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可以不成功,不能不成长
2016-05-14
你一定要有成长的意愿。成长和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不同:你创造它,你活出它。
所以,杨澜不觉得做神童有什么好,也不要求孩子哪方面必须要有特别突出的成就,但她衷心希望孩子做一个快乐的人,也能给别人带去快乐。为此,杨澜身体力行,努力培养孩子具有几种习惯和品性:爱好运动、慈悲为怀、善于表达和富有幽默感。
不敷衍、不马虎,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件小事
1996年,杨澜在美国生下儿子;2000年10月20日,杨澜在上海生下小女儿。因为工作缘故,杨澜不能时时陪在孩子们身边,不过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杨澜都在他们身边。两个小家伙出生后的几个月,杨澜坚持用母乳喂养;孩子出生后的几年时间里,杨澜也一直自己带他们,虽然有点辛苦,可她觉得很值。
杨澜至今记得儿子1岁多时的一个场景。那是儿子出生后,杨澜第一次长时间地出差,要离开儿子5天。那天回家时,杨澜发现儿子脸上的表情特别有层次,先是把脸转过去,憋了半天之后才委屈得哭出了声,最后把杨澜自己的眼泪也带出来了。
儿子当初这个无比丰富的表情,重重地定格在杨澜的心里,她意识到孩子幼小时期不能离开母亲;3岁前,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如果不小心造成了损失,以后会很难弥补。后来,她下定决心扔下所有的工作,命令自己在家做了整整一年的“全职妈妈”。
对于当初自己的这个决定,杨澜至今感到分外欣慰,那一年太值了!
可是,矛盾不可能每一次都能调和。女儿吃奶才3个月时,刚好遇上申奥,杨澜必须在北京和上海之间来回跑,怎么办?心中有百般不愿,也曾想方设法努力挣扎,可最后还是不得不提前给女儿断了奶。说起这件事,杨澜依然一脸无奈。
妈妈确实不是万能的,但至少可以做到这一条——面对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不马虎、不敷衍,这是杨澜给自己定的规矩。现在她每次出差,一定都会在出发前极其详细地告知两个孩子:会去多久,什么时间回家,上午还是下午,吃过晚饭还是深夜……
杨澜很忙,可谓一个空中飞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成为孩子钢琴学校里出勤率最高的家长之一,还能在儿子8岁之前陪着他游历了15个国家,真让人惊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杨澜会与他们玩拼图、讲故事,会和他们打闹,也会和他们一起看电影。前一段时间看《别惹蚂蚁》,一边看一边和孩子一起大叫,童趣带给杨澜很多的快乐。
不紧张、不苛求,让孩子在现实中成长
孩子长大了,该上学了,上什么样的学校呢?
在这些事情的关注上,杨澜和当下大多数父母很不一样。按条件,杨澜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贵族学校或国际学校,但杨澜坚持为孩子选择普通的公立学校。儿子已上小学五年级,杨澜从没给他请过家教,也从不做任何校内功课的额外辅导,甚至不要求他的学习成绩一定要在班里拔尖。杨澜记得,唯一给孩子安排的补习班是学习中国书法。
杨澜有这样一个原则,无论孩子们今后去哪儿,做什么,他们是中国人这点是绝不能变的,所以必须要让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渗透进他们的血液里……
杨澜选择让孩子上公立学校还有一个“私心”,就是想让孩子接触最真实的生活,也生活在最接近社会现实的环境中,这样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才是真实可靠和有益的。当初给儿子起名字时,杨澜夫妇曾开玩笑地说,就叫“吴(无)所谓”好了,不知是否有这个玩笑的缘故,儿子对自己的成绩排名、个人的利害得失,真的有些“无所谓”。班里许多成绩好的同学,一般都在课外参加奥数、英语等多项补习,儿子小小年纪居然能坦然面对,能够告诉妈妈:“我可是在参加一场不公平的竞争!”
一位心理专家说过:“无论你多么小心,你的孩子都会留下一些心灵创伤。”所以杨澜一直告诉自己,做妈妈不要太紧张,也不要对孩子有太多苛求,很多情况下,父母和孩子是一种最自然的关系,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变得更好。
培养孩子的好品性和完整人格很重要
如今,有些妈妈把培养“神童”作为宝宝的早教目标,而一些妈妈虽希望让孩子拥有快乐自由的童年,却不懂如何着手。
杨澜不要求孩子在哪方面必须要有特别突出的成就,但她衷心希望孩子做一个快乐的人,也能给别人带去快乐。为此,杨澜身体力行,努力培养孩子具有几种习惯和品性:爱好运动、慈悲为怀、善于表达和富有幽默感。
(摘自《名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一书)(责编 小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