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估

2019-09-10郭迎锋张永军

全球化 2019年10期
关键词:恩格尔系数目标值世界银行

郭迎锋 张永军

摘要: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两个一百年”目标奋斗过程中的中期目标。本文从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文化建设、人民生活、社会治理和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15个指标构建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标体系。从世界银行所划定的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发展水平和我国预期潜在增长率的方式对这些指标赋值并进行评估。根据2017年数据衡量,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实现率为57.88%。通过国际比较,进一步检验这些指标体系可以看出,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是我国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并且要更加重视教育,相应的公共支出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城乡差距和基尼系数所反映的贫富差距问题也要更加重视。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标体系国际比较评估

作者简介:

郭迎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博士;

张永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研究员、博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为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确立并实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期目标。本文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蓝图,即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文化建设、人民生活、社会治理和生态环境等六个方面,以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分界线,就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构建了指标体系,从国内发展和国际比较两个维度对该指标体系进行评估与检验。

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定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跨越的关键阶段。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2017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GNI)已达8690美元,排名为第67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与一般统计指标所采用的人均GDP不同,本文采用人均GNI,主要是为了方便进行国际比较,因为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所采用的都是人均GNI。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新征程的起点,也是我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按照世界银行的历年划分标准,我国于1997年和2010年分别跨越低收入国家分界线和中低收入国家的分界线。标志着我国成功实现了由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的发展跨越,正在向高收入阶段迈进。

二、现代化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指标设计及国际标准

本文采用的评估方法是综合指数法,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的权重和模糊评判法取得的数值进行累乘,然后相加,最后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数。根据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民主法治、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生态环境六个维度形成一级指标体系。在每个维度之下依据数据的可得性、可比性、可持续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从国家统计局、其他专业性机构和世界银行数据库取得相关数据,构建具体的二级指标体系。

(一)关键指标目标值设定的原则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值的设定,收入类指标一般按照比2010年的实现值翻一番的目标設定,如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和人均GNI,其他指标目标值的确定一般按照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值设定。

2035年目标值按照两个原则来设定:一是借鉴高收入国家平均值,在年度指标值的基础上,

数据采集于世界银行、联合国或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数据库中的最新数据年份是2017年,国家统计局也采用2017年的数据。按照1%~3%的预期增长率作为2035年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二是采取预期潜在增长率的方法,预测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值。

对潜在增长率的考察,主要基于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高质量经济发展,综合考虑影响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规律,经济增长方式会从要素投入驱动逐步转向全要素生产率的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速度会基本呈现由高到底的发展趋势。综合考虑,中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会低于4%的经济增长水平。

(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标准

本文以人均GNI指标为主线,参考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相关评价标准,选取了两类对象进行国际比较:一类为高收入国家(包括经合组织国家)。另一类为五个中高收入国家:俄罗斯、巴西、马来西亚、墨西哥、土耳其,这五个国家的2017年人均GNI分布在9500~11500美元,我国与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进行比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这些国家的人口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与中国比较也较为适宜。

1.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

世界银行在2016年7月1日依据人均GNI对所有国家的划分标准为:低收入(≤1025美元)、中低收入(1026~4035美元)、中高收入(4036~12475美元)和高收入国家(≥12476)四类国家。2017年我国人均GNI为8690美元。人均GNI的世界平均水平为10366美元,中高等收入国家为8192美元,高收入国家为40136美元,经合组织国家(OECD)为37321美元。俄罗斯等五个国家2017年人均GNI分别为:俄罗斯9232美元、马来西亚9650美元、土耳其10930美元、巴西8580美元和墨西哥8610美元。

2.联合国组织分类标准

联合国组织的分类标准有两种:一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展应用的恩格尔系数,二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恩格尔系数作为单一类指标可以成为本文的现代化综合指标体系中衡量经济发展的一项指标,而综合性的人类发展指数可以为本文的现代化综合指标体系的评估提供借鉴。

第一,恩格尔系数分类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按照社会发展研究所在1970年所设计的恩格尔系数,确定了相应标准。0.2以下为极其富裕,0.2~0.3为富足,0.3~0.4 为富裕水平,0.4~0.5 为小康水平,0.5~0.6 为贫困,0.6 以上为赤贫。当前美国、法国、英国、韩国和日本等国的恩格尔系数保持在0.08~0.15之间,属于极其富裕国家。我国恩格尔系数(采用全社会统一口径)在2017年已经迈过了0.3的富足线,达到了0.293。

