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儿童国学教育初探

2019-09-10李大鹏

成长 2019年11期
关键词:国学教育学前儿童现存问题

李大鹏

摘 要:随着新型课程改革和素质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当下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更加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这种变化就要求相应的学校课堂也应当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寻求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人文修养。而学前教育作为儿童基本意识和行为的启蒙载体,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在儿童的语言教育上,要加强对其国学知识的培养。本文以学前儿童为出发点,重点叙述对这一主体进行国学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学前儿童;国学教育;现存问题;改进措施

1 引言

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历史文明的凝聚和总结,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和财富,也是推动我国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与人文思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前儿童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启蒙对象和培育主体,其在思想和知识的学习上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因此,加强对学前儿童的国学教育能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同时也能为其日后的成长发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 立足整体,分析意义

国学对学前儿童教育所产生的意义大致可以列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激发社会意识

现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学前儿童是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在日常生活与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许多长辈的溺爱,进而养成较为自我的个人意识,甚至会表现出较为偏激的性格特征。有许多学前儿童并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也没有树立团体意识和交流意识,将自己隔绝于世界之外。而国学教育能够帮助学前儿童,树立社会意识和团体意识,能够让学前儿童在具体事例和知识的培养下提高与他人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国学教育也能够帮助学前儿童懂得基本的礼仪,能够让学前儿童学会尊敬和爱戴父母,并且友善对待他人,能够让学前儿童意识到自身是社会的一份子,是团体的一员,而非隔绝在世界之外[1]。

2.2 提高道德素养

学前儿童盡管年龄较小,但其自身已经在潜意识里对基本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学前儿童道德素养的启蒙,能够有效促进其日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国学中所蕴含的丰富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恰好是引导学前儿童养成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基础,它能够让学前儿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

3 纵观现状,分析问题

尽管国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受到了重视,但其在实践上的发展期限较短,并没有积累十分丰富的经验,因此在实际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大致的弊端可以列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材不合理

现阶段,大多数学前教育在开展国学课程的过程中所选取的教材都是以儒家经典为主,这也就意味着在内容上也会接触到文言文。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学主体在具体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仍旧是以宣讲的模式为核心,仍旧是会让学前儿童直接接触古汉语。然而,由于学前儿童的年龄较小,其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他们在学习古汉语和文言文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多样性的困难和挑战,并且其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以刻板的背诵为主,并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与此同时,有部分儒家经典中所蕴含的思想并不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建设,若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加以慎重筛选,就会给儿童的思想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2]。

3.2 方法不适用

正如上文所说,当下学前教育所采用的国学教材一般是以文言文的读物为主。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也往往会采用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认识课文,但并没有重视对课文本质内涵的挖掘,因此学生也并没有真正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主体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会让学生通过背诵的方式来提高对文章的掌握程度,但这种模式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反而会让学生认为文言文背诵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进而降低对国学的兴趣和好感。除此之外,国学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文字是古时候的文字,而这些文字在实质上并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因此教师在实际课堂上也应当将古文字翻译成现代化的文字。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学前儿童学习古文字是拓展知识面的一种方式,所以在教学中也没有将其翻译成现代化的文字。而部分古文字由于自身的字形较为复杂且意思较为生僻,即便是儿童完成了课堂上的记忆,在课下也会很快就忘掉。

4 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根据上文中所叙述的当下国学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大致将解决的方法列为以下几点:

4.1 合理选择

要想真正传达国学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就必须要在教材选择上做到科学有效。在选定国学教材的过程中,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具体发展情况来规划,同时也要重视对文化的筛选,要做到去粗存精,推陈出新,避免传播糟粕和落后思想。这就要求学前教育机构一是要注重选择具有节奏感和律动感的教材。相关主体要意识到对学前儿童开展国学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培养道德修养的过程,也是一项培养知识和理论水平的过程。并且,由于学前儿童自身年龄的限制,因此其在认字和识字上的能力还十分欠缺[3]。因此选择具有节奏感的教材能够帮助学前儿童更好地朗读和背诵文章,同时也可以激发儿童对背诵文章的兴趣。除此之外,学前教育机构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内容的丰富性与全面性,要尽可能地拓展学前儿童的思维和视野,要让学前儿童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基本的自然,科学,人文知识。并且,国学教材在内容上也要鲜明体现出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有关知识,以此来引导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三观,为以后的为人处世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要在选定好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再一次地修改和删减,要在不同种类的内容中选取最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文章。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摒弃国学文化中的落后思想和糟粕内容,以此来促进国学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能够更好地推动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避免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封建落后文化,进而更好地让中华文化绽放光彩。

4.2 强化引导

教学主体在具体国学教育的课堂上,要加强对学生积极性的引导和激发,要提高学生对国学学习的兴趣和好感,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立相应的国学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游戏的形式可以是小组竞赛朗读,可以是背诵和默写,可以是教师的亲身示范,也可以是学生的自我展示,这样就能够打造出轻松愉悦的国学课堂氛围与环境,能够降低学生对课堂的畏惧心理,减轻学生的负担。并且,诵读游戏的设立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能够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在日后的学习中加以改正。除此之外,教师也要重视学生在游戏设计中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询问学生对于诵读游戏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学生的想法进行整理和记录,以此来创新游戏的形式,让游戏能够更加适应学前儿童的客观需要,提高学前儿童的参与积极性和自觉性[4]。

4.3 优化方法

由于国学教材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文言文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方法的创新,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于部分叙事性的文言文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或者是介绍背景的方式来拉近文言文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降低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心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对汉字的拆解来提高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在汉字学习的过程中将汉字的结构形象化地展现在课堂上,降低难度。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化国学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改革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这是培养学前儿童核心素养的应有之策,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在具体优化的过程中,教学主体要从主观和客观上共同落实国学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并不断探索国学课堂教育的新方法与新途径。同时要重视对自身工作的阶段性总结,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检验与监督,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改进。国学的教育任重道远,教学主体应当持之以恒,审时度势。

参考文献:

[1] 张琦,冯璐.浅谈学前儿童习惯礼仪于国学中的渗透[J].好家长,2018(13):57-57.

[2] 张莉玲,唐贵生.国学渗透花开不败——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研究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0):267-268.

[3] 陈艾秋,于婷夙,刘波,冯翠红.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经典诗文的诵读研究[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0.

[4] 季焕荣.在小学中的国学传播怎样接“地氣”[J].山西青年,2018(19).

猜你喜欢

国学教育学前儿童现存问题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问题及对策
建筑安装企业成本控制相关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高校跨学科教育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