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分组形式之比较研究

2019-09-10张瑜

现代信息科技 2019年13期
关键词:合作学习

摘  要:本文从初中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组织形式出发,着重分析自然分组与异质分组两种做法的异同点并据此探讨各自的适用条件,旨在提供一种教法得当的课堂组织范式,以此促进初中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

关键词:分组形式;基于任务教学;合作学习;信息科技教学;信息科技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6;G633.6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9)13-0197-02

Comparative Study on Group-forming Methods in IT Course Teaching

ZHANG Yu

(Shanghai Qingpu No.1 High School,Shanghai  201799,China)

Abstract:The paper selects teaching forms of organization in junior middles school’s IT course as its target.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analy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natural grouping and heterogeneous grouping,and explores their respective applicable conditions,aiming at providing a proper classroom organization paradigm,so as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improve students’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etence.

Keywords:grouping methods;task-based teaching;cooperative learning,IT teaching;IT competence

0  引  言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阶段的信息科技教材改版后新加入了“项目活动”环节。“项目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具有“学习情景真实而具体、学习内容综合而开放、学习途径多样而协同、学习手段数字化网络化、学习收获多面而有个性、对学生的评价连续且方式多样”共六大特征[1]。由于该活动能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因此成为新教材的亮点之一。

新教材第二单元提供的项目活动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演示文稿。由于集结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的演示文稿可使思想表达更加生动直观、使信息传递更为直接有效,所以多媒体技术在信息科技应用领域极为重要。该项目活动对个体学生而言挑战性较高,因此更适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在此类探究性项目活动中,可按自然分组、异质分组、同质分组等方式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本文将结合项目活动的实施过程对分组形式进行比较,在分析其异同点的基础上探讨各自的适用条件。

另考虑到在信息学科教学中注入爱国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元素,我们选定了“重走红军长征路”的主题,让学生围绕红色之旅这一任务进行基于项目的合作学习。在指导学生使用多媒体制作演示文稿的同时,教师通过平行班实验对自然分组法和异质分组法的各自特点及其适用条件进行分析说明。

1  实施过程

在项目活动实施之前,笔者在本校挑选了同年级四个平行班进行实验,各班学生人数均介于35至40之间。其中A班和B班采用自然分组法,C班和D班采用异质分组法。两种分组法的对比主要集中在该活动的资料搜集环节,即在学生上网搜集相关素材、为后续文稿制作做准备的筹备阶段。

1.1  自然分组法

自然分组是按学生座位分布现状、将座位临近的学生组合成组。这一分组法的优点是易于操作且省时省力,适用于活动难度低、时间持续短的学习任务。而其缺点是未曾考虑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个体差异,其分组结果往往是由学生身高决定。

如前文所述,笔者在AB两班实行自然分组法,即依次将前后两桌的四位学生并为一组。各组的活动表现从一开始便出现严重差异,表现较好的小组能做到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组员们既能将“红色之旅”的相关资料合理地保存到相应的文件夹中,又能建立“资料引用记录”的文档。表现不如人意的小组虽然能够使用搜索引擎找到相关网址及内容,能将资料复制、粘贴到本地电脑中,但由于组员之间缺乏协调,导致各自为政,他们收集到的素材存在一定的重复现象,而且缺乏对资料的有效整理,也没有标注资料的来源。也有个别小组在搜索过程中走马观花,花了很长时间浏览网页的信息,却根本没有下载任何资料。就结果而言,表现优异的小组很快就搜集到丰富的资料并能进行合理分类,而表现欠佳的小组耗时较长且搜集到素材十分有限。

1.2  异质分组法

所谓异质分组,即先将全部学生按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甚至是性格类型划分为数个等级,然后将每个等级的学生平均分至各个小组。这一分组法的优点是每个小组较为均衡,有利于控制各组学习进度的基本同步,还便于进行组间的竞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其缺点是组内学生差异较大,若不进行较好协调会导致组内不和,而且该分组法要求教师对班级的学情有着充分了解,“做好异质分组教学首先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差异”。[2]分组过程耗时耗力,较为适合活动难度高、时间持续长的学习任务。