第二,人类发展指数标准。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

开发了一套人类发展指数(HDI),该指数通过寿命(LEI)、教育和收入三大类指标来综合衡量。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常以该指标为参照,确定对发展中国家的分配和援助标准。其划分标准为:0.55以下为“低”人类发展水平,0.55~0.699为“中等”人类发展水平,0.7~0.799为“高”人类发展水平,0.8以上为“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只有列入“极高”组的国家才属发达国家,剩下的三组都是发展中国家。2017年我国HDI指数的排名位居世界第86位,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落后于俄罗斯(第49位)、马来西亚(第57位)、土耳其(第64位)、墨西哥(第74位)和巴西(第79位)。挪威、瑞典和澳大利亚一直稳居前三位,其他的北欧国家、德国、美国、日本等也位居前列。HDI指数2017年的具体排名如表1所示。

三、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指标设计与赋值

建设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键节点和起点。以下的15个指标,以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分界线,从国内发展和国际比较两个维度进行指标体系设计并赋值。

(一)经济发展指标

1.GDP总量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目标值的核算依据为在2010年413030亿元的基础上翻一番,目标值为826020亿元,2017年GDP总量达到820754亿元,小康目标实现率为99.4%,接近实现。对2035年目标值的估算,从2017年到2020年、2021年到2030年、2031年到2035年分别按照6.4%、5%和4%的增长速度进行核算。在2017年GDP总量820754亿元的基础上,到2020年、2030年和2035年可以分别达到988640亿元、1610390亿元和1959286亿元。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GDP总量为1959286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1.39倍。以此来计算,2017年的现代化(2035年)目标该指标的实现率为41.9%。

2020年目标值=413030(2010)*2=826060亿元

2035年目标值=820754(2017)*1.064^3*1.05^10*1.04^5=1959286亿元

2.人均GNI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GNI目标值的核算依据为在2010年30671元的基础上翻一番,为61341元,

人均GNI的数值为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当年国民总收入除以当年总人口。2017年人均GNI为59337元,小康目标实现率为96.7%。与GDP总量一样,从2017年到2020年、2021年到2030年、2031年到2035年分别按照6.4%、5%和4%的增长水平进行核算。在2017年人均GNI 59337元的基础上,到2020年、2030年和2035年人均GNI可以分别达到71474元、116424元和141647元。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均GNI 141647元同样也比2017年增长了1.39倍。以此来计算,2018年的现代化(2035年)目标该指标的实现率为41.9%。

2020年目标值=30671(2010)*2=61341元

2035年目标值=64277(2017)*1.065^3*1.05^10*1.04^5=141647元

3.恩格尔系数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恩格尔系数目标值采用国家统计局小康指标“≤0.3”,2017年我国恩格尔系数为0.293,该目标已经实现,也达到了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富足”标准。2035年目标值确立的标准为极其富裕的门槛“≤0.2”。2017年的现代化(2035年)目标实现率为68%。该目标实现率的计算采用插值法,设定该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区间为:0.65~0.15,2017年的现代化(2035年)目标该指标的实现率为79.3%。

4.R&D经费投入强度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R&D经费投入强度目标值借鉴国家统计局标准“高于2.5%”,2017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为2.12,小康目标实现率为84.8%。2035年的目标值3.27%。主要借鉴依据为世界银行的数据库,与其他指标的预期潜在增长率主要借鉴高收入国家样本不同,由于有大量的高收入国家(地区)的R&D经费投入强度低于1%的水平,例如中国香港与澳门、科威特、阿根廷等,所选取的样本是在高收入国家(地区)中,选取2016年的R&D经费投入强度大于等于2%的国家(地区),选取了奥地利、比利时、德国、丹麦、法国、以色列、日本、韩国、荷兰、挪威、斯洛文尼亚和美国等12个国家,通过观察这些国家从2000年(丹麦和挪威缺少了2000年的数据,从2001年开始)到2016年的R&D经费投入强度增速,需要进一步剔除奥地利(增速为7.51%)和韩国(增速为12.8%)两个增速过快的国家。在剩余的10个高收入国家中(以下简称高研发投入10国),其R&D经费投入强度平均增速为2.44%。以此为参考,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从2017年的2.12%到2035年,预计将达到3.27%的水平。2017年现代化(2035年)目标该指标的实现率为64.8%。

