘”向“中心”的运动时,也是最终消解“中心”—“边缘”这一人为的二元对立之时。可以说,斯皮瓦克本人的学术生涯就是这一从“边缘”到“中心”运动的成功范例。

1988年斯皮瓦克《在他者的世界里》一书开辟了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与女性主义批评兼容的先河。

(三)霍米·巴巴

如果说赛义德的理论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色彩,斯皮瓦克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带有明显的女权主义和解构色彩,那么毫无疑问,霍米·巴巴的理论则具有较强的“第三世界”文化批判特色。

霍米·巴巴于1994年出版了《文化的定位》一书,该书可以说是后殖民文化批评在理论上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巴巴意欲超越在殖民关系上简单的二元对立——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关系的分析。当巴巴看到“萨义德不断暗示在东方主义的核心存在着二向性区分”的时候,他觉得萨义德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析是“不成熟”的。巴巴认为,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关系要比早期的萨义德说的更为复杂、细微而且政治上模糊不清。

从解构主义的立场出发,巴巴认为“民族本身就是一种叙述,它的不确定性也如同叙述的不可靠性一样”。巴巴的后殖民批判可以说正是始于这种对“民族神话的解构”。在此立场之上,巴巴提出“文化杂种”的概念。这种理论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无论优劣、大小,总是呈现出一种“杂交”的形态,特别是在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文化交流迅速且频繁,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杂糅以及由此引发的变化广泛而深刻,民族文化要保持自己完全独立且鲜明的民族性几乎已成为不可能。殖民地宗主国文化也当作如是观。霍米·巴巴提出的文化杂种论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四、小结

西方历史上对于东方世界的殖民,包括近代以来对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文化上的后殖民政策引起东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强烈的敌视情绪,被殖民国家的知识分子针对本民族面临的文化政治危机,奋而发起对西方殖民话语的反抗、批判、解构的后殖民文化批评运动,以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后殖民文化批评不是借反对西方文化之机,以建构新的(民族)文化霸权来取代老的西方文化霸权,而是“重新清理在西方文化霸权下被压抑的种族、阶级、性别、地缘政治等因素,清理对身份认同起决定性作用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政治语境,从而释放出新的多样可能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西方对东方的“俯视”或“征服”,还是东方对西方的“不屑”或“挑战”,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的东西方争斗的思维模式都是人类认知蒙昧状态的表现。

对第三世界的作家或艺术家来说,他们一方面要抵制压迫者殖民者强加给他们的表现方式,同时又必须深刻地思考自己本民族的表现方式,在后殖民文化语境中找到正确的文化策略,决定如何根据自己特定的条件创造或建构一种表达方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吸取众家文化之所长,在维护本民族独立性的基础之上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陈仲丹译.后殖民理论——语境、实践、政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美)阿里夫·德里克.后殖民的辉光: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J].外国文学,1997.

[3]陈厚诚,王宁.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M].百花文艺出版社.

[4](英)艾勒克·博埃默,盛宁、韩敏中,译.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

[5]王宁,薛晓源.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M].中央编译出版社.

[6]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语境、实践、政治[M].陈仲丹,译.

[7](美)威廉·艾·柏·杜波伊斯.黑人的灵魂[M].维群,译.

[8]参见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P10.

[9]王宁.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批判——爱德华· 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剖析[J].北京大学学報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10]王宁.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批评[J].南方文坛 ,2001(6).

[11]转引自《后殖民批评——导言》P87.

[12]王宁.叙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J].外国文学, 2006(6).

[13]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殷如昕(1985.12—),女,汉,河南郑州人,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大学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第三世界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是毛泽东对外交理论创新的杰出贡献
中国的身份定位与构建发展中国家新型关系
中国对不结盟运动的态度及其变化(1961—1991)
论全球化背景下建立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可能性
论全球化背景下建立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可能性
一种视角主义的科学倾向
属下与他者的政治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第三世界圣经阐释
激进反对派要香港仿效“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向日葵式”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