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的奖励机制

2019-09-10赵梅俏

速读·中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奖励机制互通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生奖励机制的概念,小学生的奖励机制的方式,在实施奖励机制的过程中不同教师的做法,以及教师在实施奖励机制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和与对策。本文根据具体实践所取得的效果,提出了在实施奖励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理论的支撑与奖励的策略,注意奖励的目的与实效,注意奖励机制的互通与完善,注意奖励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从而使奖励机制达到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奖励机制;奖励策略;互通

小学生奖励机制是教师为了促进小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采用的一系列方式方法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如果小学生的某些行为得到认可并不断强化,这种行为就会不断重复出现,而后慢慢的就形成了习惯。在家里,父母会对孩子说:“你吃完这碗饭才可以喝饮料”“你写完作业才可以出去玩”“你把这首钢琴练习曲弹三遍妈妈就给你讲故事”。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用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老师也经常使用这样的奖励机制。把书包整理好,把桌椅摆整齐就可以按时排放学路队;你的作业写得好,老师就给你盖一个印章,集够十个印章就可以换一颗棒棒糖。由此可见,教师有效的奖励机制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自我管理,认真学习,养成好习惯,同时也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管班效率。

那么,小学生的奖励机制有些哪些方式呢?常态下采用比较多的方式有两种,即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同学的关注和认可等就是精神奖励。奖状、奖品或额外获得的自由空间等就是物质奖励。同时,还有一种奖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比如,其他同学都解答不了的难题,A同学却解答出来了,那么他就会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对于奖励机制,教师要讲究策略:

第一,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如学生S上课好插嘴,经常不交作业,但是S很喜欢回答问题。教师F并没有因为S经常不交作业,上课经常讲话而对他另眼相看,而是在他积极回答问题的时候表扬他,鼓励他。课间,F老师还会抱一抱学生S,奖励他回答了大家都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在教师F的鼓励下,学生S上课回答问题更积极了,同时,也在老师的帮助下慢慢改掉了不交作业、上课讲话的坏习惯。

第二,在奖励或表扬学生时,要注意奖励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是给学生一时的满足。如教师Z,在一年级带班时,她包里常常备有小红花贴纸,孩子安静排队的,贴一朵;认真听课的,贴一朵;认真值日的,贴一朵,午睡守纪的贴一朵……,学生攒够十朵小红花就可以换一面小红旗,攒够3面小红旗就可以换一颗棒棒糖。在Z老师的小红花奖励中,孩子的良好习惯逐步养成,到了中年级,不用奖励小红花学生已经养成排队做到快静齐,课堂认真听,值日认真做,午睡守纪律的好习惯。

第三,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奖励方式。一、二年级小朋友显然对小红花、棒棒糖很感兴趣,但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后,这些奖品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多大的诱惑力了。如三年级教师Q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一个个聚精会神,勇于发言。原来Q老师在课堂上不是用小红花,而是用她精心制作的好学星奖励学生,只要回答问题就奖励一颗好学星,小小的好学星却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班上有一个孩子L从来不举手发言,Q老师问他为什么不举手回答问题,他说因为害怕回答错了,所以不敢举手。Q老师就鼓励他说,只要你回答问题,不管对错,老师都会奖励你一颗好学星。在老师的鼓励下,L慢慢地克服胆怯心理,并敢于举手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四年级教师H手写的“棒”字更显神威。为了激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多积累,做好笔记,写好每一篇作文,H老师给读书笔记做得好的奖一个“棒”字;作文写得详实生动的奖一个“棒”字;思维导图有创意的奖一个“棒”字……,集够四个“棒”字就可以换一支水性圆珠笔。一个个“棒”字,使学生的作文一个写得比一个好,书写一个比一个漂亮,思维导图一个比一个有创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写作业是他们的学习负担,“免写作业牌”比任何物质奖励更具有吸引力。一周内,每次同步作业都得优,周末奖一张“免写作业牌”。期末考试三科优秀,奖寒(暑)假“免写作业牌”。在“免写作业牌”的诱惑下,学生平时的作业、期末考试根本不用老师操心。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认为奖励很重要,奖励是衡量他们是否进步或是否优秀的标准。奖励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逐渐由外部的动机转化为内部的动力,从而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小学教师在实施奖励机制的过程難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积极应对方能使奖励机制有效实施。

一、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理论支撑,不够科学合理

教师如果凭自己主观意识判断学生需求,满堂发奖却没给学生思想上的引导和精神上的鼓励,一味地给学生进行单方面的奖励,容易误导学生,让学生对奖励造成依赖而产生被动行为。所以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奖励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态,才能更好地发挥奖励的正面作用,在奖励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地给予强化,直到奖励能激发学生把外部的行为方式转化为内部心里动机为止。而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教师实施奖励的方式方法也要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

二、班级未形成统一的奖励机制,造成管理混乱

奖励机制不统一学生容易产生混乱,如,班主任规定攒十朵小红花可以换取一颗棒棒糖,而科任老师却规定攒五朵小红花就能换取一颗棒棒糖,这样奖励的标准不一致,会导致学生对老师管理有不同看法,因此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以班主任为中心建立教师互通的奖励机制。互通机制的建立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使得教师对班级的管理工作化繁为简,还可以让科任教师和班主任齐抓共管,更加有效地管理好学生。

三、奖励目的不明确,导致学生过分关注奖励的形式

教师自己要记得奖励的初衷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要明确奖励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各个方面得到长足地发展,因此,教师不能舍本逐末,图一时之快无目的的给学生进行奖励。

四、只关注个别,忽视多数

教师的奖励只关注到少数特殊的学生,如优等生或学困生,而忽视人数多的中等生。尽管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作为标杆,都是标杆就起不到榜样的作用了。但是,在一个班里,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人数是最多的,这些学生是否进步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整体水平,所以我们教师不要以点带面进行奖励,要关注全体学生。

五、只关注奖励本身,不关注实施效果

教师奖励学生之后,应该时刻关注奖励的效果,奖励确实有成效,就继续推广,没有成效,就要找出原因,并详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不断地改进奖励的方式方法,使奖励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具体需求,从而更有效的发挥奖励的功效。

六、重学科学习习惯,轻思想道德品质培养

班主任、科任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奖赏,但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却很少树立榜样。小学阶段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建立的阶段,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德育方面,教师应该对小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孝顺父母、诚实守信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设置奖励,从思想层面上深层次地去引导小学生做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总之,小学教师科学合理地用好奖励机制会让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让教师教得轻松,又使学生学得快乐。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多用、善用奖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赵振宇.如何激发活力——奖励学初探[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赵梅俏(1974.03.17—),女,壮族,广西崇左市天等县,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班主任工作。

猜你喜欢

奖励机制互通
王春书
改变观念,创新管理,做学生的贴心班主任
职业教育区域校企互通网络平台的指向与设计
殊途同归
殊途同归
浅析激励机制在小学管理中的应用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系统设计(宝特瓶类)
如何利用分组合作分层进行初中数学学习
地方高校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的管理机制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