5.数字经济占GDP比重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G20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8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观察网,2018年12月25日。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我国2035年基本實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构成的数字经济会成为发展最快、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泛的经济活动。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通过了《G20 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把数字经济与创新、新工业革命、结构性改革并列,作为推动经济创新增长的四项行动之一。因此,本文引入了数字经济GDP比重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指标。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G20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8年)》,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为32.9%,在德国、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和法国之后位列第七位。位列中国之前的六个国家的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均超过了40%,前三名的德国、英国和美国分别为61.36%、60.29%、59.28%。综合考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该指标目标值确定为35%和60%,目标实现率分别为94%和54.8%。

(二)人民生活指标

1.人均可支配收入

由于我国自2013年才开始采用城镇一体化的统计方法引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因此对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可支配收入指标引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指标来替代。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采用城镇一体化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指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目标值为在2010年19109元的基础上翻一番,为38218元。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396元,小康目标实现率为95.24%。同时,2017年城镇一体化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5974元,与GDP总量和人均GNI预期增长一样,从2017年到2020年、2021年到2030年、2031年到2035年分别按照6.4%、5%和4%的增长水平进行2035年目标值的核算。在2017年的25974元的基础上,到2020年、2030年和2035年可以分别达到31287元、50963元和62005元。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均可支配收入62005元同样也比2017年增长了1.39倍。以此来计算,2017年的现代化(2035年)目标该指标的实现率为41.9%。

2020年目标值

此处数据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数据代替。=19109(2010)*2=38218元

2035年目标值=25974(2017)*1.064^3*1.05^10*1.04^5=62005元

2.城镇化率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城镇化率目标值为高于60%,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7.96%。

国家统计局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指标,与世界银行的城镇化率(占总人口比重)指标有所出入,本文采用世界银行的数据。该目标实现率的计算采用插值法,设定该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区间为:[30%~98%],以此标准计算的小康目标实现率为93.2%。2035年目标值设定为80%,主要借鉴依据为世界银行的数据库: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从2000年(77.09%)到2017年(81.53%)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0.34%,从2018年到2035年按照此增速,2035年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预计可以达到86.64%。综合考虑我国的国情,存在制度的约束性(有户籍制度)影响因素,2035年的城镇化目标定此标准过高,应该酌情降低至80%。采用插值法计算,2017年的现代化(2035年)目标该指标的实现率为55.9%。

3.平均预期寿命

平均预期寿命采用世界银行的数据指标“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衡量。平均预期寿命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值为大于77.34岁,2016年我国平均预期寿命为76.25岁,小康目标的实现率为98.6%。2035年的核算依据为:高收入国家从2000年(77.47岁)到2016年(80.37)的平均预期寿命平均增速为0.23%,从2017年到2035年按照此增速,2035年高收入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为84岁,但从日本、香港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平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以后的增长幅度会显著降低。综合考虑我国2035年的平均预期寿命目标值设定为82岁较为合理。该目标实现率的计算采用插值法,设定该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区间为:60岁~90岁,2017年的现代化(2035年)目标该指标的实现率为73.9%。

(三)民主法治指标

考虑到民主法治的相关评价指标定性内容较多,本着量化易操作的原则,选定了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GDP占比作为其中的衡量依据。

综合考虑我国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GDP占比的增长情况,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GDP占比目标值设定为高于4.2%,2016年该指标值为4.12%,小康目标的实现率为98.1%。考虑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方面需要加大投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值设定为5.6%,2016年的现代化(2035年)目标的该指标实现率为73.6%。

(四)文化建设指标

1.教育GDP占比

国家统计局有教育GDP占比数据指标,但在世界银行数据库中的指标“高收入国家的教育公共开支的GDP占比”缺少中国数据。因此,目标值的设定参考世界银行,而现有数据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准。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教育GDP占比目标值设定为高于3.8%,2016年该指标值为3.6%,小康目标实现率为94.7%。2035年目标值设定为5.3%,主要借鉴依据为世界银行的数据库:高收入国家的教育公共开支的GDP占比在2000年到2014年之间保持在4.8%到5.4%的水平,且基本保持增长趋势。2035年教育GDP占比的目标值可以设定为略高于其平均值的上限,确定为5.5%较为合适。2016年的现代化(2035年)目标的该指标实现率为55%。

