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老的哲学

2019-09-10西门杏庵

南腔北调 2019年11期
关键词:柯达

西门杏庵

网上有句话说得相当好,我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

有人问诗人威廉·斯塔福斯,“您是什么时候决定做诗人的?” 斯塔福斯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的。“人人生来都是诗人,”他说,“我只不过是把大家都开始做的事情一直做下去而已。真正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别人没有继续做下去?”

——题记

1.愛情:一半是迷恋,一半是欣赏。

大约因为有点青春已逝的小伤感,所以在思考“变老的哲学”时,时不时地陪孩子看一些青春甜宠剧,看看男女主角“抱抱亲亲举高高”,外加各种花式“高甜撒糖”,只谈恋爱不闹心多好啊。人生太多悲苦,需要看点甜宠剧来治愈。比如,《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我只喜欢你》《夜空中最闪亮的星》《双世宠妃》《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等等,这些甜宠剧下饭又助眠。

因为不了解所以喜欢,因了解了所以不喜欢。

打架、酗酒、意外怀孕等所谓“疼痛青春”的强情节冲突,逐渐被校园里的小情小爱所替代,《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忽而今夏》《独家记忆》以及正在播出的《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走的都是小清新路线。早在几年前,出版业就发生了变化,在出版业浸淫多年的路金波谙熟市场运作之道:“现代生活节奏下普通读者很难有整块的阅读时间,除了在交通工具和封闭空间内,适合阅读的书应该在10万字以内,在一次飞机航行或一次高铁的途中就可以读完。”

把眼泪留给最疼你的人,把微笑留给伤你最深的人。最好的东西,往往是意料之外,偶然得来的。

曾经就是曾经,再回忆也是曾经。人在做,天在看。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有些事情,总是要尝到教训才清醒;有些伤痛明明可以避免,却一次次飞蛾扑火。

在“不相信爱情”的娱乐化时代,总得信点什么,比如爱情。无论是大明星和小助理在追寻音乐梦想,亦或是物理天才与元气少女在合租后的恋爱,又或者是平凡女孩与学霸同桌从初恋到结婚的爱情历程,能戳中观众的“爽点”就好。电视剧嘛,就是图个乐,管它“蜜糖”还是“鸦片”,别太当真就好。大家看过之后,该干嘛干嘛,沉迷的和当真的观众,毕竟是极少数。将爱情故事童话化,也没什么不好,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白日梦”,每天做点“白日梦”,对于自身情绪状态是有好处的。你看《诗经·周南·关雎》中讲的是一个有教养的男人在那里做梦娶媳妇,把梦做得神魂颠倒,真是服了这位2500年前的君子——暗恋者的教父。男人就见了人家(她)一面,被一对恩爱的“关雎”给刺激了,她成了这个男人的梦中情人了,男人就跟患了精神病似的,整天在那儿想她,思念她,辗转反侧,哎呀,我什么时候能够热热闹闹地娶她回家。

这男人很自恋,把自己说成是“君子”。“君子”和“淑女”原本就该是一对。

有的人一生奔波奋斗,不是为了自己过得好,而是为了比别人过得好。记得有一本书叫《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书中的安东尼说:城市里的人都在找东西,找工作,找住处,找恋人,找一段回忆,找一个梦。有一些人在找另外一个人,有一些人在找自己,还有一些人在找东西,但是他们也说不清自己在找什么……

现代人荷尔蒙多。

住在浮华喧闹的都市,常有一种梦里不知身是客的幻觉,非常想离开都市回归谧静的乡村,哪怕呆上一个月。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如何才能睡个安稳觉》(作者 王碧君)[1],文中说:如今失眠的人越来越多,身边就有很多。比如朋友L,老公上班,业余开了饭店,全交给别人不放心,她帮忙照看着。而她自己爱画画,约稿不断,画吧,没时间;不画吧,怕一放手,再难提起笔。她整天在生意与爱好的两难间患得患失,夜夜噩梦缠身,不是会计卷款走人,就是下笔不成画。

比如朋友Y,女儿的吃穿用度全是名牌。给了女儿最好的,她又担忧,在她百年之后,女儿消费水平会不会随之降低,若女儿没有能力满足自己,就会痛苦,就算嫁个有钱人都不行,婚姻也不是金饭碗。因此,必须从现在起培养女儿的综合能力。于是,给女儿报了钢琴班、英语班、舞蹈班、作文班……女儿的各项成绩稍有回落,她便吃不下、睡不着。

再比如我自己,最近突然发现老了很多,拼命地用穿衣打扮来拽住青春的尾巴,在买了一件心仪的大衣后,晚上躺在床上就开始琢磨配条什么裤子好看,在找到符合的裤子后,又想着,脚上的鞋是否不搭?要不要再买个新包包、换个新发型……如此循环下去,很久没睡过一个好觉。

那天,刚下班,我又照例冲出单位上街买衣服,当时正值下班高峰,又是出租车白夜班交接车的时候,车非常难打,20分钟后,才等到一辆空车。因为堵车,路上就跟司机拉着家常。他说自己正要回家,因为是顺路,所以捎上我。我问他,这时候生意这么好,就收工了,为啥不请个司机开夜班?他笑了,钱是永远挣不完的,以前请过,但车在外面跑,总睡不安稳,现在好了,少挣点,可以睡个安稳觉。我忽然找到了我们失眠的原因。

良辰美景奈何天。现在年轻人的困扰,主要来自生活压力比较大,在“丧文化”中浸淫,容易焦虑。既然焦虑在我们这个时代构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与之抗争。面对焦虑,除了直面的勇气,也可以尝试看甜宠剧。追看不用动脑子的甜宠剧,不用思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沉重,也是一种挺好的解压方式。如今,微博上流行的是“宅系生活”“低欲望”“个人边界”,稍微谈点深一点的话题,就被嘲讽成“好为人师”,甚至爱管闲事。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没有粉丝,那是不可想象的失败。在他们看来,所谓成功,某种程度上就是能上热搜。

在最简单的世界里,还是谈最纯粹的恋爱,让人感受岁月静好。你看青春爱情剧《我只喜欢你》,简单、干净、积极、阳光,剧中的男女主角赵乔一和言默从高中到大学、从校园到职场、从校服到婚纱,蹉跎9年终于把校服换成了婚纱,原来对方爱的并不比你少,是他们对爱情最美好的诠释。有的女性观众在公交地铁或深夜的床头,边看边露出一脸“姨母笑”。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妻。夫行逾十载,贱妾常独栖。念君过于渴,思君剧于饥。君作高山柏,妾为浊水泥。北风行萧萧,烈烈入吾耳。心中念故人,泪堕不能止。浮沈各异路,会合当何谐。愿作东北风,吹我入君怀。每个女人都喜欢被呵护被牵挂,被人惦记的感觉。哪怕是她并不一定喜欢或中意的异性,所以说女人怕缠,习惯了某人每天嘘寒问暖,习惯了某人电话短信不断,习惯了某人每天围着你转……突然有一天,这一切没了,女人就会想念,想念某人的种种好与可爱,这就是傻傻的女人,也是最容易被伤害的女人。有人总结了8则爱情公式:①气你+逗你=喜欢你;②学你+跟你=暗恋你;③疼你+顺你=想追你;④想你+念你=爱上你;⑤追你+顺你=想娶你;⑥疼你+骂你=在乎你;⑦烦你+不理你=想甩你;⑧尊重你+关心你=已分手。

很喜欢一句英文:“If you love something, set it free, if it comes back to you, it is yours, if it doesnt it never was.”这句英文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爱一样东西,应该放手予之自由。如果它回到你身边,它就是你的;如果没有回来,则永远不属于你。

两千年前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论辩双方都陷入逻辑怪圈。

康德有句名言:“永不拿别的个人当手段。”人是目的,永远不要把人当成手段。有些人最喜欢找借口,并且没有任何创新。骗老婆,一般都是“在开会呢”;小学生迟到,一般都是“闹钟坏了”;上班族迟到,大抵是因为“堵车”。

睿智的人,看得透,故不争;豁达的人,想得开,故不斗;得道的人,晓天意,故不急;厚德的人,重谦和,故不噪;明理的人,放得下,故不痴;自信的人,肯努力,故不误;重义的人,交天下,故不孤;浓情的人,淡名利,故不独;宁静的人,行深远,故不折;知足的人,常快乐,故不老。明白这些,也是悟道。

一个人有生就有死,但只要你活着,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下去。人生试题一共有四道题目:学业、事业、婚姻、家庭。平均分高才能及格,切莫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任一题目上。

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一切爱情中梦想与现实的错位,终将在长大之后变得云淡风轻。爱情是死不了人的,曾经再怎么焚心蚀骨的感情,也会在岁月的磨砺下被打磨得光滑。

印度经典电影《三个白痴》里有句台词:“在(印度)这个国家,披萨可以在15分钟内送到,可救护车恐怕就得几小时。”《圣经》里说,90%的人都是羊群,羊群需要领头羊。

对爱你的女人,你可以让她哭,让她受委屈,但不要讓她沉默,因为无言是一种最深的伤痛,是一个女人最悲的哭声。你要知道,女人最爱倾诉,不管生活有多苦多难,无论她有没有心事,她都想和你讲述关于她的一切,这是她爱你的最好方式。如果有一天,她突然安静了,你也走到了后悔边缘。

学习的最高境界——悟;做人的最高境界——舍;生活的最高境界——乐;修炼的最高境界——空;交友的最高境界——诚;人生的最高境界——静;爱情的最高境界——容。

人生在世,应该这样,在芬芳别人的同时美丽自己。很多人喜欢名牌,什么是名牌?气质就是最好的名牌。一个人若脸上有气质,远比穿上一身名牌更美,更帅,更受人肯定。想拥有它你甚至不必花一毛钱,只需注意自己的脾气、端正自己的品格、净化自己的思想、充实自己的内在;无形之中,你的谈吐、态度、举止都会烙印上一股清新而脱俗的标签;花些精力去修身养心吧。

多读点书,你也可以拥有那种来自咱们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自信与气质。我们知道,“亚圣”孟子比孔子晚一百多年,他生活的时代已经是战国中期了,这比孔子的时代更为糟糕。孟子了解孔子的思想。他看到社会的乱象后,也效仿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推行仁政。

那个时候说“仁者无敌”,没有国王接受,因为仁成了软弱的代名词。但孟子的运气比孔子好一点,齐宣王给了他前所未有的礼遇,决定向孟子学仁政。齐宣王授与孟子客卿的高位,事事请教。这是孟子的智慧之一。

孟子的另一个智慧是他的不抱怨,非常自信。孟子怀着使命感,呼吁推行仁政,却没人听;一生混官场,总没有得到重用;一生主张人心向善,但人心却越来越恶;一生弘扬孔子的道,却没有一个得意的学生来传承他的思想;一生想服务社会,却一直没有机会;游说诸侯,推销自己的学说,却总不受天子喜欢——因为他说了“君为轻”之类的得罪人的话;一生坦荡,却总遭人误解,这样的人,简直倒霉透了,但他却从不抱怨,身体好、心态好,活了84岁,从未患上抑郁症。本该最委屈的人,却活得最男人、最有气节、最乐观,为什么呢?

仁政,劝君王少杀人、不要杀人,孟子的设想很不错,但是,在那样的一个乱世,谁听他的?没人听。没有一个诸侯国君愿意采纳他的德政思想,仕途上不得志。孟子空有“兼善天下”的才华和热血,根本无法施展,结果呢?“长干未展”“赍志以殁”,这就是我们“亚圣”孟子的人生结局,是不是太“悲剧”了?

