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教学中落实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

2019-09-10孟江

成长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史料途径

孟江

摘 要: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基础性的,同时史料证实素养也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因而,史料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本文围绕初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目标,就教师组织史料教学的有效途径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学科素养;途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史料证实、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这几个主要内容——可以看到,“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史料教学是历史学科各素养培养的基础——也就是说,所有历史素养的培养都是从史料开始的。比如历史解释,就必然是有对应的史料作为素材或论据,才能够展开;再比如唯物史观和时空观的形成,也是通过史料用直观的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

这样看来,所有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史料教学,研究史料教学的有效途径,是落实学科素养培养的基本抓手。

1 发动学生选择史料

这里所说的“选择史料”,其实重点不在选择什么样的史料,而是将“选择史料”过程当作一个教学的手段——通常基于教学和素养培养的需要,教师会在备课的时候就为学生准备好了史料(包括教材中的、延伸和相关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呈现给学生,当作一个教学素材来用——由教师来选择史料,当然是历史教学最常用的史料选择方式,它保证了史料与教师教学意图高度统一,也保证史料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但有个问题,就是这个环节并没有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起到培养作用。

因而,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力水平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将一些初中学生可以独立操作的、能够独立甄别的史料选择和获取过程交给学生来完成。比如“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师就不必亲历亲为,而是在课前将学生分组(因为史料获取的量比较大,需要分工协作),让他们分别负责搜集、整理不同传统节日的史料——第一,这些史料在现在的信息化条件下,学生通过网络非常容易获得;第二,学生需要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甄别选择,并在下载之后对材料进行整理、精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自然会启动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分析和价值判断,这等于在没有授课前,学生已经在独立接受历史素养的自我构建了。

2 史料合理拓展延伸

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它有纵向的时间线和推动力,也有横向的影响因素——这是历史观、时空观念最基本的理论,也是学生需要建立和发展的两个历史素养——从这个理论反观史料教学,我们应该注意史料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不应在教学中以一个单独的史料作为教学内容。比如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材中表述“遣唐使……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人……”这是史料,但不足以使学生建立由史料而来的历史分析。因为这个史料相对单薄,比如当时日本文化发展处于什么水平?唐朝文化为什么说是先进的?是只与日本相比还是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我们需要更多的历史信息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历史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对世界文化、自身文化的影响。

3 有趣味地使用史料

学习历史,特别是应用史料,必須是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这是历史学科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基本规则。但是,我们发现,在这个思想下,很多历史教师组织史料教学的时候是过于“严肃”了,这往往使历史的学习过程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态度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其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跃度非常低。当然,长时间如此,学生对历史学习、研究的主动性也会降低——学生没有主动学习和思考历史的意识和行为,那么,历史学科的素养培养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历史的学习态度应该是严谨的,但并不一定非是严肃的。在史料教学时,我们有意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史料处理,让学生体验到历史的有趣(其实,历史本身就是趣味横生的,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真实的“花边新闻”、尴尬事件、巧合事件,这些都是真实史料,又很有趣味)。比如在讲到“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我给学生讲韩世忠黄天荡大败金朝大将完颜宗弼的故事(史实),“金兵初入江南,韩世忠利用他们不习水战的弱点,在黄天荡水面上用数千兵力‘围殴’数万金兵……”只不过是加入了“围殴”两个字,历史的生动性、趣味性就出来了,如果用“打败”,效果完全不一样。这样,将学生学习历史的情感由消极变为积极、由被动转为主动——其实,这也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必备素养。

4 创新史料应用方式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我们使用史料,在新的教学目标下还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呈现,让他们了解和记忆,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史料对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进行有效地培养。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怎样来应用史料才能使之对学生的学科素养生成及发展具有效用。

教师需要创新方式,以更开放的途径来应用史料,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比如前面提到的,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和整理史料,就是一种开放的方式。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有很多方式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参与空间。比如学习“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时,教师不直接呈现史料,而是问学生,“刚才我们读了课本,你们觉得还有哪些是自己想知道的、想了解的?你们谁还知道一些课本上没有表述出来的相关史实呢?”让学生自己根据自身需求和知识储备来确定史料求证的方向。在获取和呈现史料之后,教师仍然不讲授,而是让学生分组,围绕这些史料进行自由讨。最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进行梳理、归纳——这样开放地应用史料,显然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更有培养价值。

综上所述,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教师通过史料教学来落实学科素养的有效培养,可以关注这样几个途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意合理拓展以及史料应用中的趣味性和创新性。能更加生动、直观、科学、逻辑、艺术的增强课堂的活力,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娅.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史料教学法培养历史思维的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12):106-106.

[2] 周静蕴.浅谈新课程下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导刊,2008(5):60-61.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史料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