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创新模式研究
2019-09-10付良艺张清涛
付良艺 张清涛
关键词:体育社团;高校社团;社团模式
一、体育社团管理体制宽松
通过调查,重庆市六所高校对于新社团的审批要求并不需要详细的社团年度计划表或是相关活动的计划说明,也没有对现有的社团进行定期的审核和考察。92%的体育社团没有制定具有体育特点的社团管理办法。体育社团管理模式松散,在新人进入、人事任免、指导培训等环节上,有统一的标准,但严格执行的情况并不乐观。
二、体育社团活动针对性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1/3的社团能够定期开展社团活动(每周至少一次),个别社团社团活动开展次数非常少,发展陷入困境。此外,重庆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形式86%是以校内训练活动和交流活动为主,校内外的竞赛交流和创新活动较少。在486名学生中,33%的学生不愿继续参加社团活动,原因是社团活动并没能让学生产生兴趣。
三、体育社团宣传力度不够
在357位从未参加过体育社团的同学中了解到,体育社团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高和不了解是学生未参与体育社团的重要因素。且在学校的学生活动中,除学生会组织的全校性体育活动外,以体育社团名义组织的体育赛事及活动在学校的影响力不大。对此,如何加强宣传力度,使学生都能了解体育社团,并且热衷于体育活动,是学校以及学生体育社团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体育社团管理专业性缺失
根据调查显示,重庆市高校甚至全国高校很少有独立的体育社团,大多依附于校级团委、院级团委下的学生社团委或是高校社团联盟附属的子社团。所有的体育社团只是分类于体育类,并没有独立由体育教育部门专门负责。体育社团与其它的社团一样,但它具有特殊性,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专业的组织策划。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专业的体育社团管理结构
为保证学生体育社团积极、健康的发展,学校团委应独立体育社团或由有体育学院的二级团委自主管理,合理调控学生体育社团的数量和规模:(1)学生体育社团严格按照学校团委的有关规定执行;(2)成立体育社团委员会,由每个社团的学生代表结合成为顾问团,讨论、解决与学校体育社团有关的各种问题以及建议。(3)体育社团根据运动项目选举专业的学生团队管理;(4)每个体育社团定期召开会议,向分管领导上报活动计划、经费明细等情况
(二)围绕体育赛事和表演为理念核心组织体育社团
在体育竞赛当中,成功会使人心情愉悦,失败则锻炼人们的意志品质以及受挫折的承受能力。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有把学习知识或技能、提高了能力、完成任务作为成功的目标定向人;也有把獲得赞扬、取得荣誉、超越他人、赢得胜利、表现自我作为成功的目标定向人,无论怎样,都是体育赛事和表演能够带给他们的。因此,以体育赛事和表演作为体育的核心,才能够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保持长久的兴趣。
(三)以宣传为核心组建社团
组建专业的网络管理团队,进行相关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客户端的宣传和管理,应聘相关专业的学生或者邀请具有相关知识的学生或老师进行授课。单独分配发布新闻和宣传工作的工作人员负责打造体育社团品牌、弘扬体育文化。
(四)体育社团资金来源多元化
高校应对新体育社团的成立和现有的社团进行严格考核,只有具有实力和专业团队的社团,完成了季度计划表以及活动策划的才能得到学校的资金支持;鼓励各个体育社团设立校友基金会,提升会员对体育社团的终身认同感和归属感,持续关注社团的发展;逐步放开体育社团的对外交流范围和权限,允许其策划一些具有商业回报的活动和展示;逐步放开企事业单位对体育社团的社会赞助,加强社团与社会的联系。
(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并纳入实践学分
学校的重视对于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事半功倍,除了经费的支持和政策的开放外,还需要把参加体育社团纳入到实践活动中来。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作为体育课的补充,相关专业学生需参加体育社团的管理工作或是相关学科的实践课才能修满学分。
参考文献:
[1]蔡玲怡,轩苏磊.湘西北高校体育社团开展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5(3):136-137.
[2]格桑次仁,米玛顿珠.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6(3):54-56.
[3]李加奎.美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管理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3,6(6):117-120.
[4]秦海权,姜丽萍,梁同福.美国一流大学体育社团管理模式研究——以杜克大学为典型案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8(5):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