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不对题”的世界:黄小鹏访谈

2019-09-10孟尧(MengYao)黄小鹏(HuangXiaopeng)

画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字幕广州创作

孟尧(Meng Yao)黄小鹏(Huang Xiaopeng)

孟尧: 这期“《画刊》45周年封面计划”,你做了两个方案,专门剪了30分钟的《HIGHWAY168 》和6分钟的《占领这个世界》两部录像作品,最终确定以后者的视频截图翻转90度呈现在封面上。为什么选这个方式?

黄小鹏:最初的想法是把一个完整的视频截图铺满封面,以一种电影的连续性把录像中“误译”的歌词全部呈现出来,但是感觉形式上有些老套。接着想直接局部截屏,又发现和其他“封面计划”艺术家的方案过于接近,于是调整成把截屏翻转,制造一种突兀和错位的感觉。这种方式也更接近我长期以来的创作思路。

孟尧: 你在封面上制造的这帧错位,具备你影像作品的典型特质:居中显示的中英文字幕,低分辨率的图像,以及文不对题的翻译。这一帧紊乱、矛盾、碎片化的信息集群,是如何“编辑”与“生产”出来的?

黄小鹏:这帧内容出自前两年我为《K.O.H.D.3》拍摄的一段素材。当时我在广州的猎德村住了5年,我把这个政府树立起来的城中村样板新区看成是一个“驻地项目”。有天晚上,我坐在阳台上听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 Norman Cohen)的《来一曲华尔兹》(Take This Waltz),当我的眼睛无意中转到猎德大桥下面空地翩翩起舞的一队队中老年男女时,耳边的音乐和远处的图像突然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我立刻拿录像机一气呵成拍下来,从近景的舞伴慢慢摇向车水马龙的猎德大桥和远处灯光闪烁的广州塔。视频的字幕是我听着这首歌写下来的,通过对原文的不断摧毁和超越,故意制造一种文本的歧义。图像在字幕与声音产生的裂隙中撕裂,并迷失在无尽的意义传递之中,最终膨胀成一个整体的碎片。

孟尧: 以往你不都是选择用翻译软件来“创造”新的意义吗?

黄小鵬:是的,谷歌翻译确实是一种能够激发灵感的方式。随着语料库排列系统对文本的每一轮处理,语法的崩溃导致了原信息的分解,最终变异为原始文本的碎片。我喜欢用翻译软件来回折腾,看看文本在语境消失的情况下会有何“延异”(difference),直到发现某些出乎意料的词语组合。相对于“正确”的翻译,“误译”更能启发我的创作灵感。但这一次根据的是另一套逻辑,尝试一种不同的方式。我很熟悉莱昂纳德·科恩这首歌的英文歌词,但一如经常发生在我日常生活中的误听,像“Waltz”,很容易错听为“Words”或“World”,这种英文听力的缺陷正是可以“借题发挥”的地方。两年前我在深圳中心公园做的一件公共装置《XIANG GANG》,则用拼音“XIANG GANG”来代替殖民主义意味浓烈的英文“HONG KONG”。如果用软件翻译的话,文字的意义就会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了。

孟尧:《你是我的实现的梦》《共产党宣言》《连州特别项目》属于你最早讨论翻译与错位问题的一些作品,这些醒目的标语广告,在形式上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你的艺术观念。我觉得你也在这个阶段逐渐生成了自己的艺术“语法”,并影响到后续的装置和录像创作。你是否同意我的判断?你自己又怎么看你当初创作的这批作品?

黄小鹏:我回国后最初的这几个作品,是在新的语境下,从学院派的规范性语言走向更多地借用大众化媒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你是我的实现的梦》来自英文情歌《Only You》的金山快译,像“你是产品业的一种黑暗闪烁”(You Are A Kind Of Dark Flicker Of The Product Industry)源自“You Can Make The Darkness Bright”。这种语无伦次的句法,反而使原先平庸的歌词变成我们这个黑暗时代的荒谬诗歌,成为对逐渐走形的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嘲讽。而2006年通过谷歌在线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似乎印证了历史学家的说法——乌托邦不只是对未来的期望,也可以是对过去的虚构。

孟尧:你籍贯潮州,生于山西,在广州读大学,在英国读研究生和工作,之后又回到了广州教书,现在又往返生活于广州、柏林两地。这种不断切换语言和文化环境的生存状态,曾让你感到一种“无根性”,同时也是一种个人身份的复杂性,这种无根性和复杂性。除了解释了你对语言转译的偏好,还对你的创作产生哪些刺激?

黄小鹏:我一直对语言转译过程中产生的歧义感兴趣,因为它可以有无限的延伸,更符合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特性。30多年前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就被导师指责为“翻译体”,这可能跟我以译文为主的阅读习惯有关。我的日常生活也是在各种语言的转换之间挣扎,我的母语是潮州话,18岁来到广州上大学才开始学粤语和普通话,后来到了英国只能讲“Broken English”,现在又要开始学德语。我现在也很难把潮州话说得到位,已经掌握不了其中很微妙的东西了,因为语言也在不断进化。其实这种无根性的尴尬,也许不只是个人经验,或将是全球化语境下的普遍情况,就像使用多国语言的产品。

孟尧:2003年对你来说是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你从英国回到中国,定居广州。年底,你参加了陈侗在广州PARK19策划的“微波”展,创作了《从没碰到过像你这么多问题的人》,这是你回归艺术家身份后的第一件作品,能否介绍下当时参展与创作的情况?

