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澜:在质疑中发现通往广阔世界的可能

2019-09-10谷珵

教育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杨澜

谷珵

3月8日,国际妇女节。这一天,知名媒体人杨澜,走入了直播间。

直播平台另一端,是181所边远和乡村地区学校的师生。杨澜通过在线直播、实时互动的方式,为4万多名中小学师生带来主题分享:从个人职业成长经历出发,鼓励学生们在面对人生境遇起伏时,要敢于质疑和挑战,最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从事媒体工作30年,这也是杨澜笃定践行的信条。

提问比答案更重要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无限可能性,孕育着力量,人们往往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发现自己的潜能。一个进步的社会,能充分让个体释放内心的创造力和活力。”面对《教育家》记者的采访,杨澜的开场白显得柔和而坚定。

“可能性”,这样的概念,对于大都市里的少年而言并不陌生。然而,语境置换到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却似乎成了遥不可及的梦。

因此,从接受直播邀请的那一天,杨澜就在思考,应该给这些孩子们传播怎样的能量?于个人成长轨迹内,她发现了打开交流大门的钥匙:不妨问一句,“为什么不”。

那是杨澜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期间,一向成绩优异的她,却在选修的社会课中只拿到了B。怀着满心的迷惑和不满,她找到教授“问个明白”,得到的回复却令她陷入了深思——“你上课从来不提问。”“在国内读书时,我只要记住老师讲授的,考试时反馈出来就可以了。虽然我也有一部分主动思考,但还不具备非常有意识的提问。而美国的教授跟我说,如果你不是善于提问的学生,老师无从知道你是否积极思考,就不能打出高分。”

彼时,年轻的杨澜深切地感受到:提问并非源自无知,而是证明思考的发生。彼时的杨澜,也未曾预料到,自己会成为以提问为生的人,提问变成了自己与世界相处的一种方式。

经验迁移到眼下的学生群体,她想启发学生们,能否站在更长远的角度为人生做些谋划,“不要因为性别、生活区域和家庭背景的差别,便自然地认为自己不能做什么样的选择。不是这样的,生活和社会有许多机会,你需要有勇气问‘为什么不’。”

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对去年刷爆社交圈的“一块屏幕”事件大加肯定,同时指出,“远程教育越来越多没问题”。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把“发展‘互联网+教育’”纳入在列。作为杨澜此次分享活动的主办方之一,深圳市途梦教育公益事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告诉記者,他们从今年大年初八开始正式招募学校,起初的计划是招募100所,最后收到了181所学校的报名。“某种程度上,积极与热情恰恰说明了乡村和边远地区学校对这样资源的重视和欢迎。”

2016年,杨澜带着团队跑了5个国家,20个城市,30个顶级实验室,采访了80多位行业专家,全部围绕一个主题——人工智能,制作出《探寻人工智能》纪录片。“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将波及各行各业,包括教育究竟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能力。”新技术将给教育带来哪些改变,始终是杨澜的关注点之一,如今再回首,这场“一块屏幕”的分享会似乎早有际会因缘。

与新科技的“亲密接触”,令杨澜感悟颇深,“以往漫灌式的、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将在新的科技革命和社会进步的前提下被打破。”在她看来,一方面,人工智能会赋能教育个性化,以往自适性的教育将按照个体需求的学习形式变得更有针对性,解放了学生与老师的时间。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当下越来越重要的能力是善于提问而非给予答案。“提问、思考与探索的能力是人类独有的智慧,机器可以给予100个正确答案,但无法连续问出10个问题。我认为用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方式来替代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跨越自我设限的隐性门槛

在不少父母眼中,杨澜就是“别人家孩子”的范本,带着“天之骄女”的光环。然而,身为女性,杨澜也不时面对一些刻板印象带来的挑战。

大学毕业前夕,杨澜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组招聘主持人的面试。当时的《正大综艺》是了解国外风情的渠道,招聘对象大致是一位稳重的男主持人和一位清纯的女主持人。“为什么非得找一个花瓶式的女主持人,是不是一出场就给男主持人做陪衬?其实女性也可以很有头脑,所以如果能够有这个机会,自己希望做一个聪明主持人。”一番直抒胸臆的表达打动了制作人,于是没有任何家庭、职业背景,非播音主持学科出身的杨澜,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这个头脑清楚的女人有着骨子里的倔强,致力于为女性发声,尤为关注职场女性的发展与提升,成了日后持续多年的工作核心。今年2月,人社部、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我们的社会在法律、教育等方面给了女性很多平等的机会和话语权,但一些思维惯性还是为女性设置了许多隐性门槛。”杨澜如是说,社会中还存在着某些带有偏见的性别观念——“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有用”“女孩子不要那么有主意”“女孩子数学学不好是肯定的”。“有些刻板印象看起来无比强大,不过一旦人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发现这些成见完全经不起推敲。不要给自己设限,如果连一次怀疑和努力的机会都自我剥夺的话,那实在是太遗憾了。”对于边远地区还没踏出校门的女孩子,杨澜鼓励她们,不要让某些社会观念限定了自我的成长,每个人都有打破偏见的能量。

