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体验,让学习更美
2019-09-10陈萍
陈萍
摘 要: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体验数学的真正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体验却显不出教學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学生的体验还不够深刻。面对教学中的困惑,不得不让我们一线教师进行深入地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自发地参与体验活动,并让体验更加深刻。
关键词:体验;深刻;自发;激励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这出自《新课标》中的一句话,对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早已耳熟能详。由此,我们意识到了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体验过程,由直接经验获得知识是何等的重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确实这么做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遇到问题,产生困惑。
困惑一:体验流于形式
在学生的体验过程中,有时学生虽然进行了体验、探索,但是却无法理解有关的数学知识,数学素养也没有很好的培养。比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时,教师让学生探究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学生根据提示,把圆平均分成了16份,然后把这16份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找到了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半径,于是推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r 。从学生的操作过程看,学生都参与了这个活动过程,动手实践、探究新知。但得出结论后,让学生填一填这个推导过程,多数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由此看出,类似于这样的的体验只是走了一个形式,而没有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这也在告诉我们教师,并不是只要学生体验了,他们就能理解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困惑二:难以面向全体
每个学生之间总是存在个体差异的,由于经验基础、动手能力、思维速度等等的因素,有些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体验活动,又因为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面向全体进行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或同桌或前后桌四人共同来完成。可是,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小组合作常常会成为个别学生的“表演舞台”,他们在操作过程中进行了思考,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理解了知识。而同时也多了一些“旁观者”,他们或在一旁默默观望,像看一场“表演”;或事不关己,干脆忙起了自己的事情。这样的体验、探究活动很难为全体学生服务。那些“旁观者”、“旁听者”没有体验就不会思考,没有思考又谈何理解知识呢?
面对这些体验教学中的困惑,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如何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活动中,让体验更深入、更有效呢?我认为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体验活动,真正采用体验教学的本义来驾驭课堂,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促使学生自发地去体验
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能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并进行有效的思维。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课伊始,我出了小猴子摘桃的画面,然后创设情景:小猴子回家后想把桃子平均放到一些盘子里,你能帮它想想它有几种分法吗?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这种充满童趣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听到问题后,他们迫不及待地拿起了手中的学具,开心地摆了起来。还不时地说着“我们摆好了”“我们还有一种摆法”“我们已经摆了好几种了”每个学生都在兴致高昂地摆着学具,这也就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在动手分的同时体验到平均分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也就是数学中的整除;另一种分后还有剩余,也就是出现了余数。通过这样的摆,学生对于“余数”的概念虽不能用语言很规范的表述,但是“余数”的意思肯定是理解了。这样的体验就挺有价值,挺有效。
二、激励评价,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使得每个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深度都有所不同,因而体验之后所得的结果也会有所区别。尽管有些可能会是些错误的结论,但是教师在面对时不能刻意地去回避它,也不能直接地否定学生的想法,更不能对学生热情的发言置之不理。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失去对数学的兴趣,从此不愿再发言。因此,教师在学生体验完后,要鼓励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体验感受,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不论对与错,首先要对他的敢于发言表示肯定,然后组织学生一起对他的结论或想法进行分析、探索。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加以适当的鼓励、表扬,比如:“你的想法真有创意”“你的发言给了我们大家很大的启发”“你的回答简洁清楚,同学们一听就明白”……要让学生感受到他的发言是有价值的,从而体会到只有进行了深刻地体验,才会有思考,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才会提出有意义的见解。产生了成功的喜悦感,就能促使学生对体验、对学习产生兴趣。
三、再次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我们提倡体验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但是事实告诉我们学生有时体验了却不能理解,还是靠着“死记硬背”或是“套用公式”来解决问题。比如,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中关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的知识,在分别教学时,教师肯定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公式的由来。学生通过这样的体验,再加上必要的讲解过程,对于单独的计算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或是三角形面积,学生还是能够运用公式进行清楚地计算。但是当混合在一起时,如计算一个多边形的面积,这个多边形中有多个基本图形,那么学生在计算三角形或者梯形的面积时,往往会遗忘“÷2”。仔细分析其中原因,我想还是学生对于公式的推导过程不够理解,单个计算时,只是凭着记忆力在套公式,而不是在运用知识,一旦混合起来也就糊涂了。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教学这三个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动手探究得出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我又安排了一个重复体验的环节,也就是在学生知道了公式后,再去动手操作一遍。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公式的推导,同时也给学生时间进行反思,反思第一次体验过程中的思维不足之处,填补理解上的漏洞。实践也证明,再次体验能促使学生体验过程更具有效性。
学生体验的过程不仅要求用脑去学习,更要求他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体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也只有在深刻的体验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知识的美,数学的美,学习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