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情境下的数学课堂

2019-09-10李鹏桂

天津教育·中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境生活

李鹏桂

【摘  要】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数学教育倡导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结起来,让学生运用生活现象理解数学知识,再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以提高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创新型数学人才。那么,如何将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呢?本文从生活化情境入手进行了研究,希望对广大的小学数学工作者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活;情境;数学课堂

生活化情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或用于导入新知,或用于探究新知,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兴趣,进而转变数学学习态度,提升数学学习效率。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构建生活化情境时要注意几点问题:第一,情境内容必须符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或者知识储备;第二,情境必须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第三,生活化情境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联,要能引导学生经历、归纳数学知识。只有满足以上条件,小学生才有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才能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一、生活化情境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意义

生活化情境对于小学数学课堂,就像源头活水,给数学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生活化情境下,首先,小学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理解、记忆数学知识,感知数学的本质;其次,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兴趣,促使其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并在过程中经历大脑思维活动,锻炼数学思维;再次,生活化情境源自真实的生活,帮助学生搭建起了数学与生活的沟通桥梁,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最后,生活化的情境可以锻炼学生思维发散能力,使学生具备创新的素质。总之,生活化情境对小学数学课堂意义重大,可以帮助小学生实现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应用生活化情境的实践

既然将生活化情境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上益处多多,教师就应该积极进行课堂的改革创新,将生活化情境合理融入数学教学当中。那么,如何利用生活化情境进行小学数学课堂实践呢?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立足生活体验,理解数学知识

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都和数学知识有关。但是,由于认知经验少、数学知识浅薄,学生对这些现象往往“视而不见”,没有多加思考。这时,教师就可以把这些生活现象利用起来,将其引入数学课堂上,让学生体验生活现象,感知其中蕴藏的数学原理,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时,我就运用生活化情境组织了教学,引导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借助多媒体给大家展示了一个生活情境图,即,笑笑家在街角的东南方向,在其前面300米的位置有一家游乐场,再往前面走200米是商场,游乐场对面的250米处有一家报刊亭,报刊亭旁边200米是一家医院,医院再往前走700米是一座图书馆。之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播放这个生活画面吗?想一想,这和我们要学的数学知识有什么关系?”然后,学生进行了观察、思考。在思考中,学生发现这个情境与位置有关系。于是,利用情境,我组织学生学习了新课,在情境中体验了“位置与方向”相关的数学知识。

笑笑从家去图书馆,怎样说清楚她要走的路线?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又回顾了生活情境图,之后描述了情境,锻炼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深刻体会到了位置的概念,快速辨别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提高了用数对判断目标位置的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立足生活情境进行体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强数学学习能力。

(二)聚焦语境推理,获取数学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推导数学定理和公式的逻辑基础。脱离了数学概念,学生无法形成数学思维方法。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概念的形成、理解和应用。但是,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小学生经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概念,导致数学基础不牢靠,耽误了后面知识的学习进度。对此,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情境,构建一个生活化的数学概念语境,促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生活化语境中推理、分析、概括数学概念,从而深刻掌握数学概念,进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培养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正负数”时,我就利用生活化情境组织了一个概念推理的语境,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深挖、理解概念,学会用抵消的思想处理数学问题。具体过程如下:

教师:同学们,大家是不是都玩过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学生:玩过。

教师:在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再来玩一次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好不好?

学生:好。

教师:可是,游戏中,怎样计算谁输谁赢呢?赢一局得1分,输一局得-1分,平局得0分,之后,根据这个得分来分胜负,这样好不好?

学生:好。

之后,我组织了游戏,引导学生不自觉地经历了含有负数的生活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游戏结束之后,我引导学生计算双方的得分。在计算的过程中

学生问:“赢一局和输一局的分数可以抵消吗?”

我反问:“抵消是什么意思?抵消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答:“抵消就是-1分和1分平了,最后得0分。”

此时,我再问:“同学们,现在想一想‘-1’在数学中代表着什么?有什么意义?”

根据之前的情境和数学书本知识,学生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抽象出了“负数”的概念,并深刻理解了负数的实际意义。可见,利用生活化情境进行推理,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数学概念,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三)依托情境演绎,探求数学新知

演绎是一种思维活动,是指根据前提必然能得出结论的推理。在数学教学中,演绎是一种常见的获取数学知识的途径。在演绎中,学生可以提高思考力,获得独立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但是,由于抽象思维能力差,演绎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較困难。对此,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依托情境进行演绎,弱化数学知识的推导难度,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中积极探索、获取数学新知,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我依托生活情境进行了规律的演绎,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构建生活情境:小明和小李去果园中采果子,摘了30个桃子、40个梨子和50个苹果,小明和小李一共摘了多少水果?之后,引导学生口头列式,有的学生列式(88+104)+96,也有的学生列式88+(104+96),然后我提出问题:口头列式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判断后的得数会相同吗?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共同讨论、解答问题。

在讨论中,学生发现(88+104)+96=88+(104+96)。继而,我又问:“这个规律可以应用到所有的算式中吗?”针对问题,学生利用替换的方法将具体的数字替换成了◇、☆、◎几个符号,然后进行推理。在推理过程中,学生发现(◇+☆)+◎必然等于◇+(☆+◎)。由此,学生演绎出了加法结合律。所以,在小学数学进行中,利用生活化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探求数学新知,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生活化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积极运用生活化情境进行教学,将生活与数学进行紧密结合,一方面,借助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利用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  林 娟)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情境生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生活感悟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