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愿你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 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

2019-09-10董宜洲

成长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内心

董宜洲

临近岁末年初,在北方降下初雪、南方落叶飘零的时节,端坐在书桌前的我,任由思绪翻飞,窗外呼啸着的刺骨寒风,不由得让人感慨起这世间的悲喜。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和社会节奏的加快,我们相对漫长的一生或多或少都会面临低谷和困境。面对挫折与彷徨,是倾听内心的声音努力发掘自身的力量,还是去寻找外部的光驱散眼前的阴霾,从来都只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我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是一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传记电影《叫我第一名(Front of the Class)》,每当身处逆境,主人公乐观豁达的心态和永不言弃的精神都鼓舞着我矢志不渝地坚持梦想!

当下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用沮丧和随缘的字眼来诠释内心的无奈与淡漠,有人说这是伤春悲秋的无病呻吟,也有人说是这是浮躁环境下个人的从众妥协。相较之下,我更认同后一种看法,通过对《叫我第一名》细腻拍摄手法的解读,我想找寻励志电影背后蕴藏的人文情怀,传播激励人心的正能量。

1 成长主线,意料之中的平淡和转折

罗伯特·麦基曾为剧作家写过一本流传甚广的宝典《故事》,那里面提到“从瞬间到永恒,从方寸到寰宇,每一个人物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百科全书般的可能性。大师的标志就是仅仅从中挑选出几个瞬间,却能向我们展示其整个人生。”

在《叫我第一名》这部剧中,编剧选取了主人公布莱德成长的若干重要瞬间加以呈现,影片以骑着单车的微笑小男孩沐浴着阳光冲下小山坡来开场,为全片奠定了明亮的色调,与之同步的是小男孩的独白,借主人公的肺腑之言将其患有“妥瑞氏症”所经受的身心磨难与不被世俗理解的现状娓娓道来。随后,从求学被欺凌的场景转换到主人公长大后求教于各机构的画面,尽管他有着优秀的履历,但患有“妥瑞氏症”让其不自主扭动脖子和发出怪声的行为,等待他的依旧是闭门羹。镜头再次切换,年幼的主人公继续骑着单车前行,场景由学校转到家中,父亲即将离开组建新的家庭,母亲不离不弃带领其寻诊医生无果后自学医学书籍,最终明白主人公所患有的疾病并正视其行为。镜头切换,主人公再次踏上求职之路,意料之中的是,当他不自主发出怪声时,迎来的是面试的再次失败。镜头再次切换,母亲带着主人公来到了“妥瑞氏症”互助小组,与患有同样疾病的人交流生活经验,互助小组本质上的焦虑和自我放弃熄灭了更多的生命焰火,倔强的母亲拉着主人公离开,她愿为儿子撑起一片接受正常教育和融入正常生活的天空。镜头切换,主人公的第三次面试依旧以失败告终,妥协着来到父亲的建筑工地寻求生存之道。影片至中途,没有过于煽情的鸡汤,有的只是对生活的平淡倾诉,最家长里短的故事阐述,却最能够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作为一部励志电影,终究需要出现转折实现主题的升华,当镜头再次切换的时候,年幼的主人公站立在校长室前,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指责,他的内心无助而彷徨,但平易近人的校长让他参加了此前他曾一再躲避的公众活动——音乐会,在所有学生的面前,校长将主人公的遭遇和盘托出,换得的是全场的掌声和同学们的鼓励。此幕场景,暗藏了主人公缘何屡被拒绝却依旧坚定要成为一名老师的初衷,不出意料,是第四次的求职失败,主人公却越挫越勇,干脆把区域内所有的学校都跑遍,苍天不负有心人,当他叩开第N家校长室的门,终于收获了一份带着试用期的教职,求职成功后便是常规的立业成家,他遇见了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支持者——恋人,坦诚以待反而赢得了真爱芳心。同时,主人公融入自己思想和爱打造了一个“收容”所谓问题学生的班集体,引导孩子们打开心扉全面发展,践行着自己的教学初心,也将当年校长对他的恩情像接力棒一样地传递了下去。影片的最后,他获得了最优秀教师的荣誉,高举过奖杯的那刻,仍是不自主地扭动脖子和发出怪声,但场下噙满热泪的人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2 穿插剧情,意料之外的惊喜与触动

