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冰山理论 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和实践
2019-09-10杨佳红
杨佳红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这就是外在的行为和表象,而更大的一部分内在世界却潜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这是无法被人轻易觉察的客观存在。
冰山理论主要应用在心理咨询场合,家庭教育咨询师经常使用到。但在幼教领域,如果我们也能加以理解、吸收和转化,注意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以及他的行为成因,我们就能更好地和幼儿沟通,排解心理方面的“小小困扰”,成就他们的“大美人生”。下面,通过两段小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冰山理论的运用和实践。
故事一:排队风波
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户外活动都是自由排队,谁先来、谁就排前面,谁后到、谁就排后面。我发现,晓晓的反应很快,听到排队音乐,就立马冲到前面,总是能排到第一位。但有时运气也不是那么好,有的小朋友动作比他还快,抢了第一。他就会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非第一的位置不可。我就提醒他,“大家要按规则,先来后到,插队是不对的”,并请他到后面排队。他却好像很委屈,红着个眼圈儿,心不甘情不愿地,磨磨蹭蹭踱着步子排到后面去。这一次,他还是这样,又想争第一,我再一次毫不客气地让他排到后面去。队伍解散后,我却突然发现,晓晓独自一人,坐着角落里,闷闷不乐,也不参加后面的活动了。
故事二:我就喜欢坐这儿
入园有一段时间了,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座位。可是烨烨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次却把椅子挪到前面来了。“烨烨,你怎么跑到前面来坐啦?为什么不回去和大家一起坐呢?”他小嘴嘟哝起来,回答道:“我就喜欢坐这儿。”我连忙“开导”他:“为什么不和小伙伴们一起,又热闹,又有伴……你看,大伙一起坐多整齐啊,快把小椅子搬回去吧。小朋友要遵守班级常规哦……”我耐心地开导他,念叨了一大堆,他却丝毫不为所动。我放弃说教,直接把他的椅子从前面搬回原位,他却又把椅子搬到前面,边走边说“我就是喜欢坐前面”,还鼓着个腮帮子,直直地瞪着我。
在上面的这两个小故事中,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幼教活动中,确实会经常遇到这样类似的情况,老师和家长说教了半天也没用,有时甚至会觉得头疼,不知道到底要如何应对才好。这也正应了萨提亚的一句话“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换成是你,会怎样处理这样的“问题”呢?
薩提亚冰山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思维路径:
首先,要观察幼儿的行为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晓晓喜欢排第一位,就算迟来,也要抢第一;而烨烨,则是想坐哪儿就坐哪儿。两位幼儿都有破坏班级规则的行为。
第二,发现情况时的初步应对方式
老师开始是通过讲道理、提醒、开导、劝说、批评等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指导应对,但结果呢?晓晓是屡次不改,而烨烨也不为所动,这样的应对方式总体来讲,并不是很有效。
第三,理解幼儿的感受
当排不到第一时,我们发现被批评后晓晓的情绪就是郁闷、生气、不开心;而烨烨则显得很固执,比较强硬,希望事情能按他的想法和意愿去办。这有可能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执拗的敏感期有关。
第四,确认幼儿的观点和原因
在晓晓的故事里,我问他:“没能排第一,有点难过是吧?”他低着头不吭气儿。“你喜欢排第一个,是因为喜欢当第一名吗?”他摇摇头。“那是不是因为可以先到玩具场所先选择好玩的玩具呢?”他又摇了摇头。“那你是因为喜欢和老师手牵手吗?”我又试探道。这次他不说话,然后点了点头。原来晓晓是觉得排第一位,可以和老师手牵手、更亲近。
在烨烨的故事里,我靠近烨烨说:“有的时候坐在最前面,就是觉得很舒服?烨烨很想要这样做,对吗?”他点点头。
(对于幼儿的观点和原因,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注意或和孩子一起确认。需要注意的是,越小的孩子越无法清晰表述自己观点,老师可用启发式的提问,或者排除法进行确认)
第五,明白幼儿的期待、了解幼儿的渴望、彰显幼儿的自我
在晓晓的故事里,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哦,原来你是想和我好,想和我手牵手啊。那现在我就可以牵牵你啊,我还可以抱抱你呢。”说完我就抱抱他,并牵着他的小手。“我看出来了,你很喜欢老师,老师也喜欢你。只要你想牵手,在自由活动、户外活动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牵牵手、抱一抱的,对吧?”他害羞地笑了笑,又点了点头。“那你下次排队的时候,排到哪就接在哪儿,不用争第一个了,想找老师牵手抱抱,随时都可以的,好吗?”他认真地看着我的脸,又很认真地点了点头,于是他就很开心地跑去玩了。
而在烨烨的故事里,老师是这样应对的:老师说:“事情如果都能按照自己想的去做,一定很爽。可是,如果大家都想怎么坐就怎么坐,想坐哪儿就坐哪儿,那我们教室就会像菜市场一样乱哄哄的,对吧?”烨烨没吭声。“那这样行不?老师让你在这儿好好坐一分钟?”我在互动白板上调出时间,“现在是10点5分,等跳到了10点6分时,你再回去好吗?”他同意了,抬起头盯着白板上的电子钟,生怕错过那个重要的时刻。电子钟很快就蹦出了“6”。我笑眯眯地看着他:“烨烨,时间到了哦。”他很快搬起小椅子,干脆利落地坐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我们看到了,晓晓希望可以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爱;烨烨则希望自己更自主、更独立。在得到了老师的爱和关注后,晓晓很开心;在得到老师的支持和宽容后,烨烨很满足。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就需要去思考,到底哪些表面行为属于冰山上面、直观就可以看见的,哪些是属于冰面以下,需要观察注意并和孩子共同确认的。就像晓晓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这个孩子插队不守规则,烨烨的故事里他有点叛逆,不听话。有些教师或家长,就容易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去批评、去打压这些现象。但是在冰面以下,有更多更深层的东西需要我们思考,比如:为什么这样做?幼儿的感受是什么?他的观点、他的期待又是什么?
通过冰山理论,我们了解到,晓晓期待得到的是老师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注;烨烨正处在执拗敏感期,他在建立自己的自我和自尊。冰山教育提醒我们,不要被一时的表面现象迷惑,要冷静观察、深度思考,选择正确的方式和做法,满足孩子们最深层次的渴望,被爱、被理解、被接纳的渴望,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成就更好的、更有生命力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