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GDP占比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GDP占比目标值设定为高于0.8%,2016年该指标值为0.74%,小康目标实现率为92.5%。综合考虑我国未来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方面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2035年目标值可以考慮设定为高于1.2%,2016年的现代化(2035年)目标的该指标实现率为61.7%。

(五)生态环境指标

1.森林覆盖率

国家统计局的森林覆盖率与世界银行的森林覆盖率数据有所差距,目标值的设定参考世界银行,而现有数据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准。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森林覆盖率目标值设定为高于23.04%,2017年该指标值为21.63%,小康目标实现率为93.9%。2035年的目标值27.73%,主要借鉴依据为世界银行的数据库:高收入国家从2000年(27.41%)到2015年(27.55%)的森林覆盖率平均增速为0.03%,从2016年到2035年按照此增速,2035年高收入国家的森林覆盖率为27.73%。2017年的现代化(2035年)目标的该指标实现率为78%。

2.非化石燃料能耗占比

世界银行的非化石燃料能耗占比根据化石燃料能耗占比计算得出。目标值的设定参考世界银行,而现有数据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准。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非化石燃料能耗占比目标值设定能耗为高于15%,2017年该指标值为13.8%,小康目标实现率为92%。2035年的目标值27.28%,主要借鉴依据为世界银行的数据库:高收入国家从2000年(16.93%)到2015年(20.55%)的非化石燃料能耗占比平均增速为1.43%,从2016年到2035年按照此增速,2035年高收入国家的平均非化石燃料能耗占比为27.28%。2017年的现代化(2035年)目标该指标的实现率为51%。

(六)社会治理指标

1.基尼系数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尼系数目标值设定为低于47%,2017年该指标值为46.5%,小康目标已基本完成。2035年的目标值35%,主要借鉴依据为:基尼系数通常把40%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38.2%,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在24%到36%之间,综合考虑将其设定为35%。该目标实现率的计算采用插值法,设定该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区间为:65%~15%,2017年的现代化(2035年)目标该指標的实现率为61.7%。

2.城乡收入比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城乡收入比(以农为1)目标值为低于2.7倍,2017年我国城乡收入比为2.7倍,小康目标实现率为99.6%。2035年设定的预期目标为1.5倍,核算依据为在2.71倍的基础上,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系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弥补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该目标实现率的计算采用插值法,设定该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区间为:3.5~1,2017年的现代化(2035年)目标该指标的实现率为39.5%。

四、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评估

对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整体评估,根据上述指标赋值和计算结果,首先对6类一级指标之下的15项具体二级指标赋予不同权重,然后进行计算,最终得出当前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整体实现程度。如表2所示。

依据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指标的赋值和权重计算,核算目前(2017年的实际指标值)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的整体实现程度:95.2%和57.88%。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得分来看,经过“十二五”时期和“十三五”时期的努力,我们已经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越来越近了。如果剩余的“十三五”几年继续保持6.0%~6.5%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整体上看,通过观察一级指标,民主法治和社会治理类指标的实现程度最高,生态环境和文化建设类评价指标的实现程度最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是我国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点发力点,“十三五”时期需要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生活类指标小康目标的实现基本顺利,这一点无论是从社会治理的城乡收入比指标,还是未包含在指标体系中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来看,我国在消除城乡差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反映了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缩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经济发展指标上,需要重点关注R&D经费投入强度指标,该指标的小康目标实现程度最低,2017年的实现程度仅仅为84.8%,尤其是我国目前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要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R&D经费的投入,尤其是在基础研发领域需要重点发力,以保证2035年R&D经费投入强度能实现2.27%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五、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度的检验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基础上完成,具体分析在我国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前提下,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实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一)世界银行分类标准下的国际比较

1.人均GNI的国际比较

按照我国人均GNI从2017年到2020年、2021年到2030年、2031年到2035年分别按照6.4%、5%和4%的增长水平进行核算,预计在2024年我国可以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的12476美元,可以达到12723美元,初步实现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目标。

