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授之以渔,培养能力

2019-09-10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02期
关键词:人文作文语文

作文,是语文学科综合能力的运用和实践的平台,在语文教学中一向占有很大的比重。《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就是要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统一。”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特点则提示了语文学科负有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以及文化品位的责任。可是,在现实的应试教育中,我们的一些教师仍然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进行教学。一味地在写作技巧以及套路上重复地操练,只会使作文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且麻木,这就造成了作文教学中应有的人文精神不能得到满足。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让笔者感觉到作文写作与做人是有着相互密切的联系。因为作文写作不仅是生活和学习中的写照,更是青少年成长的足迹。因此,笔者觉得,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把人文指导的精神融入到作文教学中,确立人文关怀与知识技能双赢的教学理念,从而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作文的写作能力和充分的想象力,在写作练习的过程中提高认知、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等。下面,笔者将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来分析作文教学的现状,然后再探讨原因,最后浅谈下如何对学生的作文教学进行人文指导。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作文是语文学科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不仅直接反映出写作之人的语文练习水平,而且还体现着写作之人的文化素养。虽然目前的作文教学也意识到了这一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还有不少人对待作文的看法和教学实践,至今还停留在传统的那套“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评改”的作文教学模式;受应试考试的影响,作文教学又不知不觉走向应试教学的死胡同——它以人们难以言传的强大的力量,模糊了作文的本质,限制甚至压抑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认知意识。作文教学的价值观念,只重视应试功利性下的价值,而忽视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和培养人审美情操等更高的内在价值;作文训练以教条的、僵化的、模式化的单一思维方式,封闭学生的思路和想像力,抹杀思维方式的多样化,窒息学生主体想象、求异、驰骋情思的才华和创造力,以至于目前很多学生不愿意写作文,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也就是:“写什么呀?”“怎么写呀?”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在作文中东拼西凑、套用模式、人云亦云,最终写出来的内容单调、空洞、呆板、虚假、缺少新意。总的看来,学生在作文习作中出现了少、慢、差、费(收获少,收效慢,效果差,浪费时间)的“瓶颈”弊端,并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与此同时,也令到众多教师头疼不已。作为肩负着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我们来说,也要与时俱进,提高自身,改变传统的观念,冲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在作文教学实践中采用“授之以渔”的人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写作兴趣和创新能力。

二、原因分析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内外因素决定的,探讨学生的作文是否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笔者认为,不仅仅从学校老师的角度来分析,也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因素来进行。

首先,受学生平时的阅读习惯及阅读内容的影响,学生的作文才会模式化。當前学生的阅读内容主要来自于学校的课本、作文选、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而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等,让家长和学生相信“这些都是当前的好书,必须要阅读的书”的观念,普遍模仿其中的思想内容和字、词、名、段的现象也就很正常;其次,是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太少。从学校到家长再到学生都受到“分数至上”的传统思想影响,学生每天都是两点一线地在家与学校之间往返。在学校里除了上课就是考试、写作业为主,周末的时间又被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和家庭作业占满,就连与父母交流的时间都少之又少。在这种缺少户外活动、缺少观察、缺少体验的情况下,谈何切身体会?何来真情实感?再次,就是考试大纲中的作文写作要求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很多教师都是根据教学任务来操作,上面要求考什么就安排学生写什么。

最后,笔者认为,我们的学生在作文写作能力上提高缓慢,是因为教师在作文写作的指导和评讲中存在着误区,直接跳过了写作学习的过程。只是强调学生要如何套用书本中的字、词、句、段,怎么写开头、如何结尾,怎样安排结构等。在课堂上评讲时,也只是对老师自己认为写得好的文章进行评讲,让学生接收到“这就是好文章”的信息,并将它们作为自己写作的范文,从而没有了自己的想法。结果就是整个班的作文都写成了老师想要的样子,学生失去了自己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怎样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进行人文指导

如何改变作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的“瓶颈”状态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改变作文写作的教学模式;将作文教学过程划分为:写前指导——写中指导——修改指导;在教学中强化人文指导,就是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技巧,让学生写出生活中有“人性”的东西来,写出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从而将这种知识转化为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只有让学生掌握“渔”而不是“鱼”时,才能主动获取知识,真正提高作文写作的能力。

1.写前指导

先带领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以小见大指导作文。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个万花筒。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然后再进行作文写作。这是引导学生体验现实生活、抒写真实情感的好方法。只有参与进去,让人有了切身体会,然后作文才会有真实情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发现生活的美,体验到生活的美并书写出生活的美。例如,1.植树节组织学生去植树,让学生亲近自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及动手能力。2.定期家访,做好各方面的沟通工作,让学生感受到关爱。3.周末布置作业时,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家庭责任感,还能促进亲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4.注重一日一忆写日记。回忆我们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并把其中印象深刻且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可以印记着一个人对生活的感悟思考,见证着成长的过程。

2.写中指导

这是作文写作的重点指导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作为指导老师,应着重抓住作文写作中的命题、立意、选材的指导,同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引导。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作文命题时,应该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引向广阔的大自然,引到社会生活之中。把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山川河流,把社会的变革、时代的风貌,通通纳入学生的写作训练中。使学生写出具有时代精神、思想内容健康积极、对未来满怀憧憬的美好文章。在立意指导上,我们要遵从“观察——发现——联想——概括”的作文过程。同样在选材的指导上,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物里寻找,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事物的美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这些事物里隐藏的做人道理,以挖掘出可用的题材;使学生的写作得心应手,文笔流畅。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及时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许多同学不喜欢写作文,甚至害怕作文,我想主要原因还是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缺乏想像力,得不到创作的乐趣;只是纯粹地将作文写作当成是一种任务,一种繁重的脑力劳动。其实,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同学之间的竞争和比较而激发出来的,越高明的老师越会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让学生你追我赶地比写作文,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好办法。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处理方式就非常关键了。引导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提供多种渠道和方式让学生的作文发表,比如,在班内的学习园地、学校刊物、推荐参加社会上的报刊杂志征文活动等;也可以是开展班内、班级之间、校园内外的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等。

3.修改指导

作文教学的悲哀莫过是学生没有了丰富的想象力,缺少创新精神。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们的老师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作文的评价标准。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指出:“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希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巨大动力。”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批改的过程中要重在点拨、启发、鼓励及引导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关注和鼓励,犹如沙里淘金一样,要善于去发现他们作文字、句中的亮點。要把每一次批改都当成是与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就会在学生的内心产生触动,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与关爱,这也是在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上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一篇好的作文是学生经过不断写作、不断修改和提炼而成的,是学生通过辛勤的脑力劳动而来;因此,教师是否及时认真地批改,且在批语中表现出来的态度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后期的写作兴趣和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传统的作文批改模式都是“学生作,教师改”,教师为了改好一篇作文可谓是费心费力,但学生却受益不多。如何让学生有所收获呢?笔者改变了一下方式,就是尝试让学生自改作文。让学生有机会去尝试教师这个角色在批改工作中的难度,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体谅老师,同时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提高学生自己的写作水平,还能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

事实证明,训练学生养成自己批改作文的好习惯,就会让学生处于主动的位置,由此而培养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师也因此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探索教学新方法。

教作文,就是教做人。朱自清先生说过:“作文,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必要的知识点和写作技巧,还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身边的人和事的认知,对大自然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人文作文语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人文社科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