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的生涯规划教育

2019-09-10闫榕榕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期
关键词:生涯规划推进课程

闫榕榕

摘要: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招考改革意见》),这表明国家对于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中学的生涯规划教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在总结合肥八中前一阶段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尝试做进一步的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生涯规划  课程  推进

引言

合肥八中自2013年启动生涯规划教育以来,已经组建了一支由10余名骨干教师参加的生涯规划教育核心团队,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并出版了生涯规划教育校本课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近年来,我校在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做了深入的实践探索和研究。

一、2013—2015年:研究探索期

(一)主要特点。

1.把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主线,贯穿学校的整个课程体系。

2.生涯规划纳入课程,进入课表,面向全体学生。

3.生涯规划教育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学校德育处的统筹下,心理辅导中心、年级部、班级相互合作,校内、校外实现多方资源整合。

4.关注学生需求,不断丰富完善生涯规划教育。

(二)实施情况。

1.课程建设。

(1)通识性教育。

我校把生涯规划课程定位为拓展性课程中的必修课,纳入课表,面向全体学生,连续三学年,贯穿全学程,分年级实施,共4学分。课程分为3个部分,12个主题,分别是《性格探索》《探索兴趣》《多元智能》《谈领导力》《职业价值》《财富人生》《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文理专业》《自主招生》和《志愿填报》。

(2)生涯测评。

作为生涯规划课程的辅助手段,生涯测评面向全体学生开放,测评内容从认识自我,到认识职业,再到文理分科和志愿填报,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参考和指导。

(3)非限课程。

以生涯规划为主线开设非限定性拓展课程,自主选课、深度探索。高一年级上、下两个学期共计开设120余门非限课程,课程包括金融、高尔夫球、烹饪、汽车驾驶等。每周2个课时,每个学期每门课程保证15~30个课时。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程的形式,对多种学科和多种职业进行深度探索。

(4)专家讲座。

学校利用每周三、周五等课外活动时间,共举办近200场“非常大讲堂”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邀请各个方面、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生们讲学,其中包括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俊等名家。

(5)社会实践。

高一年级暑期实践活动为“职业访谈”,以班级为单位,2~3人一组,在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领域,选择比较出色的代表人物,设置自己感兴趣并与职业相关的话题进行职业访谈。

高二年级组织大型职业体验活动“群英会——模拟人才招聘会”,为学生安排仿真的面试现场、正规的面试流程,让学生亲身感受面试的全过程。通过真实职业体验的形式让学生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

另外,通过寒暑假研学游,组织学生赴北京、西安参观航天城、各大高校,以激发学生生涯规划意识。

2.师资建设

(1)成立核心团队,并组织不定期专项培训。

(2)由核心团队成员带动班主任老师,做示范课展示,为班主任老师提供观摩和学习的机会,为大家共同探讨教学规律、推广教学经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3)组织班主任参加“生涯规划”主题班会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研,通过比赛加深师生对生涯规划的了解,扩大生涯规划的影响。

3.资源建设

出版生涯规划教材《为自己青春做主——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

(三)存在問题。

1.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够高。

核心团队的建立虽然把班主任队伍带动起来,但是由于培训的形式比较单一,又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因此部分教师实际上并不能胜任生涯规划教学任务。另外,生涯规划的专业培训很少涉及学科教师,因此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大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2.课程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的生涯规划教育基本上以通识性教育中的认识自我为主,以学生为主的参与性活动虽然有,但是特别少,每个学期甚至每年只有一次,每次活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不强。

3.学生缺乏参与性和主动性。

虽然全校范围内在实施生涯规划教育,但是从学生完成生涯规划作业的情况和对待生涯规划课程的态度上来看,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情况并不是很理想,有点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

4.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是利用了暑假的有限时间,完成职业访谈,并没有充分利用其他更多的资源,包括家长资源、校友资源和周边的企事业单位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为学校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社会性资源。

二、2016年—2017年:实践深化期

(一)提高认识。

对生涯规划教育的重新定位:

1.生涯规划不是测评得来的,不能过于关注测评结果。

2.没有个人经验,没有赋予个人意义的目标不是目标。

3.高中生目前处于人生探索阶段,在丰富的体验、尝试中形成自我认同,而不是确立长远、稳定的目标。

4.生涯规划是终其一生的任务,既要有认同,又要有适应。

所以,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任务重点不是生涯决策而是生涯发展,通过提供多元、积极的发展经验,让高中生形成对特定学习任务的效能感、意义感、目标感和兴趣,从而形成对自己未来的期待与追求。

(二)组织建设。

1.构建组织架构。

高考改革之后,行政班级不再存在,学生由班级化生存变成了个体化生存,由固定班级带来的外部驱动联系变成了有相同科目、相同兴趣带来的内部驱动联系。学校要针对考试分类将任课教师组成生涯辅导小组,关注每个人的内在动力和需要。所以,要成立生涯辅导中心,为学科老师提供支持,为同学提供个别咨询,设计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开设生涯辅导课程,以专业和职业信息的提供以及决策能力的提升为教学目标。在中心的组织带动下,最终形成生涯规划课程教师梯队,保证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

(1)成立生涯辅导中心,负责统筹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包括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学生社团活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同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生涯发展指导。

(2)继续发挥生涯规划核心骨干的作用,成立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委员会,由骨干担任生涯规划教育委员会的委员,推进生涯规划课程不断提高质量。

(3)修改班主任工作条例,明确班主任有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职责,让班主任从被动参与生涯规划教育到主动承担生涯规划教育的责任。

(4)发挥学科教师的作用,把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学科教育、评价之中,每门学科评价实行“双评价”制度,既给学生学科成绩评价,也给学生学科素养评价。

2.完善学生参与机制。

生涯规划教育,最终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为此,应鼓励学生参与,完善学生参与的机制。

 (1)由生涯规划中心指导,组建学生生涯规划社团或协会,作为学生自治机构,负责生涯规划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2)在每个班级增设负责生涯规划的学生干部(委员),配合老师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参与搜集生涯规划信息、协调生涯规划实践活动、整理生涯规划案例。

(3)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可交给社团或者学生会来承办,把自主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责任感。

3.强化教师的培训,形成教师梯队。

要提高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必须提高教师的素养与能力,为此,需加强对专任教师、核心教师、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培训。

(三)课程建设。

1.提供所学课程的优质学习经验。

课堂教学是生涯规划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不应只追求分数,而是回归到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有成就,还要学有意义;不仅教知识,还能把科目对人类社会的价值说清楚。

2.提供丰富的职业认知。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还包括认识大学和认识职业世界。职业是人们存在的基本表现方式,每种职业都是一种分工,都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创新为创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服务,每种职业都能够创造价值,在适应环境的条件下,追随自己的兴趣与价值观,所以,生涯规划的最终落腳点是能力。

3.精心设计社会体验活动。

当前,走出校门的社会体验很少,因此要进行有目的的设计,精心组织社会体验活动。

(四)资源建设。

推进生涯规划教育,要整合各方资源,以提升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生涯规划教育服务。

1.课程形式。

结合生涯规划在线课程,丰富生涯规划教育授课内容和形式。

2.网站建设。

委托专业机构,结合学校需要,开发学校生涯规划网站,给学生提供性格测评、自我认知、学科选择、生涯规划论坛、在线课程、综合素养评价等系列服务,由此构成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立体体系。

3.校外资源。

由学校联系若干企业,建立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合作单位,首期聘请20~30名学生生涯规划企业导师,参与设计学生的职业体验和社会实践,拓展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空间。

4.教材建设。

进一步在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中完善教材体系,推出生涯规划教育案例集,记录生涯规划的学习、个体规划、职业体验报告等,让生涯规划更贴近学生实际。

参考文献:

[1]朱益明.“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课程实施构想[J].教育科学研究,2010(8).

[2]沈之菲. 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生涯规划推进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策略探究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完善司法责任制度
自行车的发明
提高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