但孟子有抱怨吗?没有。相反,他主张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反求诸己”),不要抱怨环境。难能可贵的是,孟子仍然自信而达观,不怨天尤人,依然大丈夫气概,坚信“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孟子·公孙丑下》),还教我们“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养“气”干什么呢?是为了自信,为了不生气。

我们看《论语》,孔子还时不时地有点小抱怨、小牢骚,比如“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孟子有么?没有。孟子虽然有时候看上去很替那个时代着急,有点紧张,有点忧患,但他很清醒,很自信,很快乐,听听他多想得开,“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得意也高兴,不得意也高兴,如此想得开,怎么能得抑郁症呢?不可能得嘛。看得开,不等于看破红尘,不等于无所作为,不等于没有底线,自己不被重用,多次碰壁,他仍然这么安慰自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官就为天下百姓做事,不当官也坚信道义,矢志不渝。

你看我们周围,一些谈吐文雅的人,一旦被惹急,也会口不择言,骂出最难听的话来。孔子的《论语》中有件孔子与孺悲的故事,“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之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孔子的目的是避免不愉快,孺悲不是孔子想見的那种人。

联络感情,还得靠“吃”。饕餮一顿,感情就没得说。“吃”文化源远流长,孔子曰:食、色,性也。孟子说得更直接,民以食为天。见面的问候语仍然是“吃了没有”。感情是吃出来的。谈生意要在酒桌上;工作是“饭碗”;写作叫字里“刨食”;发工资是“出粮”;不幸惹上麻烦事,那叫“吃官司”……台湾电视剧《思念的味道》,女主角叫青柚。她叔叔家开着一家餐厅,墙壁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好事一点就GOOD。不贪心,好事不要太多,一点点就好。

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一个女人判断一个男人是否可以托付终身,不要看那些平日里温柔体贴的“小好”,而要看涉及你切身利益时他的那些抉择,才是经得起考验的“大好”。甜宠剧,虽然人设、故事各有不同,但这些青春甜宠剧有个共同点,就是单纯美好的爱情以及快要“溢出屏幕”的“高甜”。有网友评价,甜宠剧是最好的下饭剧和睡前剧,没有车祸、癌症、离奇身世的俗套戏码,也没有强势家长、腹黑情敌以及永远解释不清的误会,一口气看下来轻松欢快无泪点,特别帮助消化,或者伴着好心情入睡。

男人等不了,却时常说“等你一辈子”;女人等不起,却等了一辈子。爱情嘛,一半是迷恋,一半是欣赏;家庭,一半是牵挂,一半是责任;工作,一半是马屁,一半是能力;人生,一半是理想,一半是现实;幸福,一半是金钱,一半是满足。

你再看《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帅哥云集。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男女主角的同居生活而展开。“二十四孝男友”人设却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一不小心,就被男女主角圈粉了。

我有时想,一个人路走得太顺了,也不是好事。惹得人嫉妒,好事全让自己占了,其他人能平衡吗?有时候,平淡、平凡、普通,甚至苦难、挫折所有这些,都未必是坏事。

悲观情绪固然值得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化解,但是,这种情绪并不是毫无建设性的牢骚,它折射出一种试图寻求更大突破的积极态度,我们可将此种悲观情绪称作积极的悲观。

做人一定要经得起谎言,受得起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诺言,放得下一切。窦文涛在某期《圆桌派》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某“渣”男,为了一个女老板的钱,就用甜言蜜语哄她开心,披着爱情的外衣,给她买花,陪她看电影。就在她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时候,那男人带她周游世界,当然花的都是女人的钱。几年后,女老板的企业垮了,她也不是什么有钱人了。那个“渣”男也彻底消失了。几年之后,女老板东山再起,回忆起这段所谓的爱情,她说,她很感谢那个男人——虽然他是个感情骗子,最起码没有恨。原因是,那个男人哄她、给她最殷勤的服务,给她送花,还带着她到世界各地去游山玩水,把她当宝贝一样地宠爱,让她的赚钱人生当中多了一些这样的经历和回忆。如果不是他,女老板一辈子都在忙赚钱,根本没有时间去看世界,那她的人生就没有这些游玩的记忆了。再说了,即使企业不被他骗,也可以遭遇合同之类的欺骗,做到现在,即使很努力也可能垮掉呀。

《嫁给纳兰容若的女子》里说一个喜欢纳兰的女生,是骨灰级“粉丝”,还是个老师,爱他爱到痴迷。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起纳兰,也不过寥寥数语 :“‘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之词,清丽近后主。词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也,李煜之词至后期,真谓为血书者。而较之纳兰之词,后者更清。不说那句被后人用滥了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便于深秋萧索时读“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只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便不禁掩卷,虽是字字似不加雕琢,却倍觉清寒,萧索之感扑面而来。不免觉得连纳兰容若其名也如一曲琴,一阕歌。失却弦音的琴,遗落曲调的歌。然后恍然大悟地在心里惊了一惊。惊了才,绝了艳。

有人说,没有金钱的诱惑和肉体的欲望,爱情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有人说,越是看起来干净的女人,越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欲望。无论社会怎么变迁,爱情始终都是奢侈品,不会轻易贬值,更不会被轻易抛弃。唯其如此,才有那么多人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花间集》有句诗:拼却一生休,尽君今日欢。说的就是这种追求爱情的大无畏精神吧。

今人如此,古人也如此。

我们看《诗经》展现的场景,那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年代,那是一个刀耕火种、男耕女织的年代,那是一简单与单纯的年代,那是我们祖先的童年时代。时间跨越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2500年前的月亮已经不同于今天的月亮,2500年的爱情却和今天的爱情没什么两样。都是饮食男女,古人的那点事儿和今人的那点事能有多大不同?都是食色性也嘛。《诗经》中的几乎每一首诗都是性情的表达。每人爱过的人都是性情中人。不乏真诚,心性流露,随心所欲。

需求分两种:一种是原始化需求,比如渴了就喝水,很原始、很本能的需求,不用教,天生就有的需求。另一种是后天造出来的需求。工业化的需求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需求,比如健身、减肥等等。男女关系就是一种最原始的需求。

按照钱穆先生的说法,中国的国民性,大体属于向后型,中国文化是一种向后型的文化,“很少向未来的热恋,却多对过去之深情”。对古文化的深情,对古人的推崇,往坏了说,是泥古不化;往好了说,这种复古主义倾向是对天人合一的向往,对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然看天吃饭的生活方式的怀念。说得再直白一点,我们就喜欢追死人。

很喜欢这样的诗:“你知不知道思念的滋味/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再用很長很长的时间/一颗一颗化成热泪”。音乐人张广天发表在《天涯》上的一篇文章《行走与歌唱》中说到这么一件事:在1993年的北京,我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出自贫困和灾难的深渊,却不愿与苦难血脉相联。他们热衷于攀龙附凤,热衷于拜倒在出卖灵魂的悬赏之下。一开始,他们的诗歌还带着些泥土的气息、生活的气息,而一旦极为廉价的利诱出现,他们便轻易地被收买,心甘情愿地做走狗。这些人自私自利,一心只梦想自己飞黄腾达,不顾廉耻、不顾血亲至爱、不顾他人死活。

有一个流浪诗人游居到某校园,校园的一位天真女生向他表露了真心。可是,就在他们厮守相亲的热恋阶段,诗人为了自己得以混入京城诗歌圈,却完全把这位女生的爱情给“出卖”了,辜负了女生对他的信任。

“倾颓的小门,古老的宅子,翠竹把阳光剪碎,又停滞了光阴。然后花香袭人,浣女回归,几声轻吟划破小村的静谧。喧闹与静谧间,只有慵懒天荒地老地流淌。”这样的诗词和书画,喜欢的人,有其理由;不喜欢的人,也有其道理。

爱因斯坦说,在找到参照物之前,你无法说自己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有三样东西不该挥霍:身体、金钱和爱,你越挥霍,却越得不偿失 ;有三样东西没法挽留:生命、时间和爱,你越挽留,却越渐行渐远 ;有三样东西不必回忆 :灾难、死亡和爱,你越回忆,却越不堪回首。有这样一个故事 :和尚跟屠夫是好友。和尚早上要起来念经,而屠夫要起来杀猪。为了不耽误各自工作,便约定早上互相叫对方起床。多年后和尚与屠夫去世了。屠夫去了天堂,和尚却下了地狱。屠夫天天做善事,叫和尚起来念经;相反,和尚天天叫屠夫起来杀生。你做的事往往都是你认为对的,却不一定是对的。

话不投机半句多,什么也不为,只为不是一路人。诗人里尔克说“坚持意味着一切”。成功来自于性格还是来自于人格?历史学家范文澜说:“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守愚容易,守贫难。有时候,明明很累了,还要习惯性地假装坚强,习惯性地一个人面对所有,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怎么样。

有时候你可以很开心地和每个人说话,可以很放肆,可是却没有人知道,那不过是伪装,很刻意地伪装;我可以让自己很快乐,可是却找不到快乐的源头,只是傻笑。要替别人着想,但为自己而活。

2.“柯达”的衰败,讲的其实是变老的哲学。

前几年,曾经看过一部电影《桃姐》,叶德娴、刘德华、王馥荔主演,许鞍华导演。刘德华说:这是他10多年来第一次主动求导演要求演的电影。

电影把我看哭了。很不错的电影。

影片中的叶春桃,从13岁开始在一个大户人家当佣人,服侍了这家5代人,一直到这家人全部移民美国,她还在服侍小少爷罗杰(刘德华饰)。最后她年纪大了,第二次中风住院抢救。然后,接下来,就是罗杰把她当成自己的干妈,罗杰的妈妈、姐姐等家人专程从美国赶来,照顾她,服侍她,为她治病、做饭、洗衣、泡茶。罗杰的妈妈还专门让儿子把另外一套在香港的房子收回来(赶走租房客),说是要把这套房子送给桃姐,让她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住,全家人为她养老送终。

该片的镜头运用非常令人震撼,影片一开头,就是桃姐在服侍小少爷罗杰吃饭,高清晰的特写镜头,桃姐去菜市场买菜、讨价还价、精挑细选,回家给少爷罗杰做饭。罗杰吃饭的镜头用的是特写:很款、很派的少爷,吃菜,吃米饭,喝汤。桃姐则站在厨房里吃饭,不敢上桌吃的。少爷罗杰吃得津津有味。然后,是桃姐为少爷罗杰切了一盘水果,再泡上一杯不热不冷的茶,最后一道程序是递给少爷毛巾,少爷头也不抬,可见平常一直是被服侍习惯了。一切都不用他动手。少爷罗杰说,好久没吃牛舌了。桃姐说:还想做搭桥手术啊?不吃不吃了,那东西不能多吃。对身体不好。

另一个特写的镜头是:桃姐服侍完少爷之后,服侍那只可怜的小猫——卡卡。从人到家里的动物,桃姐都服侍得无微不至。

还有一个特写镜头是:桃姐忙完所有家务后,忽然觉得右边的眼睛不舒服,用力揉几下……

少爷罗杰的工作是影视公司的监制,出差北京几天,回来后,没带钥匙,用力敲门,无人答应,小猫自己会开门了,这才发现桃姐中风昏倒了。

送医院急救。醒过来之后,桃姐主动要求住老人院。罗杰为桃姐联系老人院、交费,然后经常过来看她,每次都带她到外面小饭馆吃饭。罗杰是衣来顺手、饭来张口的大少爷,桃姐病倒后,她才发现自己连洗衣机都不会开,但是,他却在以后的日子,完全担负起了照顾桃姐的任务……很像一对母子。桃姐死前说:人的命,天注定。

罗杰叫来牧师,为桃姐祈祷。桃姐安详、无痛苦地离开尘世。

《桃姐》表面上写的是少爷一家对仆人的照顾和照管,但实际上讲的是老龄化社会的问题。大量的镜头都是在老人院拍的,我们老了之后该怎么办?如何面对老人化的社会?

