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方法的分析
2019-09-10左磊
左磊
◆摘 要:随着互联网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网民数量急剧增长,网络逐渐深入人们生活,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出现,便利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增强了人们的工作效能,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与隐蔽性特点,也为网络带来诸多安全隐患。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活跃性较强,却也因人格未健全、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对网络价值的判断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偏低等因素,极易受到网络上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阻碍大学生健康成长,影响了网络秩序的构建。对此,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方法
据相关部门统计,在2018年间,我国互联网网民人数已经超出8亿,手机网民数量占比98.3%,而网民年龄段在20~29岁的网民占比例最高,将近30%。由此可见,大学生已经成为上网主力群体。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心理上却并未成熟,对于新鲜事物具有较高的新鲜感与接受能力,而对新事物的认识不清,学校与家长在该方面疏于教导,增大了学生犯错误的几率。其中,网络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事物,而网络上的新鲜事物较多,色情暴力更是难以全部禁止,对大学生的威胁较大。对此,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大学生网络安全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主要是指高等专科、本科与研究生等层次的高等院校注册入学、接受教育的群体。现代大学生作为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在其生活与学习中,网络都是重要部分,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诸多帮助。但是,在应用网络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大学生网络安全具体包含以下几点:其一,网络运行具有必然性。现代社会,网络打破了区域间的壁垒,将世界连为整体,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联系等因网络而转变。对于当代大学生,网络促使教育信息化、娱乐多样化、联系便捷化等,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二,网络安全虚拟性。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虚拟性特点,且网络很少受到监督,人们可依照自身意志在网络上实施各种行为,而在大学生应用网络时,极易受到网络影响,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对此,应重视网络心理安全,跟踪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设置优良制度,构建心理防火墙,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其三,网络运用风险性。相对于现实,网络监管薄弱,且过度使用网络会降低学生与现实生活的接触,导致学生性格孤僻,甚至心理扭曲。并且,网络上存在各种隐患,大学生对网络缺乏认识,极易在网上被欺骗,或者信息被盗取。
2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发生的成因
在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中,为了解大学生对网络安全的看法,曾对某大学城内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在回收的294份有效问卷中,对网络安全并不关注的学生占比约9%,对网络安全稍有了解的约占比78%,而非常重视网络安全并采取一定措施防护网络问题的学生仅占比13%,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普遍不足。而在網络安全认知方面,当代大学生主要表现在:隐私防护意识不足、防诈骗意识欠缺、求职防范意识缺乏等。
2.1隐私防护意识欠缺
网络经过几十年发展,各种功能齐全的社交软件、网站满足了大学生多样化需求,被大学生所青睐,而网络的虚拟性,为现实中受到各种束缚的大学生提供了放松自身、畅所欲言的途径。在网络上与人交流时,往往不设防,甚至将各种难言之隐、家庭情况、无法言说的各种情绪说与对面听,导致隐私泄露,为自身带来威胁。而微博与朋友圈的存在,更是为诸多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身的配平台,却忽视了自身信息公开的度,导致私人信息泄露。
2.2防诈骗意识不足
网络的出现,也为诸多骗子提供了诈骗途径,多日聊天成为知己或男女朋友,以借钱名义诈骗;发布虚假中奖信息,拿邮费领奖品;转发多群领红包等,多种诈骗方式防不胜防,这种仅仅是导致财产损失。还存在某些不法人士,假借见网友,将大学生诱骗至某地,最终导致拐卖、抢劫、强奸等惨剧。对于这些现象,高等院校应加强重视度,降低该问题的发生几率。
2.3缺乏求职防范意识
网络作为求职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兼职、实习时寻找企业的重要方式,但是,诸多学生缺乏求职防范意识,不考虑求职信息来源、不验证招聘信息是否真实、企业资质的合法性等,直接前去面试,最后遭遇传销,或者以交培训费、保证金、押金等方式被骗取财务,为学生带来精神上与物质上的伤害。
3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
3.1网络安全教育不足
在多数高校中,并未重视网络安全教育,也并未设置专门的教育课程,网络安全教育更多通过思想课偶尔提及、网络安全教育讲座等,并未达到教育效果。并且,在思想教育课上,教材内虽然涉及网络安全教育,却更多集中在网络道德上,对于网络安全的防范、网络心理健康等内容很少涉及,计算机课中也包含一定的网络安全知识,却更多讲的是计算机的安全使用。
3.2缺乏专业的网络安全师资队伍
在多数高校中,学校领导者对网络安全的重视度不足,并未专门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同时,直接导致网络安全专业教师的欠缺。虽然,大学辅导员在思想教育中会涉及网络安全教育;但是,辅导员负责内容较多,且并非专业网络安全教育教师,影响了网络安全教育的质量。即使部分高校设置了网络安全教育课,也因专业师资队伍的不足,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3.3大学生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并不健全
高校普遍存在重教育而轻管理现象,对于学生管理的欠缺,增大了学生身边的威胁性。即使部分高校已经具备健全的网络安全监督机制,却并未发挥作用,因为,学校本身对网络安全的重视度不足,并未对网络安全监督机制实时更新,且专业性网络安全教育管理员不足,影响了网络安全的监督效果,增大了网络威胁性。
4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方法
4.1创新网络安全教育形式,发挥高校育人目的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种种威胁,应创新网络安全教育,以此发挥教育最佳效果。首先,高校应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学校应安排固定课时,由专业网络安全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同时,在计算机教育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计算机的安全,还应提高学生的隐私意识,通过讲述网络违法犯罪的相应案例,降低学生被骗几率;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上,教师应为学生讲述就职的注意事项,尤其是如何规避网络关于求职方面的诈骗问题,提高学生网络求职的安全;辅导员在日常召开主题班会时,也应针对性展开网络安全教育,以此实现全方位的育人效果。总之,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应全面展开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使学生自觉尊重网络上的行为规范,在与陌生人交流时,始终抱持警惕心理,有效保护自身安全与财产安全。
4.2加强品德教育,健全学生人格
身为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上网非常普遍,仅依靠教师力量防范网络风险,很难达成目标。加强品德教育,健全学生人格,使学生能够自觉自发抵制网络上的不良行为,是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方式。大学生因心理发育特点,极易对直观、新奇且形象的事物产生兴趣,但是,学生对是非判断能力不足,很难对事物进行实质判断。因此,在网络安全教育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上网行为,培养学生优良上网习惯,并未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使学生计划性上网。同时,加强品德教育,以网络安全问题为案例,使学生意识到网络上的种种威胁,使学生能够识别风险并杜绝风险,以此提升网络安全教育水平。
4.3全方位展开网络安全教育
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构建优良网络环境,是高校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是家长的职责。对此,在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时,家长应积极和社会、学校有机写作,由多角度展开网络安全教育,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内心。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多数时间在学习、工作,学校是大学生主要生活场所,因此,家长应定期和学生辅导员联系,统一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形成合力,规范大学生在校与在家的网路行为。同时,学校应积极与社会联系,并取得政府支持,对大学生提供净网场所,提高网络安全教育质量。
5总结
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学校层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网络安全教育不足、缺乏专业的网络安全师资队伍、缺乏健全的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学校层面在网络安全教育上未发挥作用,增大了学生遭受网络欺骗、威胁的发生。面对当代大学生常发的网络安全问题,高校应积极改善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制定科学的网络安全教育方式,以此降低网络对大学生的威胁,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稳定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闯.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實践与教学研究,2016(04):216-216.
[2]方兵.影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实效性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02):34-34.
[3]王晓琼,郑楠.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简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1):288-289+292.
[4]郭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30):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