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开展非遗课程的问题及对策

2019-09-10闫莹

教育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代表性济南市进校园

闫莹

当前,政府与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初步形成了囊括政府、教育等各领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学校及社会各界在“非遗从娃娃抓起”理念指导下,开展了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如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非遗进校园”系列公益活动作为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活动,现已持续开展了11年。但是,由于教育与非遗相融合尚处起步阶段,因而出现的各类问题十分明显。非遗课程设置与学生的需求和接受性脱节,常常使非遗保护传承的“满腔热情”变成现实中的“一厢情愿”,因此,找准症结,兴利除弊,为中小学生打造非遗课程“自助餐”就显得尤为重要。

非遗课程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校方与非遗传承人的沟通渠道较少。笔者曾作为学校领头人苦寻有关非遗的课程资源,甚至一度认为当地的非遗资源很少。但在调到文化局专门从事非遗工作之后才了解到,本地的非遺资源其实十分丰富。截至2018年底,济南市有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4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89项。在区域环境中,教育部门和相关行政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造成校外百花争艳、校内闭门造车的封闭局面。各方沟通渠道较少是制约非遗课程开设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非遗课程开设的标杆过高。对中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要素,过程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其能否坚持。当前,中小学校开设非遗课程往往对项目的调研不足,无法实现针对中小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跳一跳,摘不到”的尴尬成为非遗课程开设的普遍问题。

再次是非遗课程形式化严重。教育的实施需遵循规律,然而现实中教育急功近利的现象却并不鲜见。探索、反思、调整的过程不断被压缩,造成了形式大于内容的现状。校方组织活动的出发点不是关注非遗本身的意义,而是担心影响力不够、阶段性推进不留痕等。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有增负之感,少了非遗传承内在的滋养与浸润。如此不但无法发挥有效保护传承的作用,而且常常使得“物极必反”。

对非遗课程开设的一些建议

要拓宽学校与社会各界的沟通渠道。非遗课程“自助餐”的打造绝非学校一方之事,亦非一日一年之功。因此,学校和社会各界要加强合作,共同拓宽沟通渠道。社会各方发挥合力,教育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针对儿童的非遗课程“自助餐”,学校再据校情、学情“点餐”“用餐”,各方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将非遗教育做好做精。

要增强非遗课程的适宜性。非遗课程的设置要与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相适应,通过寓教于乐的课程形式使孩子们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

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了解非遗的历史性与人文性是非遗课程的重要价值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摒弃形式大于内容的课程,还生活于非遗,还乐趣于课堂,还童年于孩童。

将非遗与个性化教学相融合,为中小学生提供丰盛的课程“自助餐”,是非遗保护传承的必然要求,亦是使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意义深远,使命重大。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

猜你喜欢

代表性济南市进校园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 写好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我想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致敬经典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济南试水“大部制”改革
第五批国家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开启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题(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