还有,如何面对变老的哲学?数年前,由两位农民工组成的“旭日阳刚”组合因翻唱汪峰的《春天里》而一举成名,其中一句:“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委婉表达养老及变老之忧,引起社会广泛共鸣。

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翻出过去用柯达胶卷拍摄的那些照片,同时也想起那个辉煌的“柯达”时代。

用过傻瓜相机的人,估计都跨越了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的历程。

刚看了一部老电影《柯达克罗姆胶卷》(《Kodachrome》),一部关于胶卷神话——柯达克罗姆胶卷的电影,那感觉如同打开自家的老相册,那不仅仅是一种回忆,更是一种回味。

深陷电子尘埃中的我们,真该看看那个雕刻时光时代的光和影。想起远去的胶片,远去的柯达,那里面藏着只属于那个时代的乐趣。“柯达”,它一度是“摄影”代名词,它曾耀眼得像今天的“苹果”。与其说克罗姆是一种胶片,倒不如说是一个文化符号,它凝结着一代人的记忆。摇滚歌手保罗·西蒙在歌声中这样赞美这一伟大的胶卷:“Kodachrome,它带来如此鲜亮的色彩/他给夏天抹上绿色/哦,那感觉,让你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晴天/我拿到了一架尼康,我爱死了拍照片/所以,妈妈,别拿走我的Kodachrome。”

然而,万物有时,这是自然规律。

一个时代翻篇了,挥之不去的是胶片留在心里的味道。

美国知名演员艾德·哈利斯在影片中饰演一位愤愤不平的垂死老人,他不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摄影师,也是柯达的忠实爱好者。他和剧中的儿子(杰森苏·戴奇斯饰)要在最后几天赶到最后一个可以冲洗柯达克罗姆胶片的冲洗店,如果到那个时间节点还赶不到的话,手中保留的底片就无法冲洗。

底片冲洗出来,就是照片。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说:“照片既是虚拟的现实,也是一份缺失的表征。亲人逝去的焦虑和悔恨,而有他们的照片保存下来则会排遣一些这种感情……这些照片使我们深藏一份与过去的联系。”

美国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使用柯达克罗姆胶片拍摄的阿富汗姑娘,那张著名的照片,曾经登上了1985年6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姑娘来自巴基斯坦白沙瓦难民营,克罗姆将她双眼的绿色还原得惟妙惟肖。至今,此封面都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认知度最高的封面。

二战凯旋的战士在时代广场上留下的“胜利之吻”,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第一个脚印,都是柯达留给人们的珍贵回忆。

《柯达克罗姆胶卷》是一部“公路片”,表面上看,导演讲述的是一个胶片末时代背景下的父子和解之旅,是关于父子之间和解与原谅的故事,实际上,是通过尘封已久胶卷的冲洗过程,表现的还是公路旅行、摄影、摇滚乐文艺气质。导演讲这个父子和解故事,是为了怀念逝去的时光。

穿越大半个国家,去冲洗胶卷。让那个愤愤不平的垂死老人找到了所爱的人,更重要的是修复了长久隔阂的父子关系,让父亲无憾离世。

谁都不要自以为是。很多时候,父亲的内心世界是缄默的,你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曾经觉得无比混蛋的父亲,内心深处始终在爱着自己的孩子,只是没有正确地表达。父亲离开的时候,也正是最后一间柯达实验室关闭的时间,以至于影片最后男主角观看幻灯片的时候,才最终达成和父亲的和解,才发觉未曾珍惜的都弥足珍贵。

杨绛说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静中一个争,稳中一个急;固守本心,不争一时之利,不急一时之事,沉着冷静,保持理性;心存阳光,必有诗和远方。

“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我们做”(You press the button We do the rest),这是“柯达”的广告词,1995年,我刚移居海南时,就在海口賓馆的墙壁上看到这则醒目广告。感觉真好。当然,柯达还有另一个广告语——“每一刻别悄悄溜走,是柯达留在我身边 ;这一刻别悄悄溜走,好好珍惜,分享此刻,分享生活”,同样深入人心。

除了“柯达”的广告,就是当时很流行的“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这,都是我特别欣赏的广告词。

20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当时胶卷主要有五个牌子:除了龙头老大“柯达”以外,还有富士、柯尼卡、爱克发和乐凯等等。但由于“柯达”的广告词,我对“柯达”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柯达公司创始人,就是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和托马斯·爱迪生。

这么说吧,如果说,现在的传播市场是由“抖音”独占鳌头的话,那么,在数码摄影占据垄断性市场之前的胶片时代,柯达克罗姆胶卷则横扫全球市场几十年。

柯达克罗姆胶卷冲洗流程相当复杂:不同成分的化学药剂构成的显影液,工作人员在冲洗室需要佩戴红外护目镜,显影完成后胶片要在光下进行冲洗,胶片还需要通过干燥器的“干燥”,还需要专门的柯达克罗姆胶卷的纸板,直到柯达克罗姆的成片完成,这样的流程在今天数码时代的人们看了,简直崩溃。

变老的路上,要顺其自然,也只能顺其自然。作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专用胶片,柯达彩色胶卷曾引领时代潮流。在横扫全球市场几十年之后,柯达克罗姆胶卷,终于黯然挥别了历史舞台。花无百日红,这世上哪里有真正的永恒?“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进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成为摄影师。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

胶片注定会被数码拍摄所替代,这是自然规律,是不能违背的。但是总要在心里给它留一个位置,就像初恋一样,那些带给你快乐的美好时光就像胶片一样,一张张定格在你的脑海里。

由于市场日渐下滑和极其复杂的冲洗流程,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宣布将于2009年停止生产其公司旗舰产品——柯达克罗姆胶卷。柯达克罗姆胶卷的辉煌时代结束。

《文史参考》曾经详细记载了百年柯达的兴衰,所谓成也胶卷,败也胶卷[2]。2012年1月,柯达市值降至21亿美元。这样的衰退脚步,即使上帝出现,恐怕也难以阻止。如今,柯达将出售1100项专利,1.9万人面临失业。在这样一个全民数码的时代,“黄色巨人”昔日的荣光几乎无法再现。

1912年3月,英国探险家罗伯特·斯考特和他的队友在南极不幸遇难,和他们一起埋在冰雪里长达8个月的还有几卷胶片。令人称奇的是,这些胶卷洗印出的照片依然清晰。胶卷的名字就是柯达。

然而,柯达承受住了南极严寒的冰雪,却被时代的洪流冲跨。北京时间2012年1月19日周四午间,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宣布,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正式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当日22点39分,柯达在纽交所的交易中止。

柯达公司是个百年老店,员工最多时有14.5万名。柯达曾经是一个令美国人感到亲切和骄傲的名字。柯达公司总部位于美国东北部的罗彻斯特市,它是罗彻斯特市最大的雇佣商,提供了整个城市20%甚至1/3的工作岗位。人们把人生中三四十年的时光奉献给柯达,许多家庭两三代人都在柯达工作。曾经一度盛行一种思想:如果你没有在柯达工作,那你就没有工作。盛极时,每天生产的胶卷长度可以从地球到月球打个来回,胶卷销售量占美国市场的80%,全球市场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地的70%。柯达相机的销售量也远在其他品牌之上。这个有131年历史的公司创造过无数个第一:第一个发明胶卷,第一个研制出小型相机,第一个将相机送入太空,第一个研制出数码相机等等。由于对电影事业的卓越贡献,柯达公司赢得9个奥斯卡小金人。

乔治·伊士曼24岁有一年想去加勒比海旅行,他花了94.36美元从当地一个叫门罗的摄影师手中买了一套摄影器材,器材之多加起来足够装满一辆马车。在拍照之前他还必须把握好时机在玻璃底版上涂抹柯罗丁和硝酸银,使底版具有感光性。爱好钻研的伊士曼希望改变这种复杂的摄影方式。于是,他白天在银行工作,晚饭后开始在母亲的厨房里进行实验。

经过差不多3年的实验,1880年,伊士曼终于研制出一种全新的干版配方和可以大量生产干版的机器,并申请了专利。他的发明使摄影过程变得相对简单,摄影师不再为何时涂抹感光乳剂而发愁。

伊士曼有一个梦想:使摄影变成平常事物,让相机变得和铅笔一样方便。1880年4月,伊士曼租下了罗彻斯特市中心一家工厂的三楼,他得到的第一笔投资1000美元。1881年,“伊士曼干版公司”正式成立,8个月后,伊士曼正式辞去银行的工作。这年年底,公司收入14000美元,27岁的伊士曼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892年5月23日,乔治·伊士曼的公司更名为伊士曼·柯达公司,从此“柯达”一词深入人心,甚至成为摄影的代名词。

柯达员工说:“哪怕给柯达擦地板,我也觉得骄傲。”

“柯达”这个名字,来源于一款相机。伊士曼给它起名Kodak,这是一个英语字典里没有的新名词,是伊士曼本人的创造,他认为这个词特别符合商标的要求,极富活力与个性。伊士曼还亲自参与广告攻势,创造了一句后世皆知的广告语: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我们做。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柯达”最令人震惊的事件是1932年3月14日,发明家、商人和罗彻斯特的慈善家伊士曼开枪自杀。桌上留下的纸条上写着:我的工作都已经完成了,还等什么呢?此时他已受病痛折磨良久。伊士曼终身未娶,一直与母亲生活在一起。

“柯达”最为成功的作品就是1935年研制出的柯达克罗姆胶卷。这款胶卷能够逼真地还原色彩,开启了彩色摄影的新时代。

商业革命来了。时代会抛弃一切落伍者。1976年,日本富士公司推出第一款 400度彩色胶卷,其感光速度快于柯达的任何产品。1981年,尽管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柯达公司却输掉了洛杉矶奥运会指定胶卷赞助商的赞助权,被富士以700万美元赢取。也是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无胶卷的电子相机,这让靠胶卷发家的柯达人感到痛苦和茫然。柯达人似乎终于认识到数字化才是影像业的发展趋势,于是抽出部分资金研制和开发数字化产品。似乎为时已晚。柯达就是这个样子,多年的垄断市场,难免自大与自负,看看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就知道了。即使再给“柯达”几十年也变不到哪去。寄希望于5年或者10年有比较大的改变,那太天真了。也不能全怪“数码时代”。其实,早在1975年,它就研制出了世界上首台数码相机,却没有投入大规模生产。此时,先机已被日本人占领。柯达人看到一张柏林墙倒塌的照片背面印的竟是富士胶卷。

四个人打麻将,没有一个想输的,都想赢。这游戏怎么玩?据说,某地人打麻将,流行“血战到底”。一开始,就得把所带的钱全部放到桌面上,一直打到三个人全都站起来,钱全部归到一个人手上,暂停。想玩,明天再来。

“柯达”也想“血战到底”呀,无奈,已经成为一个衰老的巨人,那些曾经的激情澎湃如今已经渐行渐远。“柯达”的衰败,讲的其实是变老的哲学。人有三种死法:一是吓死,二是病死,三是被医院治死。一个企业也是如此,“柯达”之死,三者兼而有之吧。2009年6月22日,柯达宣布克罗姆胶卷停产,此时它的销售收入已经不足总销售收入的1%。

作为长期的行业领跑者,说它不注重科技创新并不是事实,1975年柯达公司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若说柯达不懂得潮流,这也不是事实。