鼓励源自底气,与杨澜不断跳出“舒适圈”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从大众熟知的媒体精英,到赴美留学,此后开创中国电视第一个深度高端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后改为《杨澜访谈录》),再到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杨澜一再转身。期间,几次从事业巅峰期“急流勇退”,为外人不解,于杨澜眼中,却是不断挑战自我的天性使然。

杨澜表示,自己并不鼓励年轻人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贸然去“跳”,要评估风险,了解个人能够承受的边界,但年轻时可以多去探索新事物。“这个过程并不难,只是一张窗户纸,我把它形容成一道自我设限的隐性门槛,实际上只要勇敢迈出去一步就是突破。”

同时,她也强调创造性学习思维的养成非常重要。杨澜以高中时期自己喜欢的历史学科举例,怎样用创造性方式去学习似乎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呢?琢磨过后,她画了一张思维导图,把中国、世界历史的朝代更迭和大事记都标注下来,确保复习时不会遗漏重要内容。这张思维导图被她的历史老师保留下来,一直用来告诉后来的学生,哪怕是需要记忆的内容,也可以用创新的方式学习和探讨。因为自主学习的基本功扎实,到了高三杨澜依然可以保证每天晚上9点半休息,“当你学会学习和探索世界方法的时候,将受益无穷,提高学习效率,比盲目地让自己进入一种疲劳的状态要有效得多。”

赋予孩子成长格局

上世纪60年代,杨澜作为独生女儿,出生在一个温馨的北京家庭。在她的印象里,父母恩爱非常,对她的教育也颇为用心。当时的独生子女家庭凤毛麟角,不过父母并未溺爱杨澜,反而让她承担了许多家务。那个年代的北京家家户户都要使用煤气罐做饭,中学时期的杨澜就成了家庭“劳力”,要做换煤气罐的体力活。每个周末上午,母亲还给她安排好“规定动作”:洗被单、拖地板,拖完家里的,还要求她把楼道的地板也打扫干净。

久而久之,小杨澜向母亲提起不服气的“抗议”——为什么别人都不扫,偏要我去扫呢?母亲的回复充满智慧:为什么不呢?你有能力做,而且已经在拖地了,有一桶水,可以把楼道的卫生一起做了。

“从小母亲就教我,不要只关注家门里的狭小空间,当你能为别人服务时,不要吝惜力气,因为年轻人很快会恢复元气,只管放开去做。这种不娇宠又及时赋予赞美的家庭教育,为我日后看待自己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奠定了良好基础,当真正走入社会,我就不会斤斤计较得失。”

家庭的教养一脉相承,待到杨澜面对一双儿女,在掌握“养”与“育”的边界时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即使是同样的生活环境,孩子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父母需要做的是尊重个体和给予他们思考的空间。”然而,尊重个性不等同放纵,“恰恰出于尊重,我会让孩子们在小时候便知道,要为自己的行为和话语负责任。”

在杨澜眼中,不用个人想法钳制孩子的天马行空,是作为父母的原则之一,但换个角度,她也会为子女的長久发展做思想上的储备。“过去有‘穷养儿富养女’的说法,我并不赞同。它的潜台词是只要女孩子有一定的眼界,就不容易被物质诱惑,但似乎最后女孩子还是要被诱惑;而男孩子就要卧薪尝胆,目的只是出人头地。”杨澜发觉这类成功学“鸡汤”,是把人生的格局缩小了。

生活本不该如此急功近利。“无论是一块巧克力还是一栋房子,都不该成为女孩放弃自己的理由。她对自己的价值和梦想要有一种信心,而不是依赖别人,待价而沽。对于男孩来说,拥有丰富的人生比仅仅做大官、挣大钱更可贵,值得一辈子努力。”把心态调整平缓,不急于求成,在不断地学习、积累、完善甚至挫败中调整方向,自然会品味到生命丰盛的果实。

采访手记

在直播现场等候时,工作人员忙碌往来,然而杨澜出现时,一切变得沉静下来,仿佛自带一股令人郑重相待的魔力。她同寻访者和善闲聊,又使人内心放松,感受着一份可亲近的温度。

去年,杨澜刚刚迈过“知天命”的门槛。优雅与从容,成为融入骨血间不经意的流露。举手投足,气质自华,连岁月给予的亲吻都显得格外温柔。

没有改变的,是她始终笃信的进取、突破与自我价值。从成败起伏中涤荡,从时间的拣选中验证,杨澜的步履愈发不疾不徐。一路踏歌而行,为梦想执着前进,并把力量播撒到更多人心田。从她丰沛的精神世界里,让人相信希望的永存,凡归奋斗,皆有可能。

猜你喜欢

杨澜
我的世界幸好有你
你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
杨澜:可以不成功,不能不成长
抵御诱惑
杨澜的傻劲
养一条鱼需要多少水
杨澜:形象永远走在能力前面
甘愿浪费99%的努力
知性魅力优雅绽放
真实也是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