在CD两班的项目活动中,笔者改用异质分组法进行分组。虽然同样是四人分为一组,但每个小组中都有信息技术较好的学生,而且每组都指派了小组长,要求其进行本组的分工与协调。在课堂实践中,基本上每组都能较好地完成资料收集任务。以其中一个组为例,担任小组长的同学在活动开始后能立刻组织组员制定文件夹分类法并按细类分配收集任务,他们组内网络技术操作能力并不强的查同学负责图文分类,同样也很好地融入到小组的活动之中。最终该小组的资料搜集与整理任务完成得相当出色。异质分组的合作学习形式让优等生懂得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让后进生扬长避短并体会到团队的力量,从而对学习树立了自信心。

1.3  结果对比

以上情景可以看出,对于类似搜集较多资料的学习任务,异质分组形式有较明显的优势,在生生互动、互相学习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即使是优秀学生也会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这种分组形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  成因分析

不难看出,就学生上网搜集资料这一环节而言,异质分组法相对于自然分组法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造成这一差异的成因又有哪些?

2.1  活动的复杂性

上网搜集“红色之旅”资料是较大型的合作学习活动,这一任务需要有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操作程序,并且需要调动全体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又好又快地搜集到丰富的“红色之旅”资料。

要高效完成任务,每个组就必须有一个水平高、能力强的“领导”来主持、协调整个组的运作。如果按自然状态就近分组,那就有可能要么“领导”集中在一个组,“老大多,打翻船”,要么组内一个“领导”也没有,“群龙无首”。如:第一次上课,采用自然分组形式,发现有的组都是信息能力强的学生,而有的组都是操作能力普遍偏弱的学生,造成两极分化,组间学习进度不一,影响了课堂学习的进程。然而,自然分组法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对于那些需要独立思考、难度不是很大、只需简短交流的学习任务,那就大可不必兴师动众一定要异质分组,有时仅同桌交流就可以解决问题。总之,什么样的学习任务决定了需要采用什么分组方式,如果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学习的实质内容,学习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2.2  组间的均衡性

异质分组时,组内的异质基本能保证组间的同质,也就是说,每组实力基本均衡。如此一来,全班的学习进度保持平衡,避免了不同步导致的等待现象,而且在开展组间竞争活动时更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以本节项目活动课为例,各个小组不仅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且同时关注其他小组的进度,人人争先恐后,都想为小组的荣誉而战。竞争是激烈的,氛围却是和谐的,竞赛结果往往不相上下,皆大欢喜,小组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也就保护了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异质分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同时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从而使他们更为主动地互相辅导,互相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2.3  组内的互助性

异质分组学生活动时,每个组都有一位“小老师”在组织、主持着小组活动,这样才是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教师的作用从课堂的主讲者变为活动的策划师和学生的咨询师。教师不再长篇大论,取而代之的是引导和启发。

由于学生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愉快,一扫过去被动灌输的厌倦。伴随着愉悦情绪的学习是高效的学习,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在各小组交流展示各组最优的“红色之旅”演示文稿时,学生的点评大多很到位,能恰如其分地指出作品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并能提出改进的意见,描述改进后的效果,有的发言甚至还很专业。这种气氛,俨然就是一个小小的“学术研讨会”。学生能有较高质量的发言,是与异质分组创造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分不开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也因此得到落实。

3  结  论

在班級授课制的现实条件下,分组式合作学习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又能节约课堂时间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常用的分组形式是自然分组法和异质分组法。

相比较而言,自然法更易操作且省时省力,异质法“可以让不同能力和素质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使得他们之间能够发挥各自的所长,能够进行互相帮助,从而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3]

本文的结论是两种分组法有着不同的适用条件,同时认为活动难度高、时间持续长的学习任务更适用异质分组法,并通过制作“红色之旅”演示文稿这样的难度较高的项目活动进行了例证。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的分组形式应取决于项目活动或学习任务本身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刘云生.项目学习——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 [J].中国教育学刊,2002(1):36-38.

[2] 杜珂珂.异质分组有利教学 [N].中国体育报,2016-06-14(7).

[3] 罗茂群.浅谈分组教学 [J].教育教学论坛,2017(38):193-194.

作者简介:张瑜(1982-),女,汉族,上海人,信息科技教

师,青浦区初中信息科技学科兼职教研员,中学一级,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技术与信息科技教学。

猜你喜欢

合作学习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五二一”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