电影大师希区柯克对悬疑恐怖电影做出过经典阐释——最大的恐惧源自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2012年柯达公司在迎来自己132岁生日的时候,还是面临了真正的末日宣判。这似乎是一场迟早要来的葬礼。

科技在进步,但这种“进步”带来的是什么呢?美国学者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描述:电视媒介在进入家庭空间以后,打破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儿童的成长环境。智能电子产品进入家庭也是一样,对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成长带来更多的虚拟性、数字化。这不仅是“童年的消逝”,更意味着儿童遭受技术异化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他们陷入指尖上的世界,这个虚拟的世界也型塑着儿童感知世界的方式。孩子过分沉溺指尖上的世界,有可能导致交流能力的萎缩,甚至演化成为依赖傻瓜机器的指尖触屏高手、思维创新的低能儿。

光阴匆匆几十载,弹指一挥间,岁月漫长,人生苦短。想当年,在大学时代唱着《血染的风采》,多么慷慨激昂的青春啊。如今,只能叹息:别了,过眼的烟云;别了,澎湃的青春。后来,听到体育冠军李宁的“一切皆有可能”,觉得未来有多美好,太多发展空间。想当年,有太多商人在哄抬黄花梨的价格时,我还郑重其事地在节目中、在文中引经据典,说在过去的“海南民间一直都认为黄花梨是阴性木,是祖宗牌位和供桌的首选材料,据传可以很快达到招魂目的。黄花梨有清热败火的功效,刮下煮水可治皮肤过敏,消除痱子;但不宜用于床榻制作。清代不知道谁出的损招,将黄花梨进贡朝廷做龙床,结果呵呵了”。无论怎么引经据典,解释黄花梨其实是一种阴性木,还是无法改变价格飞涨的事实。后来从事教育工作,逐渐明白一个老师的话:“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喚醒另一个灵魂。”“一个人能为自己、家人和朋友做事,是有能耐的人。一个人能为社会、国家和民族做事,是有德行的人。”

真的不敢相信,就这样变老了么?是的,变老了。“变老之人”渐渐被进步的科技淘汰,你只要看看众多消费场所都要求扫描二维码、下载APP作为入门条件,就明白老人有多少无奈了。

但人终究要面对变老这个客观事实,公司也一样。往好的方面想,人变老之后,更能深思熟虑,考虑更周全,老了不等于糊涂;精力固然不如当年,但生活品质不一定差;感官上对快乐失去欲望,反而被动戒掉了许多不良嗜好,艺术的追求反而纯粹,也更能享受闲逸无欲的、理智上的愉快,更能贴近“生活的意义。“人固有一死”,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那是“趋向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s death)。你生活过了,像亮了一下就熄灭的闪电。……准确说,“趋向死亡的存在”的意义就是“向死而生”。因此,变老的路上,一定得学会控制情绪,不乱发脾气。说话留有余地,做事掌握分寸,把握一个“度”,不顾此失彼,不剑走偏锋。生活中,总有太多事由不得我们,很多事不是我们可以左右和控制的,为难自己既不能解决问题,也没有任何必要。有很多朋友不理解你:你怎么这么快就老了呢?怎么老了就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你怎么变成这样啦?你能去给人家一个解释吗?不可能的。这世上本来就有很多东西无法解释。人生,也不会事事如愿。心若斤斤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美好。珍惜每一个日落日出,每一朵花开。有时候,多和植物、动物打交道,反而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物欲纵横的时代,纠缠太多的无奈和无聊的事情,伤的只能是自己。心平气和,不好么?明天太阳照样升起,别发什么闲愁。心中有诗意,岁月不曾老;只要心态好,生活过得才好。

奥地利作家、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让·埃默里在哲学散文集《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3]一书中,揭示了人是如何无奈地与死亡妥协,又是如何不甘于这种妥协,因而要在死亡降临前作最后的“反抗”。本书由五篇哲学散文组成。让·埃默里在书中化身为普鲁斯特、波伏娃、萨特、他自己,以及每一个老去之人,更多的是让自己出场,重现了变老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当我们开始疏远自己,当我们无法再凭借自身的潜力和可能性而生存,当我们渐渐难以理解新潮的艺术和价值观,当我们不得不面对死亡……让·埃默里思考的是,如何在衰老时与社会和自我达成和解,又如何在生命的尽头奋力一击。他写作这本书,是为了打破变老之人对死亡的妥协,并敦促读者去寻找属于他们自己作为个体去反抗和接受的方式。

关于“变老”的感受,让·埃默里在书前引了一段摘自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话:“我以前的日子过得像一名画师……他先从一道缺口瞥见了湖水,接着湖泊整个儿地呈现在他眼前,他举起画笔。可此时夜色已经降落,他再也画不成了,而且白天也不会回来。”在《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一书中,关于身体的真实感受在“变老的哲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而且让·埃默里力图挑战公共语言的约束与无能。他说:“作为变老之人,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感到陌生了,但同时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靠近自己的身体,那变成纯粹质料的迟钝堆积的身体。”于是便有了“辛苦的腿,不听使唤的心脏,造反的胃,你们这些敌人让我疼痛……我是我的腿、我的心脏、我的胃,是我所有活着的却仅仅迟缓地更新自己的细胞,却又同时不是它们,我越接近它们并因此越变成自己,我就越对自己变得陌生,这些想法让我眩晕”。福柯指出:“当代政治学其实就是生物政治学,西方国家围绕着对身体的监控所展开的政治与技术斗争是这种政治学的核心。”以这样的政治学视角看待正在老去的身体,可以激发更有想象力的“老去的哲学”。让·埃默对“变老”与“死亡”的态度是不无悲观的,“变老是一处变得荒凉的生命区域,不给人一丝一毫合理的慰藉。人们不该给自己任何幻想。变老时我们失去了世界,变成对纯粹时间的内感官。……在我们越过生命巅峰之后,社会禁止我们再做自我的筹划,文化成了我们不再理解的文化负担,它反而要求我们明白,我们已是精神的废铁,走在时代的下坡路上。在变老时我们终将与死共生,这是难以置信的苛求。我们忍受着无以复加的羞辱,不是带着谦恭,就是作为被羞辱之人”。但他又引用了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的诗句,点燃生命的激情:“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日子在缩减、干枯,这时他终于有了说出真相的欲望”。我非常喜欢一句诗:“宙斯送来生命之火,余焰还在慢慢地燃烧。”

让·埃默里思考的是,如何在衰老时与社会和自我达成和解,又如何在生命的尽头奋力一击。“再也画不成”,多么残酷的真实。于是让·埃默里提出问题:“我们把哪一个自我从过去带入老年?10岁时我们坐在教室里,20岁时我们亲吻姑娘,30岁时我们嫉妒职场上的同事,40岁时我们发现,我们还爱着女人。每一次我们都是一个自我。变老时我们要拥抱哪一个?在这一个自我里明知或者仅仅是想象着,它比任何一个之后和之前的自我都更接近我们?”1978年,让·埃默里服用了过量安眠药自杀身亡。

我们所谓的“我们有的是时间”,意味的是“世界对我们是敞开的”“未来不是时间,而是世界和空间”。“时间”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金钱?财富?还是种种的可能性?时间是可以描述的吗?真正“拥有”时间的,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让·埃默里说:其实我们是在“变老”中找到时间。年轻人认为自己面前有大把的时间。

我们谈论时间,谈论未来,但是,让·埃默里告诉我们:“未来不是时间,它是世界,或者准确地说,它是空间。年轻人谈论着自己,他面前有时间,但实际上摆在他面前的是他所接纳和用以标识自身的世界。”

有一天我們也会变老。我们可以选择积极地、有尊严地变老。比如,“归隐田园”,即不靠“气喘吁吁地追逐时间来否定社会对他们的消灭”而是通过“从时间中抽身而出以肯定时间的速度”。让·埃默里给我们的希望是:变老的人拖着一副“必朽的皮囊”,“通过他人的目光他让否定成了自己的事情,并起身对抗”。“所有人都在变老时与死亡达成妥协。没有平静,只有妥协,一种麻木的妥协,无论这听起来多么可恶”。

这么来谈论让·埃默里在哲学散文集《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似乎有点深刻,深刻总不能让人轻松。嗯,那就“鸡汤”一些。在杭州灵隐寺中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凡事只求“半称心”,更容易求得幸福和快乐。事事都求完美,那就太累了。“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获得了金钱未必能拥有快乐;拥有快乐又未必能享受到健康,即便是拥有健康,也未必一切如愿以偿”。“半称心”,就是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自然舒适。林语堂说这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什么叫“知足常乐”?就是没有躁动不安的情绪,就是“忍耐”和“坚忍”,忍受病痛的能力极强,哪怕是面对明显无望的境地,也不表现出失望。即使遭遇不幸依然心境平和,这就是“知足”。有句老话:治不了的病,只有硬挺。“常乐”就是在哪儿吃饭都行,吃什么都香。如果不开心,就找人聊天,或者种植一些花草树木,来美化我们简陋的环境。面对种种不顺心,不仅不抱怨,甚至也没有意识到有什么可抱怨的。“适者”生存,这种似永恒般的好心情,就是“常乐”。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也许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每一个生命都应获得同等的尊重,享受同等的待遇。人老了,上了年纪,会感觉自己不适应这个社会,与此同时,更加需要家人关心老年人的感受。当然,自我的调节更为重要。用心找,你会发现变老的种种好处:你庆幸自己没有英年早逝,你总算熬过了中年危机。你也抵抗了无数成功人士比如张国荣的厌世诱惑。恐惧不能改变我们都要变老的事实,所以不如把精力投入更有价值的事情当中去。我们拥有的世界,日复一日越来越容不得筹划未来的局外人。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个有品格的士,应该是一个有时代责任感的人,应该是一个能够经受磨难而不急于求成的人,应该是胸怀宽广的人,应该是意志坚定的人。英国哲学家罗素写过一篇文章,叫作《如何变老》。文中说:“人最后就像小河进入大海一样,非常地平静,没有痛苦。”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有篇小说《星期六》,其中有一段描述,写主人公去养老院看他母亲,感觉好像是 “捧着鲜花去坟墓”,因为他的母亲不会期待他的到来,他去了之后母亲也不会跟他说任何话。你会发现原来这么亲密的一个人,突然之间就不认识你了。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无论看得惯看不惯,学会包容。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淡然面对人生百态,顺其自然。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看得淡。执着努力亦随遇而安。仁这个字,是由“人”与“二”构成的,就是说,两个人之间的交往,就是说人总要和人交往,人不可能完全封闭自己。中国有个古老的格言: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轻轻地小心谨慎地走路,没有坏处。

“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看尽世间好风景,识尽世间有情人。生命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仅此一生的相遇,失去了,永远不复还。就算身处繁华,也要守得住初心。心中有净土,人生自无尘埃。一生遇人无数,也阅人无数。老了,就像节日的宴席,热闹暂时的,散去才是生活的真相。平日不怎么联系的人,却成了知己;平日经常联系的人,却成了过客。嗯,总算有人相伴了一程,感谢曾经的结伴同行,同样感谢曾经拥有过。

遇见了,就是一场缘分;相处过,就是福分。人生短暂,一辈子不容易,别跟他人过不去,更不要跟自己过不去。再好的关系,不去经营维护,也有疏远变淡的一天;再深的感情,不去珍惜,也有失去的一天。

你变老了,老眼昏花了,但却因为阅历足够丰富而心明眼亮,再也不会像年轻时那么傻乎乎,被蛊惑受欺骗。人老了,才明白失败和成功都只是暂时的,友谊和亲情才更值得珍惜。失败就失败了,毕竟曾经努力过。《庄子》是给避世者读的,或者说,是给失败者读的,是“失败者”最好的安慰。