黄小鹏:这是一个在烂尾楼做的现场作品。我的想法是做一些与该建筑相关的事情,而不是带来一件现成的作品。与策展人讨论过后,我决定使用其中一个正在施工的空间,让正在拌水泥地的工人立即停止工作并离开,用一块玻璃墙封闭现场并加上了(作为作品题目的)一排很情绪化的文字,与凝固的现场形成一种张力,迫使观众像在商场玻璃窗前一样停下来,观察里面的情况。

孟尧:你第一件录像作品又是什么时候做的?

黄小鹏:我做录像是2004年才开始的,当时刚回到广美,住在专家公寓的一个小房间,也没有工作室。有一天在电脑上看我之前在英国拍的孩子在家中花园里打跆拳道的录像,我想,为什么不剪辑一下做成作品?这个工作不需要工作室。这是我在学生帮助下做的第一部录像作品,利用后期剪辑-慢镜头,而作品音效是对好莱坞大片和港台功夫片的模仿。这是我最早探索通过图像和声音的关系来重构一种现实的可能性。

孟尧:不管做装置还是录像,你都强调自己的创作沿袭的是杜尚的“现成品”概念,创作素材多来自“剩余物”和“边角料”。你也曾说“观念必须显示在日常细节”。能否结合具体的创作,谈谈你的现成品逻辑?

黄小鹏:装置方面我主要感兴趣于对标准化现成品的去功能化尝试,像2012年在广美美术馆做的《总是以塑料的热情吸吮了无限》,把“肮脏”的厕所泵转化为灿烂的花朵。至于录像作品,则主要是对日常生活中的“边角料”和“剩余物”——广告、新闻、日常对话、盗版电影电视和下载的网络视频垃圾残片等素材,与自己拍下的日常生活片段交叉剪辑、转码和拼贴,让这些来源错综复杂的图像、译文(字幕)和声音之间相互重新定义,不断积淀、延伸,产生出令人不安的、相对于原意的溢出或欠缺的冲突,彻底打乱我们的认知系统,质疑我们当代日常经验的“正确性”。

孟尧:我们之前曾聊到过你在英国求学的生活,你说那段学习经历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两点:一个是做艺术的态度,另一个是对语言训练重要性的认识。我想这两个影响在你的录像创作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特别是已经完成的《K.O.H.D》系列的两部长片。

黄小鹏:除了这两点,还有一个对我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一种是问题意识,一种是理解世界的哲学途径。在《K.O.H.D》中,“错位”和“裂缝”,对我来说是最有意思的两个内在结构,这使我用一种跑题、胡思乱想的重复剪辑方式,或者如你所说的“情感化”的剪辑方式。我一直试图在理性的严格限制和瘋狂的随机选择之间取得平衡,以达到对结构和概念的逾越。也许里面蕴藏着太多需要注释的晦涩,太小众,譬如不熟悉西方歌剧,就很难理解重译的歌词和图像的错位关系。有意思的是,这两部隔开两年剪辑出来的作品作为双频展出时,效果比单独展出更佳,此起彼落的声音和字幕形成了一曲喧嚣杂乱的交响乐章,更符合“远东”和“远西”这两个充满地缘政治冲突的概念。

孟尧:这两部长片,音乐上都很有特色,你是先确定了音乐,再选择图像素材的吗?

黄小鹏:可以说是同步的。我常常在编辑图像的时候听音乐,喜欢它们与不同画面碰撞出来的怪异火花。记得我刚回广州时被朋友和学生拉去唱卡拉OK,让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唱“红歌”时出现沙滩女郎的那种荒谬感。当时还看了很多用软件翻译的盗版碟,着迷于文不对题的字幕与画面“错位”所产生的张力。这些都启发了我在2006年开始做以流行歌曲为主题的卡拉OK系列。后来在《K.O.H.D.1》中采用的中英文流行曲和《K.O.H.D.2》中由中国美声歌唱家演唱的西方古典歌剧,当然有一个概念性的选择,有关对彼岸的浪漫想象的爱恨交加分裂症。

孟尧:目前你正在做《K.O.H.D.》系列的第3部,和前两部相比,会有哪些变化?

黄小鹏:很多人都问我“K.O.H.D.”是什么意思,其实它出自鲍勃·迪伦的一首歌《敲叩天堂之门》(Knockin On Heavens Door)的缩写,我喜欢它听起来像天外来客UFO的密码。如果说第一、第二部分别是以音乐的基调为切入有关东西方的梦幻之旅,以《天堂租客》(Tenant in Paradise)为副标题的第三部则是一个和未来大同世界的寓言。这是在猎德村驻地和香港浸会大学驻校项目的基础上,将广州和香港置于同一情景中来呈现现在-过去-未来之间关系的一种尝试,在结构上会比上两部更严谨。我把它设定为以上升的电梯楼层数字为主线,呈现不断回闪的乌托邦噩梦。去年从香港回来之后搭了一个基本框架,但至今还没有剪完。

孟尧:这次封面计划合作之后,也请给《画刊》杂志提些建议吧。

黄小鹏:《画刊》杂志的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大学期间对我们影响很大的《江苏画刊》,希望再接再厉,提出一些与主流意识不同的问题让大家继续思考和讨论。

猜你喜欢

字幕广州创作
Word和Excel联手字幕添加更高效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一墙之隔》创作谈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创作随笔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