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盒子:神话还是谜团?

2019-09-10

画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画刊慕尼黑盒子

过去的20年间,在商业和私人基金会等支持下,中国的当代艺术空间大行其道,这也意味着“白盒子”日渐多了起来。作为一种直觉化的反应,中国的艺术家、策展人对这样的展览空间提出了非常多的疑问,如同对某些社会意识形态的关注一样。同样,艺术家与学者对20世纪30年代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实践的共识性认知,以及对布莱恩·奥多尔蒂(Brian ODoherty)于1976年3月发表在《艺术论坛》(Artforum)上的《白立方之内:画廊空间的意识形态》(Inside the White Cube: The Ideology of the Gallery Space)已经进行了诸多讨论,实践与展望,但是关于白立方前身的来源发展变迁,似乎缺少更为详尽的资料与研究。

在和《画刊》孟尧主编讨论后,关于“白盒子”这个主题,我们想为学界陆续翻译一些德国学者的论文与访谈,其中包括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沃尔特·格拉斯坎普(Walter Grasskamp)教授、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夏洛特·克朗克(Charlotte Klonk)教授、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迈克·霍普(Meike Hopp)教授等。

沃尔特·格拉斯坎普教授的论文《白墙:论“白立方”的史前史》(The White Wall-On the Prehistory of the“White Cube”)发表于2003年,主要从18和19世纪的博物馆那里追溯了现代展览的观念根源,明确了其产生领域与美术馆变迁的细节类型学,通过对20世纪初期在德国的先锋展览实验及现当代艺术家作出的种种回应,尤其是关于政治意识形态对展览空间设计的影响的对比分析,似乎可以讓我们得出一个非常令人意外与惊讶的答案。

夏洛特·克朗克教授的访谈《回眸瞥观:逝去年代的博物馆创新设施和室内设计》(With A Look in the Rear View:Innovative Collection Facilities and Interior Design in the Past)发表于2011年,基于具体典型的历史事件与细节,从20世纪初期展览空间的建造特性、分隔布局,到20世纪30年代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个案分析,厘清了所谓的中性原则以及艺术作品对展览方式的影响与要求。她的结论甚至是:“白盒子就没有存在过。”

迈克·霍普教授的论文《艺术交易场:1900年前后慕尼黑艺术商业画廊的建筑任务及引起的反应》(Art Trade Palaces:Galleries of Art Dealers as Architectural Task and Their Reception in Munich around 1900)发表于2018年,该文以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德国慕尼黑商业艺术空间为例,通过对当时的建筑杂志与艺术评论等历史资源的梳理,重建了历史瞬间的丰富维度,集中展示了商业艺术空间的设计是如何影响到后来的博物馆设计的。

这些不同视角的论述与丰富的历史细节呈现,再次让我们回到问题本身:白盒子到底是一个神话,还是谜团?它是否存在过?非常感谢上述三位学者对其论述翻译发表的授权与支持,在这些见解独到的研究中,我们似乎隐约地看到了一个“非线性、非共时”的历史叙事与缝隙。今天与读者共享,敬请指正。(马文)

注:本期《画刊》特稿由马文(艺术家/建筑师/策展人)策划。因篇幅所限,特稿文章注释从略。

猜你喜欢

画刊慕尼黑盒子
有趣的盒子
小猕猴学习画刊
小猕猴学习画刊
绿色之城——慕尼黑
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简介
啤酒节畅饮
寻找神秘盒子
欢迎订阅2017年《中国画画刊》
狂欢吧!慕尼黑啤酒节
肉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