《新京报》有个报道说:20多年前,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著有作品《空谷幽兰》。自此,很多人才知道有5千多位修行者隐居在陕西终南山中。他们住茅棚山洞,不接待生客,敲门需要暗号,不用手机,过着和1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在距离西安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有5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1千年前一样的生活。这样的时空穿梭,的确给人以恍如隔世之感。可有人却因为隐而出了名。

在上了发条的生活面前,欲望陷入“西西弗斯的境地”。

道在,上帝在,任何人都无法抗拒。大势在,你一个人能抵挡得了吗?只能顺势而为。

孔子说:君子道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仁慈的人不担忧,聪明人不糊涂,勇敢者不害怕,这三条是君子道,孔子谦虚地说:可惜我没做到。

曾经的新生事物,从很多人看好,到少数人看好,再到所有人都不看好,这个时候,真正的转机也许就已经开始孕育。

伦理学家马格里特说:正派社会的第一原则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

这世界是多元的,人也是多样的。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考场。福自我修,命自我做。幸福与否,看个人造化了。

水仙开花素妆好,谢客闭门静读书。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社会就是这个样子,有的人匍匐于资本,这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看开点吧。要学会琢磨——谋定而动。素质过硬,才能直面危机的淬炼。曾国藩晚年写的对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心怀。”

《雨果传》中有句名言:“不论前途如何,不管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不失去希望:希望是一种美德。”

3.人性的光辉和灿烂都在那一刻绽放。

王小帅导演的电影《左右》,讲述枚竹和丈夫肖路离婚多年,带着女儿禾禾嫁给了老谢,肖路也和空姐董帆重新组建了一个家庭。禾禾被查出得了白血病,化療没有控制住病情,为了救禾禾,枚竹找到了肖路,提出想和他再生一个孩子,肖路无奈答应;经过三次人工授精的失败后,枚竹决定和肖路来真的,两个人的家庭也卷入了其中,四个人都经受着巨大的考验,面对选择,左右为难……

如果你觉得情节有点惨,那么,不妨作一个比较:一个人因为突发事故之后,虽然侥幸活了下来,但脖子以下的身体全部丧失了知觉,终生瘫痪,只能被他人照料生活,就连大便都要他人帮助“掏”出来,连自杀的能力都没有……你觉得哪个更惨呢?电影《无法触碰》讲的就是终生瘫痪者的故事。

看过美国电影《绿皮书》的朋友,想必也看过法国电影《无法触碰》。前者是白人为黑人打工,后者则是黑人为白人打工。

《无法触碰》(Intouchables)讲的是一段段不可思议的、奇妙的友情。这是一部由奥利维·那卡什执导的法国电影,改编自一名法国富翁的自传《第二次呼吸》,由弗朗索瓦·克鲁塞、奥马·希、安乐妮、奥黛丽·弗洛特等主演。

在内心世界的最深处,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别人无法触及、只有自己能碰、旁人不会懂的隐秘地带,那就叫“无法触碰”的晦涩黑暗领地。勇于打破框架,向未来和惊险迈出勇敢的脚步,那片陌生的、“无法触碰”的晦涩黑暗领地,也许藏着生活的宝藏。

触碰人心的《无法触碰》改编自真实的故事。在一次跳伞运动事故后,菲利普,一位富有的贵族,高位截瘫无法触碰身边的一切,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无法自理,头部以下的身体甚至没有了知觉,只能靠他人照料来生活。菲利普有一颗渴望挑战与叛逆的心,喜欢极限运动,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德利斯的叛逆打动了菲利普。

德利斯前来应聘“保姆”时,不打算被录用,原本仅仅只是想依靠政府的失业补助金过活,完全没有奋斗精神。菲利普在招聘佣人助手(“保姆”)时,阴差阳错,偏偏选中了野蛮粗鲁刑满释放人员德利斯、一个黑人青年。

菲利普能成功绝非偶然,应该说他太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了。仅仅和小伙子打了个照面,他就看透一个人的潜力。面对小伙给出荒腔走板的建议,他虽然有点恼,但在关键时刻也能一一笑纳。

影片中,菲利普残疾后回忆过去,缅怀自己的亡妻,说:“真正的残疾并不是只能在轮椅中,而是失去自己的妻子。”

“感同身受”这个词好假,也许人与人之间本该就是无法触碰的吧。“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人与人的悲欢其实并不相通。你不是我,你不能理解我快乐的时候多开心,悲伤的时候多难过,甚至没兴趣去了解。我体会不了你瘫痪在床的痛苦,你也体会不了我谋生的艰难,那就干脆不要去理解,不要去同情。就像电影的名字“无法触碰”所表达的寓意一样,菲利普和德利斯是两个世界的人,一个是法国社会的贵族阶层,处于社会的金字塔顶端的人;另一个可以说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除了拥有一个强壮的身体,一无所有。

强烈的社会身份阶层对比,残疾与健康的身体状况对比,基本上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极端,他们根本不可能“触碰”彼此的内心,甚至没有任何交流才正常,但造化弄人,两个“无法触碰”的世界相互碰撞,融合,在德利斯的影响下,菲利普学会了用抽烟来抚慰心灵,开始接受黑人音乐和艺术,于是一段不可思议的、奇妙的友情诞生了。比如,菲利普说耳朵可以引起性欲,为什么要说情话? 因为耳朵也有性高潮。于是,德利斯像一个“纯正的老司机”带他找失足女,帮他按摩耳朵——只需要抚摸耳朵,让他享受耳鬓厮磨的快感。又比如德利斯经常会把自己的手机递给他,因为他忘记了菲利普是位残疾人。德利斯还会因为盯着美女看,而把食物喂进了菲利普的眼睛,然而菲利普却一点都不生他的气。

无法触碰的是你那个已经再没有了知觉的身体,和你那个与我原来无关的世界。当你留下了我,选择了我,最后只剩下我,我们相互了解。片尾,菲利普与笔友埃莱奥诺见面,在窗口的那一次挥手,是他们心里的最好的默契。

他们以真诚、坦白和幽默作为基础,不经意间相互影响,最后成为了一生的挚友。彼此皆找到自己内心深处曾经那份触不可及的部分。菲利普习惯了德利斯的照料,因为德利斯不把他当作残疾人对待。菲利普带着德利斯乘专机去往高山跳伞,菲利普将德利斯的作品卖出11000欧元,而德利斯最终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跨越——完成跳伞。菲利普有一位笔友,他们已经通信6个月却一直没有见面,在德利斯的鼓励下,菲利普跟她通了电话,然而就在见面前一刻,菲利普临阵脱逃了。他可能担心自己是残疾人,不敢触碰爱情,不敢面对,怕受伤害而不敢去爱。德利斯安排菲利普与笔友埃莱奥诺见面——“我想结婚了,如果你也想,那我们一起好不好”。菲利普目送着咖啡馆外逐渐远去的德利斯,心怀感激。德利斯成就了菲利普的爱情,帮他走出自卑的阴影。人性的光辉和灿烂都在那一刻绽放。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尼采说:上帝死了!

但是尼采又说:“这上帝看见一切,也看见人的,这上帝必得死去!人忍受不了有这么一个见证者存在的。”——人们只喜欢引用尼采的前一句。

沟通、交流是最难的,事实上,语言本身就存在缺陷。有人让一个富翁的小孩讲一个关于穷人的故事。这孩子说:从前有一个穷人,他的厨师也很穷、他的花匠也很穷,……

晋惠帝听说老百姓没饭吃,就问“何不食肉糜?”北京的孩子听说西北的孩子没饭吃,就问“为什么不吃巧克力?”

这些话,都近乎笑话。但是,电影《无法触碰》让我们看到交流的希望与快乐。

也许富豪菲利普从不喜欢同情别人,同时也不喜欢别人对他的怜悯,他更需要的是平等的朋友。于是最不靠谱的一个黑人青年德利斯成了他的朋友。这是一段不可思议的友情,碰撞出许多火花。德利斯成为某企业的主管。而菲利普也看见了另一种生活的意义:那就是快乐地活着,“快乐”不分贫贱,无关健康与否。于是,这位瘫痪的老人后来再婚,还孕育了2个女孩,并且与老婆和两个女儿移居到摩洛哥。他和德利斯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没有谁帮助谁,甚至超越了雇佣关系,两人相辅相成。

每个人的内心是无法触碰的,可以触碰感知的是信任和真诚。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当德利斯离开之后,开始重新工作和生活,我们仍能发现,他们从未离开过彼此,只要对方有事情,他们仍可以走到一起,没有隔阂,亲密无间,没有人走茶凉。

记忆就像是握在手中的水,不管你握紧还是摊开都会慢慢地消失。试着让生活变得简单,对幸福或寂寞顺其自然,偶尔傻傻地孤单,偶尔傻傻地浪漫。不怕大喜大悲那么难负担,不想再背负太多期盼,对好奇或关心顺其自然,只是那点不安和心酸,总会忽然扩散,让心又累又茫然。

4.17毫秒,蜂鸟震动一次翅膀的时间。

美国电影《蜂鸟计划》讲的是关于速度和人生。纽约的一对职业为高频交易员的堂兄弟,辞掉了纽约交易公司的高管职位,想要创业,实现一个疯狂暴富计划。他们的创业项目是:从堪萨斯到纽约,铺设一条笔直的光纤,注意,是“笔直”,也就是见山凿山、见水挖河,而这条大约2千公里长度的光纤,只是为了让证券交易的信息用更快的速度在两地之间传递。

17毫秒,蜂鸟震动一次翅膀的时间,而他们的任务,就是靠这条光纤突破这个速度。这在不少人听起来可能会有点不可思议,毕竟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只是为了几毫秒的时间。

事实上,在证券交易中,尤其是高频的交易中,交易速度就是关键,“时间就是金钱”在这里不仅是一条至理名言,还是一条真金白银的商业法则。我们在片中可以看到,几毫秒的时间可以让一家证券交易公司顷刻之间就入账几十万,同样,20毫秒的差距,就足以把一家公司逼到濒死的边缘。极短的时间和超长的距离,是技术上的勇敢跨越;极小的时间差和极大的利润差的背后,则是华尔街对财富疯狂追逐的体现,也是资本主义式的极端魔幻。

我们知道,“蜂鸟,是一种体型小、速度快的鸟类,用来比喻发展迅速、潜力巨大的优质文化企业再合适不过”。蜂鸟挥动一次翅膀只需一毫秒,这也与标题相呼应——几毫秒就意味着巨款。相比之下,我们的文化中,对时间的看法,别有意味。曾经在一本书上读到这样的话:中国人与盎格鲁-撒克逊人在问候语上的不同是很有意思的。前者碰到熟人时说:“吃饭了吗?”后者说:“做得怎样了(How do you do)?”通常情况,一方是做,另一方则是吃。由此可見,时间就是金钱,这已成为我们的第二天性,一般连最后一秒钟也不会放过,而中国人则与大多数东方人一样,却出奇地空闲。中国人的一天只分为十二个时辰,这些时辰的名称却不明确,只是指称一天的十二分之一。这样,“午时”是指11点钟到1点钟的整段时间。“现在是什么时辰?”