梵高在写给提奥的信中提及“在我们的心里或许有一把旺火,可是谁也没有拿它来让自己暖和一下;从旁边经过的人只看见烟筒里冒出的一缕青烟,不去理会。现在让我看一看你,应该干什么呢?人们必须守护那把内心的火,要稳着点,耐心地等待着,有谁走来,挨近它坐下——大概会停下来吧?心里多么着急。”

如果一部影片,只是简单陈述主人公面对挫折永不言弃的精神,那多少有些单薄。穿插其中的每个小细节,通过最真实的人性,让观众代入了更多的情感。第四次求职依旧以失败告终,主人公在车里拼命敲打着方向盘和座椅痛不欲生,他恰好展现了最真实的自己和面对失败每个人都会有的失落。参加研究生升学考试,考试机构不愿意为其准备单独的考场,在门外一次次徘徊和踌躇,主人公一度放弃,直到父亲的出现,强硬地为儿子争取应有的权益,端坐在考场,尽管时间已所剩无几,但主人公依旧认真作答,是怀着对父亲的感激也抱定一颗不放弃的心。主人公在加油站打工时,偶然结识的红色卡车司机,成为他灵感的源泉,他将红色卡车穿行于美国各大洲的故事融进了课堂教学,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主人公成功打破了“第二次约会定律”,在教学上的肯定给予了他更多的人生自信,面对恋人,他直面自己的缺点,更将弱势以幽默巧妙化解,如沐春风般的爱情,使得主人公的情感更加充沛、形象更加立体。主人公的教学围绕着三个学生展开,所谓的问题学生,在他的无私关怀下,逐渐走向正轨,他成为了改变学生看待和认知这个世界态度的人。当高高举起优秀教师的奖杯时,台下的学生踊跃发言,借童真童言道出了主人公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和那颗驱散别人内心阴霾的光芒之心。

3 角色塑造,主观感受的代入与抽离

故事的表现力囤于剧情的草蛇灰线,而剧情的感染力一方面来自于关键场景的塑造,另一方面更来自于角色的精准选择。这部影片的主人公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嘴角始终带有的微笑,一个高大帅气的阳光大男孩,在患有“妥瑞氏症”,要不间断扭动脖子和发出怪声时,还是那样的微笑着。即使面对无数次的失败,他在痛苦之余,依旧是怀抱着希望,继续奔跑着前行。面对这样一位沐浴在阳光下的人物形象,观众不由得平添了一份心疼。影片在塑造主人公的角色时,以大段的内心独白和近距离的旁观者视角,将观众也代入其中,为其成长中面临的喜怒哀乐而动容。

与之相映,出现的每个路人角色都有着他们存在的意义,并为剧情的深入推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年幼时欺凌他的校园霸王到全体起立给他鼓掌的音乐会小伙伴,从冷脸谢客的尖酸刻薄主管到温情柔和的慈祥友爱校长,从被动参与脱离社会的互助團体到自信阳光传递永不言弃正能量的动情转变。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放弃的母亲,是严厉但内心永远守护的父亲,是能发掘他闪光点相敬相亲的恋人,是抱着善意努力引导他成长成才的恩师,是天真无邪与他共同找寻最美好自己的孩子们……

在这个寒冷的冬日,我不想说当下流行的“永远年迈,永远老泪纵横”,我只想再次提及“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尽管这个世界不会总是以最美好的姿态来面对我们,恶意总是难免的,正如影片中的主人公,他不是完美的人,他有自己的无奈和妥协,但他更有一股坚持,支撑着他迈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曙光,也用自己的光照亮了别人的路。

有人说,这是美国式价值观的输出,但我认为,当下的中国也需要这样真实而富有感染力的影视作品出现。我期待着,下一个明天,有中国式的传奇,中国式的“嗝嗝老师”,叫我第一名不是成绩的第一,而是那颗坚定的信念永远都是第一位的。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每个青年人都肩负着新的使命,我们不要暮气沉沉的沮丧,我们要的是积极乐观的奋进!

猜你喜欢

内心
内心宁静,是最有力量的修行
梦、勇气以及内心的低语
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物的内心
迁徙
只要内心嘿起来,哪里都是舞台
你是否正走在重启人生的路上?
“嘣”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狗狗们的忏悔
一块生锈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