从历年世界银行所划定的标准线浮动较小的实际情况来看,在2024年左右我国基本可以迈过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以2017年高收入国家的实际值为起点,假设高收入国家的平均人均GNI的增长率为1.5%、1%和0.5%三个水平,到2035年,高收入国家的平均人均GNI分别可以达到52471、48009和43906美元,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20745美元的人均GNI水平,与之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如图1所示。

2.其他指标的国际比较

R&D经费投入强度指标。我们需要重点关注R&D经费投入强度指标,因为该项指标所反应的小康目标实现率最低,仅为84.8%。但通过该项指标的国际比较,发现我国的R&D经费投入强度指标表现优异,大幅度领先于这5个国家的研发投入水平,并且与高研发投入10国的平均研发投入差距并不是很大。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中国的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着大幅上涨的趋势,而巴西、俄罗斯、墨西哥三个国家该项指标值在近几年甚至下降趋势明显。假设高研发投入10国继续保持过去16年R&D经费投入强度的增速,到2035年,高研发投入10国的R&D经费投入强度平均水平预计会达到4.284%,我国2035年R&D经费投入强度所实现的目标值3.27%与之相比差距依然较大;与个别国家比较,可以发现,与美国2035年的R&D经费投入强度(3.208%)相当,但与德国(5.573%)、以色列(6.177%)、丹麦(5.668%)和日本(4.144%)等国的2035年R&D经费投入强度水平差距明显。

人均寿命的指标。我国2016年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25岁,领先于俄罗斯、土耳其、马来西亚和巴西四个国家,但离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80.58岁的差距还较大。2035年目标设定为82岁,预计会与同期高收入国家的水平相当,因为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如果平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以后的增长幅度会显著降低。但对我国而言,要实现平均寿命82岁的目标压力较大。

城镇化率指标。我国无论是2017年的实际数据,还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水平的60%,都落后于2017年俄罗斯等五个国家水平、更大幅度落后于高收入国家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存在制度约束性的国情,与长期实行城乡分离的人口管理制度有重要关系。考虑到这一现实因素,将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设定为80%,这一目标水平稍高于墨西哥、土耳其等国的2017年城镇化率,并稍高于2017年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城镇化率。

基尼系数。所选的五个国家和美国都属于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我国更应该向日本、德国和北欧国家看齐(源于其高额累进税制的“劫富济贫”)。另外,由于基尼系数是一项有关收入分配的结构性复合指标,不具有向上或向下的长期趋势,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由于其税收调节制度的相对固定,其波动范围较小。我国应该在增加国民收入的基础上,通過税制结构调整和二次分配,不断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但这是一项艰难而重大的任务。

(二)联合国组织标准下的国际比较

1.联合国组织恩格尔系数分类标准下的国际比较

我国恩格尔系数统计有三类标准:一是采用全社会统一口径的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二是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三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依据恩格尔系数以30%的富足线门槛标准来看,我国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在2017年迈过了30%的富足线,达到了29.3%;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在2015年以29.7%的水平迈过了30%的富足线;农村家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到30%富足线的水平,2018年的恩格尔系数为30.1%,离30%的标准也不远了。从2035年要达到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的目标水平来看,我国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如果以2014—2018年平均减少0.65%的水平,预计在2031年能达到19.95%的水平,迈向极其富裕的水平。

2.联合国组织的HDI标准下的国际比较

HDI作为综合性的指数,2017年我国在188个国家(地区)中以0.752的水平列第86位,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0.728。

我国的HDI水平可清晰反映与发达国家间的显著差距,离“极高”的国家组别差距明显。我国2017年该指数0.752的水平尚未达到绝大多数前30名发达国家1980年的水平,而仅相当于韩国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我国要达到该水平,根据推算,至少需要10~15年,这意味着与美国等最发达国家的差距可能在45~50年。

与所选的五个国家相比,该榜单也反映了我国的HDI落后于俄罗斯、马来西亚、土耳其、墨西哥和巴西。其中,俄罗斯(0.816)和马来西亚(0.802)属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土耳其(0.791)、墨西哥(0.774)和巴西(0.752)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