《蜂鸟计划》中的堂兄,是个了不起的“技术宅男”,他辞掉了纽约交易公司的高管职位,就是为了赚到多一点的钱,然后在湖边买个房子,隐居,当隐士。这和中国文化中的隐士不太一样。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将中国文化总结了14个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的文化有隐士文化。金克木先生在《显文化·隐文化》一文中说:“隐显并不是两层,甚至不是两面。说表层、深层不等于说显文化、隐文化。‘隐不一定是潜伏在下,只是隐而不显罢了。解说文化恐怕不能不由显及隐。有的隐显难辨。不知忌讳,难读明白中国古书。不知隐文化,难以明白显文化。隐文化不显著,不受重视,这不等于不能起主要作用。”我以为二位老先生已将隐士与中国文化之关系说得很明白了,无需再画蛇添足。

历史上唯一的“太子隐士”——梁昭明太子萧统,不恋皇位恋书台,为了寻觅一处清静绝俗、利于读书的地方,他遍访锦绣江南,先后在常熟、江阴和天目山等地驻足攻读,这些地方至今尚有他的读书台。可是,当他游学南朝各地以后,来到镇江的招隐山,见到这里才是他心目中的归隐佳境,于是,当即决定在此筑屋,走出深宫,归隐山中,成为一位千秋隐士。昭明太子20岁时隐居镇江的招隐山,习文于读书台,历时11载,他还遣回宫女御乐,移来东宫藏书,引纳天下贤士,云集增华阁内,“历观文圃,泛览辞林”,参阅周至梁初千年典籍,选编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总集——《昭明文选》,并亲自作长序,史称“名才并集”。这座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终于在这位“太子隐士”的隐有所为中横空出世,被历代文人推为典范,成为中国古代隐士文化中的一大创举,成为隐士流芳中的千古绝唱。

一青年向禅师求教:“大师,有人说我是天才,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依你看呢?”“你是如何看自己的?”禅师反问,青年茫然。“如一斤米,在炊妇眼中是几碗飯;在饼家眼里是烧饼;在酒商眼中又成酒。米还是那米。同样,你还是你,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怎么看待自己。”《蜂鸟计划》中的男主角说话速度就快,他觉得他的计划一定能成功。

男主角在片中经历了一场失败的创业,甚至可以说是憋屈的创业——辞掉工作、赌上一切、扛着胃癌拼了命地工作,结果却被对手抢先一步,而自己还不堪重负地倒下,无奈地“坐以待毙”。男主角的失败,不仅仅是创业层面的失败,同时也是身体乃至精神层面的溃败,这个人物在正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遭受了事业和生命的双重暴击。

记得有一天,吃过早餐后,我到一朋友店里喝茶。朋友正通过豆瓣网,听陈大惠讲传统文化课。癌是怎么来的?全身的细胞扭曲,长期扭曲就是“癌”了。比方说,你拿一张卫生纸做实验,人一生气就像被扭曲卫生纸……五脏六腑连细胞都被扭曲,手脚冰凉,说话结巴,声音颤抖,能不生病吗?结石怎么来的?天天生气,细胞都被扭曲,身体上的肾、胆、血液、血管,多软啊,都被你气成结石了,你不后悔啊。陈大惠讲自己的例子,说他的妈妈性格中没有阴,只有阳,像个男人,没有女性的一面,40岁那年子宫被切除了,做不了女人啦,因为本来就不是女人。他的爸爸是糖尿病,为什么患这个病呢?生气,细胞扭曲。

厚德载物,德厚了,才能承载你的福报。德不配位,必会遭殃。你在那个位置,你的德要和你的位置相匹配,否则不好。自然灾祸发生前,有征兆,一个人出事前,也有征兆。相由心生,境由心造。诸如狂妄、说雷语,不说人话,目中无人等等,都是征兆。一个人忽然得知要有好事了,喝酒庆贺,结果高兴过头了,心脏病发作。一个小孩子对家人没有任何贡献,却被全部的家人宠着,像皇帝一样,就容易生病,因为德不配位。他凭什么如此受宠?老人要给他让座,不应该啊。《弟子规》的开篇就讲孝——“入则孝”,第一句话就是这么说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网上有句话说得好,我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

《环球银幕》评论该片:“随着欺骗与反转的交替呈现,诺古依看起来非常想揭露那种人们见钱眼开的丑陋。《蜂鸟计划》以一种不寻常却新奇且令人满意的方式,再次给我们上了这一课。”

文学网站对于文学最大的贡献,恐怕就是重新界定了“什么叫长篇小说”。曾几何时,超过13万字的就能算长篇小说了 (按照茅盾文学奖的定义),即使是四大名著,平均也就是80万字到100万字。然而在起点网上,20万字对于绝大多数小说而言不过是刚刚开头,一部小说写到四五百万字是家常便饭,笔者追看的一本名为《官仙》的小说,现在已经写到了1278万字。

起点小说为何那么长?资本给出的付费模式使然。读者在起点上看小说,一般是按照2-5分钱/千字的价格阅读小说,而这笔钱则由起点和小说作者分享。许多起点作者,每日写作1万字属于常态。

当然,资本的付费模式决定写作形态,也并非自起点才有。武侠小说一代大家古龙之所以热衷于短句,就是因为当时与出版社按照页数而非字数计算稿酬,多写短句页数多,钱自然多。至于香港频频出现专栏写作大家,与当地报业竞争激烈,报章皆用专栏留住读者有关。

在《蜂鸟计划》的结尾,男主角恍然间感受到人生时间的流逝与迅速,跟他的理想相似,所以放弃了所有想法,安心过最后的日子。

虽然都在寻找香格里拉,可是真到香格里拉,感觉也不过如此。潮涨潮落,你会发现,只有在痛苦中走下去,才能穿越隧道看到光亮。

知道潘多拉的故事吗?宙斯把那个盒子交给古希腊美女的时候,告诉她千万别要打开。可她还是经不住好奇心的诱惑,打开了,结果,谎言、背叛、罪恶等等全出来了,她吓得赶紧盖上魔盒,有那么些坏的东西跑了出来,可也有一样不坏的东西跑了出来,那就是希望。希望在,一切就在。

曾经看过香港电影《夺命金》,刘青云主演。片中他饰演的人物对几个老大都表现得很仗义。都是为了钱。放高利贷的老头钟先生,在车上被人抢钱后被砸得头破血流,送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四眼龙(龙哥)以赌博为业,主要是帮人炒股票,亏了,被人刺中左胸,流着血开车,不是去医院救命,而是劝豹哥替他炒股翻本。真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银行女职员,帮人理财,到处推销金砖四国的基金,结果把一老人鹃姐的活命钱(100万)给理亏了30%。最后,钟先生放在她那里的500万没有入账,钟先生死于非命,她拿了这500万辞职走人。

买楼,炒股,基金,永远是钱,钱,钱!什么是股票?比如说,我抽的这根雪茄,在古巴就卖10块钱,可到了香港,我卖200块。10元之外的钱就被中间经手的人给赚去啦。就是未来的钱。投资,结局不是赚就是亏。未来的钱是赚是亏?人的本性是贪婪的,不可能停止欲望。

香港导演杜琪峰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自己的生存理念就是宿命,很多时候人都会重新犯错,不是重复一次,而是不断重复,这就是人生。用在宿命上,人生是可爱的、可笑的、有趣的。

亚里斯多德说:世间每一样事物都不只一次地被发现和忘记。进步是一种假象。苏轼曾有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害到公卿。”杜甫说:“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有时候,这个世界很大很大,大到我们一辈子都没有机会遇见。有时候,这个世界又很小很小,小到一抬头就看见了你的笑脸。所以,在遇见时,请一定要感激;相爱时,请一定要珍惜;转身时,请一定要优雅;挥别时,请一定要微笑。

5.杜邱,你看,多么蓝的天哪……。

记得那是2012年2月27日,农历二月初六,冷,有小雨。我冒雨去海口市的万达电影院看了电影《戰马》,斯皮尔伯格导演,美国战争史诗大片,长达2个半小时,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背景是一战时期的英国。很棒。

2012年,还有一部很火的国产连续剧《甄嬛传》,讲的可不是詹姆斯·卡梅隆版的《泰坦尼克号》爱情——富家小姐爱上街头流浪汉,而是生存智慧:勾心斗角和争宠之类。假托历史题材,说的其实是二奶(小三)的智慧。中国版的杰克和露丝即使有,也看上去也不那么真实。

长篇小说,电影大片,不一定非要有帅哥美女,不一定非要有爱得死去活来的爱情。《战马》中没有写爱情,一样很震撼人心,很吸引人。主要人物就是一家三口,佃户,靠租农场主的地和房子生活。男人是个残疾人,腿有残疾,瘸子,还酗酒。但他有个漂亮能干的老婆,一个英俊懂事又聪明的儿子。

影片开头就是他儿子和那匹战马(以及战马的妈妈)。因为要发生战争了,马被牵出来拍卖。那匹战马被一点点叫价,最后瘸子一边喝酒一边志在必得地抬价,和他的农场主叫劲,最终他以此高价买得战马。等于倾家荡产了。妻子很生气。儿子却很喜欢马,并主动训练好了战马。就在全家几乎无路可走的时候,战马很争气地充当了牛的功能,将荒地全部犁好了,还了债务。无奈,天要绝人,一场大雨,将一年的收成全毁了。瘸子无奈之下将马卖给了一军官,赚了不少钱。全家的难关渡过了,但儿子伤心得不行。他发誓要等战马回来,发誓有一天要和它团聚。历经波折,4年的战争下来,战马在无人区逃跑,身上被铁丝缠绕,实在无法走了,受伤倒地。被救出后,和主人团聚。战争结束了,按规定,只有军官才可以牵走战马,他是士兵,没这待遇。战马再次被拿去拍卖。一个农场老人以100英磅的天价买回来,只为了完成孙女的遗愿。看到真正的马主人之后,老人又免费将马还给主人。

影片的结尾是:在夕阳下,他牵着战马从战场上回家,母亲含泪,父亲发呆,一家三口团聚,拥抱在一起。

我印象最深的几点:第一,亲情是永恒的主题。那个在战争中失去儿子和儿媳的老人,无私地疼爱孙女,为了孙女,他可以去死。还有,战马的主人,一家三口,那么苦难的日子,几乎无法生活了,但他们互相爱着、支撑着活了下来,那是化不开的浓浓亲情。亲情更浓,更真,更恒久,更无私,亲情更让人羡慕、放心,没有任何欺诈。张载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难困苦其实就是反向激励。

李嘉诚说,如果你每月收入2千元,可用4百元来广交朋友,扩大你的交际圈。其中1百元用来打电话 ;3百元可以请两次客,每次花150元。请谁呢?比你有思想、比你有钱和你需要感激的人。这是生意经,但亲情不是生意,亲情无价。

第二,规则意识。战场上,为了救那匹受伤的战马,一英国兵举起白旗,那么大摇大摆地走,没人开枪了。而埋伏在碉堡里的一德国兵,看到“敌人”出现、救马,却无法剪断马身上的铁丝,就主动拿来剪刀帮忙。一把剪刀不够,他们说了声,碉堡里主动扔出十几个来。没人趁机消灭对方。

将马救出后,归谁呢?德国兵说,工具是我们的,公平其见,应归我们。英国兵不同意。德国兵提出拳击比赛,谁赢归谁。英国兵提议用硬币打赌,反面的话,赢。结果英国兵牵走了战马。

第三,战争太残忍了。德国兵去那个农场主家要吃的,看他的孙女那么漂亮,也动了歪心思,但老人家威胁说,敢动我孙女就拼上老命,确实没人动她。第四,心小,小事便大;心大,大事也小。——大器量天空海阔,真聪明岳峙渊停。

瘸子看上去那么惨,没出息,但是,他老婆却非常爱她,崇拜他。她对儿子说,你爸爸曾经是了不起的军人,著名的骑士,参加过某著名战役,奖章等荣誉好多个,但他一回家就把这些荣誉全部丢进垃圾桶,也许他不愿意把杀戮的勇敢当成荣誉,他不想记得那些事,就酗酒,达到遗忘的目的。

梵高说:“你要相信,有一个人正向你走来,他会带给你最美丽的爱情。你要做的只是在那个人出现之前,好好地照顾自己。我知道这世上有人在等着我,但我不知道他究竟会是谁,所以,我每天都会很快乐。我们不能指望从生活中得到我们明明知道得不到的东西。生命只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收获是不在这里的。”

摘不到的星星,总是最闪亮的。溜掉的小鱼,总是最美丽的。错过的电影,总是最好看的。失去的情人,总是最懂我的。我始终不明白,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不要总把喜欢的东西带回家,你的家放不下,你的心也装不下,就让他们待在原来的地方好了。想起他们的时候我们一起回忆吧。“我会好好的,花还香香的,时间一直过,回忆真美丽。”这是一首歌的歌词。人生,有时祝福美过执着。

学生问孔子: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应该怎么过?

