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德育渗透美育的策略探究

2019-09-10谭雪勋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02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培养教育

谭雪勋

【摘要】雅正教育是指如何培养学生外在仪态和学识的优雅,内在心态的纯正。《荀子·荣辱》中曰:“君子安雅。”将雅正教育融入校园,对进一步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推动学校德育和美育工作的发展,引导学生更注重个人美德规范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有赖于教师在教育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制订有效的模式、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传统文化中有关雅正素材进行系统的整合处理,在传授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言行举止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雅正熏陶和感染,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作用。

【关键词】“雅正”教育;“雅品”培养;教育模式

“雅正”一词古而有之,先贤对它须有不同的论述,但内容大体上是一致的,即外表的儒雅,内心的端正平和。例如,荀子的“君子安雅”、宋王安石的“虽庸耳,必知雅正之可贵,温润之可宝也”都是此意。从现代的工具书中也可以查到以下几种解释:规范的;典雅方正的;谦请别人指教等。这里专指前两种意思。由此可见,“雅”阐述的是一种从个人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气质和人格魅力。“正”则是一种外在的符合规范的行为和真知卓见。“雅正教育”则是指培养学生优雅的举止、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的学识素养。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对三国周郎儒雅风范的高度概括。中华民族历朝历代,“雅正”之风盛行,诸子百家争鸣,他们的言谈举止都遵循着雅的规范、雅的准则,雅文化孕育了历代的贤人、志士。“雅正教育”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需;是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的需要;也为小学生道德教育、审美养成提供了借鉴与依据。因此,构建一种适合乡村小学发展,并能促进学生“雅品”形成的“雅正”教育模式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我校制订了以下几大教育模式:

一、典雅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格局和文化氛围。它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校园的软件文化和校园的硬件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属于软件文化,校园的设备、设施是硬件文化。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有赖于学校制度上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有相应的设备、设施作保障。丰富的校园文化教育资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对于培养学生优美的言行举止、形成良好的品德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提高师生的自信度、增强学校教育的感染力等方面也是功不可没的。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所沉淀下来的、展示我们历代祖先精神内涵和文化内容,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着积极意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和精深的思想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政会议中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我们世世代代都不应丢掉,丢掉了就等于割断了精神的命脉。”

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只是党的要求,也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建设、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确切保正,它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为学校德育和美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我们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范围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从学习上和认识上入手,构建以“传统文化促进德育和美育发展的乡村小学”为主题,真正从软件上深入实践,着力营造“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在硬件上,增设文化长廊,无论是教室、校道、宣传栏等都布置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书画作品,使校园的每一角落都起到了各处的应用功能、审美价值和教育作用。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雅育

“教之道,德为先。”教育的本质在于文化育人,而文化育人的本质着重于雅正修德。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美育建设相融,在传承的过程中,既增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也加深了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同时,更促进了师生雅品、雅行的形成,并使之成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所以,我校确立了“诵读寻雅——课堂育雅——典籍立雅”的教学模式,学校把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课堂教育融为一体,把最接近生活的传统节日文化列入校本课程,加强课堂教育和引导学习,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雅言、雅行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在校过程中去,提倡和鼓励学生人手有诗歌、个个有典籍;言行立于雅、举止随于正,让“雅正”之风彻底渗透乡村小学的德育和美育建设。

三、书法学习中体会雅美

方建勋先生指出:“书法有着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有着艺术上的图像美,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能得到心灵的慰藉。”近年来,书法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喜欢和学习书法的人不断增加。教育部2013年印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生必须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这不但是对写字教学的延续,同时也强调了对书法艺术的文化传承。张凤民先生提倡让学生在学习书写中接受文化熏陶;在学习欣赏中提升审美情;在学习知识中拓展书法的认知,加深对民族文化体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度。

书法进课堂,能让学生从小感受汉字的美,培养高雅的审美观、磨砺持之以恒、不畏艰辛的意志和毅力。

我们学校非常重视这一育人工程,每周安排两节写字课,统一征订经教育部审核的书法教材《书法练习指导(实验)》,强调全校师生都必须参与,要静下心来,认真练习,培育雅品、磨砺意志。让学生抄写、临摹古诗词和名人名言,让他们不断积攒,深刻体味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使之潜移默化,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传播开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也学会了欣赏书法的篇幅美、行文美、运笔美、形态美,何为俊雅、何为娟秀,等等。在书法雅育的过程中,把师生的审美观进一步提升到另一高度。

四、开展雅正教育活动与评价

我们学校以经典古诗文诵读,书法品雅为主题,开展了“读书伴我行,优雅共成长”的系列雅正教育活动,让优秀的经典诗文、传统雅正的道德品质时刻滋润学生的心灵,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思想美、语言美、行为雅正的儒雅学子。为了达到师生共成长的目的,还鼓励本校老师精心設计教学课程和活动形式,邀请校外专家进校指导;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文化资源,设计以传统节日索源和节日诗歌欣赏的校本课程,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班际的、校际的以及市级的、并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各样比赛活动,例如,书法赏识、手抄报、征文比赛、诗歌诵读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教育型、励志型、体验型、展示型等类型的活动贯穿整个校园、延伸到校外,让学生亲身感悟雅正经典的熏陶、亲历雅正人生的美好。

为了督促和鼓励学生做一个德行雅美、行为规范雅正的人,学校还建立了切合校情的评价机制:1.由于乡村小学没有要求统一订购校服,所以学校首先规范仪表,着装得体整洁,不得穿着奇装异服进入校园,并安排师生每天在校门口值日检查;2.利用早晚大课间活动进行“江南之声”广播(我校前身为江南书院)欣赏古诗、文诵读和古典音乐;3.开设了“校园雅正之星”专栏,采取“班评+校评”相结合的方式对上一周学生的诵读情况、书法练习情况、行为表现、活动开展等进行小结和表彰。并在年度末,把获得最高票数的学生推荐到四会市“校园之星”参与评比;4.开设家校互动教育专栏,展示师生和家长的书画作品、摄影作品、家乡传统节日文化风情图片、书信等,择优张贴。让“谁”都可以拥有一个参与雅正文化的平台,真正形成了家校融和,雅正互惠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刚,赵辉.论陆维钊书法艺术的雅正精神[J].中国书法,2017-07-24.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培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