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某大型水库安置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
2019-09-10张永央韩桃明
张永央 韩桃明
摘 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对评估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破坏程度及造成的危害、损失进行预测分析的工作,为建设单位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以河南省某大型水库安置区为例,简述一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工作流程。
关键词:水库安置区;地质灾害;评估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19)11-0157-02
Abstract: The work of geological hazard risk assessment is to predict and analyze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damage, damage and loss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e area, an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units to make decisions. Taking the site of a large reservoir in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working flow of general geological hazard risk assessment.
Keywords: reservoir resettlement area;geological hazards;evaluation
1 工程概况
河南省某大型水库位于淮河流域某支流的上游,水库控制流域面积约1 000km2,库区面积较大,水库建成蓄水以后将淹没附近村镇,库区内的村庄多且分散,移民安置区和需搬迁人数多。本案例选取的安置区是众多安置区中的一个,该安置区位于库区西侧。工程场区属低山丘陵区,总体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区内地面坡度为15°左右,局部大于20°。评估区的上部覆盖黏土,土质黏粒含量高。经室内试验,黏土的黏粒含量大于30%,该黏性土有弱膨胀潜势。场区内曾在2013年的强降雨后产生过滑坡,后缘位于安置区南方约100m处,前缘位于安置区北方约200m处,滑坡体后缘出现1条长约120m、宽约20cm、深约2m的裂缝。村民为了耕种田地而将该裂缝填平。
2 评估级别
根据规划资料,安置区规划占地约7hm2,计划安置人数约2 200人,建筑物高度一般为三层及三层以下,建筑物采用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 0286—2015)[1]附录B表B.2可知,该安置区项目为新建的村镇,按重要性分类属于较重要的建设项目。根据现场调查可知,场地的地质灾害发育强烈,危害性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依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划分,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一级评估。
3 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根据现场调查成果,评估范围内发现滑坡体1处,对滑坡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1 滑坡微地貌特征
滑坡体总体呈“簸箕”状,分布高程410~450m,轴线长约200m,宽度约150m,总面积约30 000m2(见图1)。通过实地勘察可知,滑坡体的中、上部厚度一般5~8m,平均厚度6m;滑坡体的中部厚度较大,平均厚度约20m;滑坡体的下部厚度一般5~10m,平均厚度7m。滑坡滑动方向125°;滑坡区坡面为凹坡面,为负地形,地形坡度约15°,滑坡总体积约8.3万m3,属中型牵引式滑坡[2]。
3.2 滑坡变形特征
当地村民的取土、建房及开垦梯田等活动,破坏了原有的山体土平衡,改变了区内微地形地貌,滑坡体出现了变形。当地村民种地掩盖了滑坡的部分变形裂缝,对后期调查滑坡变形特征造成了较大影响,但在滑坡的前缘和滑坡的左侧(从滑坡后缘往前缘方向看)能清晰地发现滑坡局部的变形特征。
3.3 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滑坡属浅层牵引式堆积层滑坡。该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滑坡前缘部位的坡脚受到河流下切作用和人为破坏,形成了临空面,改变了滑坡体已有的受力平衡体系,下滑力占据主导作用。此外,该坡的坡度较陡,在暴雨的作用下,地下水剧增,加大了第四系覆盖层与基岩面交界处赋存地下水径流速度,增加了动水、静水压力作用,进一步使下滑力加大。
3.4 滑坡危害的对象及现状评估
滑坡前缘部位为村内居民居住区,根据滑坡的范围边界及威胁对象的范围,确定滑坡的危险区范围为当地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滑坡坡危险区范围包括整个滑坡范围和受威胁范围,危险区面积约为2.52×104m2。滑坡危害的对象是滑坡前缘附近村民的安全,危险性大。
4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4.1 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崩塌、滑坡的可能性评估
安置区地面多被第四系黏性土覆盖,下部岩层为安山玢岩,大部分已经风化为乳白色,岩芯破碎,多成碎块状,且滑坡受构造因素的影响,裂隙较为发育,施工过程中遇降水、气候变化有引发边坡小规模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威胁附近人员的安全,危险性大。
4.2 工程建设本身遭受滑坡的危险性评估
安置区拟建场地为一斜坡地带,滑坡体位于拟建场地的中心位置。经调查,滑坡体后缘在斜坡顶部高程约450m,前缘在斜坡体高程约410m,其稳定性差。经预测评估,安置区在建设、使用时,尤其在降水、气候变化季节,工程建设本身遭受滑坡灾害的危险性大,危害对象主要为村民和建筑物本身。
5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
5.1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根据对评估区内地质灾害的调查,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发育等级、空间分布特征及评估区所在的区域构造、地貌单元、地层岩性、降水情况及人类活动等众多因素的制约。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害程度,确定判别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进行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段)[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危险性等级划分为大、中等、小三级[1]。
5.2 工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依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 0286—2015)中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级,将建设用地适宜性分为适宜、基本适宜和适宜性差三个等级[1]。本建设用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大,防治工程复杂,场地适宜性差。
5.3 地質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宗旨为“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建设项目应尽量采用工程措施避免(减少)灾害的发生,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对于一些分布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的灾害,应该采取避让原则,重新规划选址;在经经济比选、方案论证后,工程建设项目仍必须通过地质灾害区的,应根据建筑物功能合理布置,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来治理灾害,确保工程安全。
5.3.1 崩塌的防治措施。对于崩塌,可在建设过程中做好边坡的支护工作,在陡坎、坡顶处,修筑截流沟,同时做好坡面防冲刷措施;做好各类边坡的支挡工作,必要时可增加土钉、支护桩,确保坡面稳定;禁止在坡脚处取土。在高地下水位的地段施工时,施工前应根据地质资料选择降低地下水位的方式。工程建设完成后,应设置各类观测点,持续地进行安全监测。同时,做好施工人员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知识的普及教育,引导其制订突发地质灾害预案。
5.3.2 滑坡的防治措施。综合考虑滑坡的地形地貌、变形特征、施工难易程度、治理费效比和安全性等因素,安置区选址时建议避让滑坡处,重新选取。
6 结语
目前,本滑坡仍处于临界状态,应减少当地村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特别要禁止开挖坡体、改造梯田、坡脚取土等活动;应在滑坡体上设置观测点,持续地进行安全监测;建立地质灾害防灾体系,出现险情启动预案,及时疏散群众,并向上级部门报告;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滑坡进行专项勘察,并提出治理方案;建议本安置区重新选址避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 0286—2015[S].北京:地质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