子曰:“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篇第九》之二十九章)

意思是说:人生要不断地求取知识,以至于不在现实社会中产生困惑。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重要的有三点,缺一不可。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进而达到成为圣人的目标。

孔子明白指出:智的最高修为是不惑;仁的最高修为是不忧;勇的最高修为是不惧。虽然成为圣人是极高的境界,不易达到,但是仍可透过修行达成。因为,当一个人要是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时,他便会因为生活中的自我要求而心性提高、破迷生智慧、进而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不庸人自扰,也能锻炼出大无畏的真勇气去面对遭遇的困顿与考验。

小和尚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小和尚:“那得道后呢?”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小和尚:“那何谓得道?”老和尚:“得道前,砍柴时惦着挑水,挑水时惦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牵驴饮江水,鼻吹波浪起。岸上蹄踏蹄,水中嘴连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从医学角度看,所谓的幼稚,就是既憋不住尿又憋不住话;所谓不够成熟,就是只能憋住尿,却憋不住话;所谓成熟,就是既能憋住尿,又能憋住话;所谓衰老,就是只能憋住话,却憋不住尿。木心说过这样的话:“很想见冬天的暴风雪。再见不到你,我都变成雪了。”木心,真的很有童心,还有小孩子的想象力。

“杜邱,你看,多么蓝的天哪……” 这是日本电影《追捕》中的经典台词。

6.同样的曲子却怎么也听不出从前的旋律。

曾经看过一部法国电影《豪门生死恋》。 至于演员,就熟悉一个叫莎朗·斯通的,其他没什么印象。电影海报的宣传语为:片中男主角是与跨国犯罪势力作斗争的富二代,要面对多重麻烦,除了公司竞争对手、泰国某将军、背叛的雇佣军、政府部门外,还面临着合作伙伴是敌人的危险。不过,这个富二代也非吃软饭的。武打、操枪、计谋,他样样都会,这个超级英雄加上有生死之交的朋友及恋人,能文能武,绝处逢生……

百度百科中关于“剧情介绍”是这样的:拉戈·温奇在他的养父去世之后继承了W集团的股份,面对庞大的遗产拉戈接手公司后决定将W集团出售,用全部资金建立一个人道主义组织和慈善基金,以便尽可能多地帮助贫困和身患疾病的人。可是拉戈在公海上签署股份出售协议时,警察包围了他的船。多年一直替养父到处寻找他的仆人也被杀死在船舱中。拉戈被控卷入到一场缅甸村庄大屠杀的犯罪案件当中,作证的神秘证人竟然是拉戈的情人潘拉姆。

她深爱着拉戈为什么要这么做?当得知潘拉姆在举证后被遣送回缅甸时,拉戈不顾一切地要去救她,并回到原来居住过的缅甸调查事情的真相。没想到,这背后居然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面对重重陷阱、追杀,智勇的拉戈巧妙利用神秘“潘多拉”账号转账一欧元,吸引警察的视线,真相逐渐大白之际,幕后真正的黑手再也坐不住了,他竟然是拉戈最可靠和值得信赖的朋友……

拉戈最可靠和值得信赖的朋友,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这个老人已经老得只剩一把骨头了,靠药物维持生命。他家女仆人劝她吃药,老人对拉戈说:她总是这么关心我,可能是愛上我了吧。

这是法国人特有的幽默:一个快死的老人,还在谈爱情,这样的老人显然性能力完全丧失了。真是法兰西的浪漫和独有的幽默。相比之下,还是咱们中国式爱情让人感觉“踏实”,接地气之中,还有那种“最浪漫的事”的感觉。

有两首歌很流行,估计还会一直流行下去:一首是唱父母恩的《常回家看看》,另一首是道夫妻情的《最浪漫的事》。

《最浪漫的事》歌词,特点是朴实无华,没有娇情的小资情调,也没有什么伪浪漫的风花雪月,有的只是家常:“背靠着背坐在地毯上/听听音乐聊聊愿望/你希望我越来越温柔/我希望你放我在心上/你说想送我个浪漫的梦想/谢谢我带你找到天堂/哪怕用一辈子才能完成/只要我讲你就记住不忘……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原来,“最浪漫的事”就是最普通的事,就是我们古人早就有的那种“一起慢慢变老”。

一起慢慢变老,如今已经很难,很难。一起慢慢变老,已经是当今“最浪漫的事”了。曾经见过一副对联:

夫妻本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聚,结缘续缘,缘尽则散;

子女原为宿债,欠债还债,有债才来,轻债重债,债偿即去。

国学大师张中行在《婚姻》一文中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等级,婚姻也是这样。以当事者满意的程度为标准,以我多年阅世加内省,认为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

看着自己曾经喜欢过、追过的女孩要当新娘了,和别的男人结婚了,表示祝福,可是,在内心想对自己深爱过女孩忠心祝福那是不可能的,但是,看到她被新郎搂着幸福陶醉的样子,我发现自己错了,只要自己心爱的女人有人疼爱,那真的是一种幸福。

“男人拒绝不了新欢,女人拒绝不了旧爱?”未必吧。一个人死了,因情愫不愿忘掉前世,所以没喝孟婆汤,过奈何桥时遇到鬼差检查,问:“喝汤了没?”他撒谎说:“喝了。”鬼差冷笑一声:“记得很清楚嘛,回去重喝!”

你看贾樟柯的电影《江湖儿女》中,男主角坐轮椅回乡,和女友复合,出走。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耐人寻味。但前半部拍得写实,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很亲切。一个时代过去了!有没有变化不知道。公共汽车,船上的小偷消失了,这个变化是有的。这是一个朋友的说法。也有个朋友说,《江湖儿女》感觉对于贾樟柯来说,这部电影不是那么成功。说失败也未尝不可。

林清玄说过:“茶一定要用热水烫过才有味道,人生也是一样,你一辈子很平顺,味道也不会出来,一定要三起三落,然后起的时候像万里飘蓬,之后才有味道出来,整个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一环节都不可,而此时茶叶本身的好坏就变得不是很重要了!人生其实亦如此。”

《礼记》里面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沪上的女作家苏青将上面的话挪动一个标点,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自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陈旧或变味不食;鱼肉不新鲜不食。可见孔子是很讲究吃的。

人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西方有句话:爱情就是瞎子。中国有句话叫:情人眼里出西施。

两人牵手时间长了,新鲜感就淡了,慢慢就有裂痕了,距离也渐渐地远了,紧跟着抵触来了,拒绝来了,争吵来了……爱情的路上,谁没有分手的念头,谁没有挣扎的感觉?没有了矛盾和瓶颈,爱情就是一种摆设,就是一潭死水罢了。关键是,我们不能放弃。最漫长的坚持,往往能带来最永久的幸福。

一个女人说:我想把自己的时光租出去,因为太多了,不知道往哪虚掷。我害怕着夜幕降临,讨厌周末。

人啊,就是没什么想要有什么,有什么不珍惜什么,失去什么才明白什么,明白什么也挽回不了什么了。一个人给大家的印象,总不能混吃等死吧。

爱情是多年积蓄美的总爆发。在爱的世界里,没有谁对不起谁,只有谁不懂得珍惜谁。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风景;伤得最深的,也总是那些最真的感情。

《豪门生死恋》中,某大公司的老板突然去世,遗嘱把公司交给他儿子,因为他儿子是唯一合法继承人。他儿子人还在缅甸。这个富二代见到他爸爸生前的一位好友,前辈建议他:现在富人都流行弄一个慈善组织,你不能把所有财富都捐出去,那样树敌太多。富二代说了一句名言:波斯尼亚人有句谚语,一个没有敌人的人,没有任何价值。

《豪门生死恋》,不像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描写奢华的生活、浪漫的爱情,事实上,富二代拉戈·温奇爱上的是一个年轻的母亲,一个两岁男孩的妈妈。“爱情”留给他的,是一个别人的孩子,因为他的女人——那个年轻的母亲被人杀死了。为了救这个恋人的儿子,他把自己账上4千美元打给了那个杀人不眨眼的将军。而这个年轻的母亲,在爱情面前,完全经不起考验,一考验就背叛。第一次,女人把他赶走,在热恋的时候,从她的房子里赶走了他。他看出了她在撒谎,有苦衷。第二次,在法庭上,国际法院的法官让她出面作证,她亲口指认他受父亲的指使,杀害缅甸一个村子的人,为了经营、开采这个村子里的矿。

但拉戈·温奇没有恨她,只是想知道为什么要诬陷他。后来冒死把她从将军那里救出来,才知道,她的儿子在将军那里作人质——原来,她为了儿子,才不得不说谎,背叛他,诬陷他。就是这样。她之所以不敢违背将军,因为将军抓了她的儿子,要挟她。

在儿子和最爱的人之间,她义无反顾地选择要儿子。

曾经看过美国电影《王者之剑》,很不错的电影,颇震撼。影片的开头就是战争中的杀人,一个国王的妻子在战场上生孩子,求丈夫死前一定要看看孩子。国王用刀剖开妻子的肚子,儿子带着长长的脐带出世,哭得很响亮。母亲给儿子起名柯南。一般婴儿都是吃母亲的奶活下来的,他则是喝母亲的血长大,命定他是武士。

他是蛮人,蛮人:不怕死,但不做无谓的牺牲。

人生最痛苦的事不是死亡,而是陷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兩难选择,那是人最痛苦的。他父亲在被一个种族灭门之前,头上是一盆炼剑的炎浆,一边绑着父亲,一边绑着他,他们必须平衡好火焰才不会掉下来,可这么平衡着,结果是两个人一起死。不平衡吧,他父亲死。他眼睁睁地看着父亲自己弄掉火烫死自己,让他活下来。

若干年后柯南终于找到杀父仇人,可是在一场博杀中,他又一次重复当年的悲剧选择。一手用铁链栓着至爱女人的手,下面是万丈深渊,一边要和杀父仇人决斗。他没有放弃,成功地摔死仇人,救出心爱的女人。

英雄复仇成功,阻止了人类的毁灭,并赢得美人归,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别回忆,因为回不去。有些时候,沉默并不代表我无话可说。有些时候,明知是场戏,还要陪着对方演下去。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曲子却怎么也听不出从前的旋律。

7.枯藤上能开鲜花,沟壑中也有汪洋。

今年上半年,各大平台热播的电视剧《爱上你治愈我》引起比较大的关注。这不是一部没营养的用于消磨时间的所谓的“爽剧”,而是以现代都市社会人群的心理问题为切入点,是国内首部都市心理疗愈大剧。

由窦骁、苗苗等主演的电视剧《爱上你治愈我》讲述了精神科医生颜书仁(窦骁饰)与心理科医生孙树(苗苗饰)8年前意外分手,后来颜书仁因为自己内心的创伤产生了心理疾病,在孙树的努力下,颜书仁逐渐康复,两人重逢后重拾爱情、彼此治愈,走入了幸福的婚姻生活。

该剧剧本由22位严苛主创历时三年潜心打磨,并请到多位心理学专家教授全程指导完成。导演程樯表示:“剧中28个故事代表着28种心理疾病,几乎包括了现代人所有的心理问题,剧中涉及心理学领域专业术语众多,最长的一段台词达到520个字,因此团队请到心理学教授和医生全程指导,力求呈现一个最专业最有力的故事。 ”

剧中一桩桩得到治愈的温暖故事,由28个真实案例改编。有朋友看后说,结婚誓言完全搞错了,第一条应该是:“你愿意与这个人一起上刀山下油锅数千次,以疗愈你内心的创伤吗?”

