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微知著,根深课堂

2019-09-10王巧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03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应用研究微课

王巧玲

【摘要】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资源走进课堂,是多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亦有效迎合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课程开发需求,极大转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课前导入型的微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课中穿插型的微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助力攻破知识点;课后巩固型的微课将课堂知识内化为课后行为,延伸至生活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微课制作与应用为切入点,可转变学习方式和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崭新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新模式。

【关键词】微课;小学道德与法治;应用研究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新常态。作为新教学资源的微课以主题突出、短小精悍、资源多样、使用便捷的优势成为课堂新宠,基于微课教学的慕课和翻转课堂等全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掀起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新高潮。

一、微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的缘由

(一)媒体发展趋势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媒体开创了“微时代”,而微课顺应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走进校园、走入课堂。200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萨尔曼·汗萌发一个在线学习网站的念头,并创办了可汗学院网站的视频课程资源;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首创“一分钟的微视频”;在我国,2011年由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概念,以一种创新性的补充和拓展教学资源进入课堂;2012年,“全国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展演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当即指示,从此展开一个席卷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国性推广普及微课程的活动。

(二)学生认知需求

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具体运算性,是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基于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性水平较低,以及学习过程是逻辑思维逐渐超越形象思维的过程,短小精悍的微课极大迎合了学生以上的认知需求特点。此外,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为一体的微课有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灵活运用流媒体的视频播放来创设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自主探究、自我思维。

(三)课程开发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指引下,2016年9月起,小学一年级品德学科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取代了原教材《品德与生活》。新教材重点突出规则意识,而内在教育逻辑:班级——学校——家庭——自然和社会,体现了一年级新生逐渐扩展的生活领域和认知程度的逐步深化。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一线教师都在尝试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选取符合地方教学实际和班级儿童学情的课程资源。微课作为课堂的补充和拓展资源集教材与生活实际于一体,注重教学资源生活化,凸显教学方式的生活化,不断深化对儿童立场的认识和理解,从儿童的身心发展实际出发,关注每一个儿童的生命成长和个性发展。

二、微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的形式

(一)课前导入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匠心独运的导入,会产生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有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吸引學生积极主动愉快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前导入型微课以学生生活实际场景或喜闻乐见的音乐动画制作成小视频,悄无声息地将学生引领到新课中。

比如,一年级下册《我会照顾自己》一课,老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巧妙地将教材平面素材用微课制作成图片与配音的故事情境创设:讲述丁丁吃无牌烧烤档的食物、运动过后喝冷饮和在野外乱猜野果吃三个案例,通过提问“丁丁为什么肚子痛?”引发学生探究食品安全问题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思考。微课将无声的平面教材变成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亦拨动学生积极探究的思维。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明确知道丁丁吃无牌烧烤档的食物、运动过后喝冷饮和吃野果导致肚子痛;其次进一步探讨路边的烧烤和野外树上的果子是不安全食品,运动后喝冷饮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安全的食品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给我们身体带来危害;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想要照顾好自己就要吃安全食品和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由此可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的微课资源导入新课,用生动形象的情境创设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课堂伊始形成主动思考、踊跃发言的课堂氛围。

(二)课中穿插型——助力知识点的突破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一门课程,不能仅靠教材简单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如何学会做人做事,更重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重现生活情境的片段,以此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提升学生对现实生活体验和对现实生活的理解。由于学生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的不同,学生在理解和消化授课内容时会出现差异,微课这一多媒体信息载体,在保持传统教学“基本骨骼”基础上,三点一线(以课本为主线,突破重点、难点、易错点)赋予其“血肉”。课堂中微课的应用不仅有感性的认识,还有理性思维的冲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展开想象,形成创造性思维。

在《我们班的图书角》一课,教师采用微课呈现学生平时的生活情景:情景一是图书角书本乱摆乱放的情景,图书角“图图”寻求同学们的帮助;情景二是一位同学在图书角借来书,一会儿在书本上乱涂乱画,一会儿撕毁书本;情景三是两位同学同时在图书角看中一本书并争抢起来。由学生日常破坏图书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辨别微课视频中情景的是与非,再通过情景模拟演一演内化学生行为。这一环节微课创设情境和现实教学活动相结合,摆脱了教材平白的说教,而是将教学重难点集中在学生日常破坏图书的实际,通过微课视频的情境创设重现,丰富和提升学生爱护图书的意识,这种内心体验式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促成学生爱护图书的习惯形成。因此,恰到好处的微课不仅可以扩充课堂容量,还助力知识点的突破,深化学生认识,激发学生思维,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课后巩固型——延伸至生活的桥梁

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适时使用微课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整理学习内容,重新熟悉教学重难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适当拓展延伸至生活,落实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比如,《环保小创意》一课,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了生活中变废为宝的方法以及废纸的创意循环利用,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由于学生的环保意识要落实到行动中,老师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废纸的创意手工制作视频,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整合成微课视频,并发送给学生家长。课后,学生通过观看微课不仅复习了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并且可以根据老师的微课学习制作环保手工,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微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的基本模式

鲁洁先生曾指出:“在课程观上,从唯知识论转向生活经验论;从学习观上,从单向认识转向多向互动。”言下之意,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倾向于活动性和生活性。无疑,短小精悍、灵活多变的微课就符合这一特点,它能将生活场景以影像形式呈现在课堂,无缝连接儿童的生活經验和生活实际。基于微课以上特点,笔者尝试探索微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的基本模式:激趣导入,引入新课——讲解内容,构建新知——创境活动,激发情志——联系实际,内化行为。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8课《安全地玩》,结合以上基本模式设计了五个教学活动:微课激趣,引入新课——远离危险游戏地——安全隐患要认清——危险游戏我会辩——安全游戏其参与。其中,课前播放捉迷藏游戏的微课,将学生玩捉迷藏的生活经验作为本课的教学起点,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课中用微课生动地讲解书本四幅图片的安全隐患,动画人物的介绍把学生深深吸引住,知识讲解化枯燥为神奇;最后以书本的绘本故事加以动画、配乐和情境对话制作成微课《她还会玩吗?》,引发学生懂得既要安全地玩又要勇敢地玩。在微课的辅助下,这节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将知情意行如春风化雨般融合,为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微课,微而不小,如麻雀五脏俱全,以其优势强势深扎课堂,不仅有利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而且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一春.精品微课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王凯.基础教育阶段“微课”的价值与应用取向研究[D].重庆:西南大,2015.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信息教育,2011(10).

[4]谢林燕.让微视频与品德课堂有效对接[J].中小学德育,2016(02).

[5]郑洁.微课设计与使用策略探微——以小学品德课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7(5).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应用研究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