从具体的三大类指标来看,我国在预期寿命(LEI)上既大幅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72.2岁),也领先于上述5个国家;在预期学校教育年数(EYSI)上我国以13.8年的水平上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7,与上述五个国家的比较仅仅领先于马来西亚的13.7年,与其他四个国家的水平差距较大;在平均学校教育年数(MYSI)上,我国以7.8年的水平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年,也大幅落后于上述五个国家;在以购买力评价测算的收入(GNIpc)上,我国以15270美元的水平稍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290美元,仅领先巴西,落后其他四个国家。

六、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度测算的启示

(一)通过国际比较正确理解小康社会

对小康社会的理解,我国与国际社会存在一定理解上的差异。我们应该思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所表示的长期处于“富裕”和“小康”水平究竟符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时,我们所理解的小康,其概念或意境是根据联合国的关于“well off”的概念解释,我国翻译为小康,但在具体的理解上还存在差异。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将40%~50%的恩格尔系数国家划分为小康型,我国早在2000年农村居民生活就步入了小康水平,而城镇居民生活甚至达到了富裕水平,这显然与我们所理解的小康和富裕的生活水平有所差异。就普遍意义而言,我国所理解的“小康”水平或所追求的“小康”社会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依据恩格尔系数为判断依据的30%以下,也就是应该以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分标准的“富裕(rich)”,才能准确表示我们国家所追求的“小康”水平。

(二)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面临的主要问题

考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在国际相关评价标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差异较大,可以说明我国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过程中应该在哪些薄弱领域发力。在世界银行的评价体系中,我国2017年人均GNI水平以8690美元位居世界第67名;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恩格尔系数划分标准之下,当前我国已经处于了“富裕”国家之列;在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HDI标准之下,我国处于第86名,属于高人类发展国家的水平。人均GNI和恩格尔系数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发展概念,不牵涉其他人类发展和生活的指标标准,我国排名较高,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成果;人类发展指数以人类发展为关注点,是一个综合性指标,除了人均收入指标外,还有寿命、教育的评价,我国的排名落到了第86名,主要原因是在我国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或者说教育支出方面有待改善的空间较大,说明我国应当更加关注我国公民的教育,包括学龄教育和成人教育,相应的公共支出领域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三)我国与俄罗斯等五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带来的启示

考察俄罗斯等五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濟增长、要素禀赋和内部结构及国际分工上这些国家具有相似点:第一,某一阶段经济增长快速,但经济增长模式缺乏可持续性,快速增长之后是快速回落;第二,自然资源丰富、对外依赖程度高、低端工业制造业为主是这几个国家的显著特点,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而存在的,这些国家以石油、铁矿石等自然资源和工业低端产品为主,导致其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当全球经济不好的时候,其国际分工的低端产业受到的冲击会更大,尤其是当美元升值的时候,会发生国际资本流出的美元“剪羊毛”现象在这些国家的发生;第三,由基尼系数所反映的贫富差距问题也同样存在。

与这五个国家发展模式相比,我国既有相似点也有不同之处:第一,我国没有出现快速增长之后的快速回落,但也出现了L型经济走势。第二,要素禀赋上,俄罗斯具有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而我国的禀赋优势是人力资源,可替代性程度较低,相比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这种资源禀赋优势地位的丧失还需要全要素生产率的替代。

(四)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伟大意义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不但说明了我国成功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坚定了我国能够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实现这一目标不但坚定了我们中华民族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也可以带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这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提供现实可行的有效借鉴和建设路径。因此,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实现过程也是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伟大实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肖宏伟、王涛:《新时代“两阶段”战略目标下的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预测》,《中国物价》2018年第9期。

3.郭迎锋、张永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目标水平的国际比较及启示》,《中国经贸导刊(中)》2018年第35期。

4. World Bank. Bank W.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2018),2018.

5.UNDP.Human Development Indices and Indicators(2018),2018.

猜你喜欢

恩格尔系数目标值世界银行
理性看待恩格尔系数下降
世界银行为坦桑尼亚增贷3亿美元改善供水及卫生设施
ML的迭代学习过程
恩格尔系数再创新低意味着什么
浅析恩格尔系数
世界银行PPP信息披露框架对我国的启示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中国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的灰色建模与预测
不同危险程度患者的降脂目标值——欧洲《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microRNAs and ceRNAs: RNA networks in pathogenesis of 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