神智清楚的精神病患者是天才,神智不清的天才是精神病患者。

因為工作生活压力或其他原因,有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该剧将引导更多的人关注被大家忽视的心理问题,并关爱身边的人。比方说,剧中,杨飞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症,他长期生活在父亲错误的教育之下,导致他暴力对待他人。杨飞的父亲在面对儿子的病症时,不但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关怀,反而将孩子的暴躁、疯狂等行为归因于孩子的心理叛逆,并始终坚持着“孩子不听话家长就拼命地打”的教育理论,忽视孩子的心理疾病问题。

印象比较深的是该剧中颜书仁抑郁症发作的场景。

枯藤上能开鲜花,沟壑中也有汪洋。人是复杂而又矛盾的个体,很多人懂得开导别人,却不会开导自己。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颜书仁便是如此,他虽然是个心理医生,开导了许多患者,帮患者们获得新生。一旦轮到他自己面临心病折磨,他彻底束手无策,甚至比普通的患者还要无能,心理脆弱一碰就碎。母亲的死对他打击深远,一直困扰他的身心。陈一凡与孙树在颜书仁家门外徘徊,两人想进屋安慰颜书仁,又担心适得其反。颜书仁已经控制不了折磨自己多年的心魔了,闭门不出活得生不如死,如同一具行尸走肉。在家的这几天,他的大脑时常被母亲的身影填充,闭上眼睛就会看到母亲。

绳子要比井“深”——拿绳子量一口井多深,绳子得比井深。当我们看待世界、看待人、看待事的时候,差不多都是在量深浅。我们的绳子往往不够长,但愣是用自己的深度代替了对象的深度。

一连几天,颜书仁闭门不出封锁自我,活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在又一次梦到了母亲后,他彻底崩溃,走下床蹲在地上失声痛哭。

颜书仁与孙树在乡下老宅居住,两人过上了无忧无虑的日子,孙树俨然当家作主的女主人,照顾颜书仁的起居饮食。颜书仁坐享其成,每天吃饭睡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如同古时的老爷。孙树为了治愈颜书仁的心病,招呼也不打一声,叫来了刘翠芬。颜书仁见到刘翠芬的那一刻,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刘翠芬的出现,又一次把他拉回到了痛苦的深渊中。刘翠芬满脸愧疚重提颜母当年出车祸真相,官方事后公布处理结果,认定颜母死于自杀。刘翠芬否认了官方的调查,向颜书仁讲述颜母被汽车撞死的经过。颜书仁一直认定母亲不是自杀,刘翠芬也证实了他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是一份迟到的真相,他等这一天等得太久了。其实,摆脱痛苦的最好办法就是直面痛苦,颜书仁直面了带给他痛苦的刘翠芬,解开了心结,带领孙树返回多年以来一直不敢踏足的老房子,直面父母的遗像,扫视尘封的家具,打量每个角落,勇敢面对曾经不敢面对的一切。

一年后,颜书仁携孙树游日本,两人到了日本后光顾了一家料理店,颜书仁向孙树透露了一个秘密,当年与孙树分手后,他曾经去日本寻找孙树,在如今光顾的料理店意外见到了孙树。由于担心孙树已为人母,他不敢上前向孙树打招呼。原来,多年以前两人就在料理店相遇,只是没有正式面对彼此。颜书仁为孙树画了一幅画,画中的孙树面带笑容拥抱仙人掌。生活其实跟仙人掌一样,带了很多刺,只要勇敢拥抱生活,就会发现它其实没那么可怕。

苏格兰有句俗话:没有人会踢一只死狗。维特根斯坦讲过,对于不能说服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

按照哲学上的说法,完全健康的病人反而是病人,一个人老不得病,一病就可能大病而死。偶尔患个感冒啥的,对身体有好处。不可能有100%的健康人。完全健康的病人,那是傻子,因为他已经不知道病。20世纪80年代有一本书叫《癫狂梦醒》,看了,非常好,后来很多人看了。

抑郁症又称忧郁症,是心理科常见的疾病,被称为第一号隐性杀手,患病率大约为2-3%。美国更有报告称18%的美国人在一生中要得一次抑郁症。抑郁症的病因目前尚未明了,我们还不能准确预知哪些人会得抑郁症,哪些人不会得抑郁症。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只能说抑郁症可能会降临在任何人身上,包括名人。据美国心理学家史培勒的调查:“这种病往往袭击那些最有抱负,最有创意,工作最认真的人。”目前,世界范围内抑郁症发病势头令人担忧,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现有抑郁症患者约为1.21亿人。心理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与自身的性格特征有关,这种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自卑内向,不爱与人交往。2.喜欢思考,容易极端。3.过于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严格。4.苛刻,经常自责。5.心地善良,意志力薄弱。6.敏感,自尊心强,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7.悲观,多愁善感。此外,遗传因素也很重要,大样本人群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血缘关系愈近,患病概率越高。一级亲属患病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亲属,这与遗传疾病的一般规律相吻合。

根据不完全统计,女性患有抑郁症的可能性几乎是男性的两倍。这种较高的可能性可能部分由于青春期、月经期、更年期或怀孕引起的激素变化而引起。尽管男性得抑郁症的可能性较低,但他们更有可能不寻求帮助,而是产生愤怒和敌意,或利用酒精和毒品来掩饰自己。抑郁症男性自杀率的可能性比抑郁女性高四倍。

抑郁症的识别主要有五个特征。1.懒散:没有明确原因的疲惫无力,自感懒散无能,连简单的家务或工作也懒于应对。2.呆板:行动减少,行为木呆,思想迟钝,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理解力有明显的减退。3.改变:思维方式有明显的改变,同样问题的处理方式与以前不同,甚至与以前判若两人。4.悲观:忧郁悲观,意志消沉。自我否定,万念俱灰。心情苦闷,缺乏兴趣。说话容易落泪。5.多虑:多思多虑,焦躁不安。自卑自责,坐立不宁。对未来没有基本的信心,身体感觉不适。

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竞争的日益加剧,舒缓压力的途径缺乏,使越来越多的人遭受抑郁症的折磨,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在全球1亿多人的抑郁症患者中,自杀率高达15%。大家熟知的荷兰著名画家梵高(1853——1890),就是抑郁症患者。他后来一直生活在法国。他到巴黎时已经33岁了。但巴黎太嘈杂喧嚣了,后来他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小镇与高更一起生活。那时,他的创作势头非常旺盛,画出了著名的《向日葵》。有一天,梵高与好友高更讨论艺术创作问题,高更高傲的训人口吻使梵高不能容忍,他将一只玻璃杯扔向高更的脑袋,梵高也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高更惊恐地离开了他。加之生活所迫,梵高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进了疯人院。在病中,他依然创作不休。在作品中,他以辉煌的色彩表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充满着熊熊燃烧的生命激情。1890年7月27日,他借口打乌鸦借了手枪,到田野边靠在一棵树干上,将子弹射入了自己的胸膛。7月29日凌晨,37岁的梵高停止了呼吸。他对哥哥提奥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苦难永不会终结。不久,提奥也随他而去。

曾经看过奥斯卡获奖影片《国王的演讲》,非常好的电影。那个给国王看病的医生说:人若安贫,便是富足。

正如傅达林所说的那样:“从存在语言障碍的国王的发声练习中,分明感悟到声音的价值:人因表达而高贵。”如果一个人不能发声,就像国王患上语言障碍一样,那是天生的病人。

追溯古老的人类文明,从古希腊苏格拉底到街头找人辩论时开始,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辩论,尤其是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进行理性辩论,它让崇尚丛林法则的野蛮人变得文明。没有辩论和争执,就会出现沉没的声音,就无法倾听到另一种声音、不同的声音,尤其是“真理有时不掌握在多数人手里”的反对声。说话、表达以及辩论太重要了,这是化解复杂利益纷争、解决社会冲突、避免暴力和非理性因素对人类文明威胁的最良好的途径之一,因为,“争执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被倾听的欲望”。

写作其实是另一种说话,书面上的说话,是一种思想交锋。

8.《阿甘正传》:憨痴的阿甘,没有任何机巧。

电影《阿甘正传》,讲的是一个傻人有傻福的故事。汤姆·汉克斯那略显呆滞的眼神和僵硬的肢体动作,出神入化地演活了这个角色。

《阿甘正传》中,阿甘在跑步横穿美国时,突然停下,追随者们也停下来,个个都期待他发表演讲,阿甘只说了7个字:“我累了!我想回家。”

生存也可以很快乐:曾经认识一个出租车司机老周,月收入一万二,因为他灵活、懂事,和酒店关系好,有活人家就叫他。加气站排队,他不用,买包烟,人家就帮忙。气一来就通知他。轮到别人排队加气,没了。站长有事,他主动开车送,不要钱。中国古人其实是讲究变通的。孟子曰:“大丈夫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但这样的“聪明”“懂事”“变通”在阿甘身上,是没有的,完全没有。阿甘没有任何心机。你看现在无论是私人诊所的医生,还是超市里卖电器的促销员,他们有个老套的、惯用的促销句式:“某局长就是我的患者、消费者,吃了我50剂中药,现在颈锥病已经好了。”“某单位的处长都在我们这里消费了,昨天刚买了一个。”诸如此类。

一只业绩平淡的股票,要想博取众人持久的关注,庄家就得不断找出题材来加以炒作。但阿甘不是这样,他只是跑,往前奔跑,就像有位美国医生讲过的一个故事——他刚成为医生时,碰到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小朋友,他对妈妈说:妈妈,谢谢你送我到人世来,非常遗憾,我不能继续得到你的爱,更无法让你开心,我走后,你要好好生活。这位医生被震撼了,他感到一生要做的是努力、努力、再努力,拯救更多生命。30多年后,他成为世界著名的儿童白血病专家。

倘若呆傻是原罪,那么,毫无疑问,阿甘“罪大恶极”。

这部电影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50至80年代。憨痴的阿甘,没有任何机巧,没有任何盘算,即使对于爱情,他也只耐心等待,安心守候。把真心全盘托出,是世界上最冒险的事情。阿甘是个傻子,他没有这种小聪明。

同事有一日问我,怎么理解“仁者无敌”,说她妹妹去一家企业应聘,老总问到这个问题,她的硕士妹妹不知如何回答。

我说:孔子说“仁者爱人”。仁者主观上没有敌人,此其一;其二,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仁者利而不害,仁者不争、不为勉强之事,因此,仁者客观上没有敌人。

我小孩后来补充说,仁者内心强大,因此,仁者没有对手。也算是一说吧。

阿甘一言不发地跑步,无意中参与了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一个投诉电话暴露了水门事件,不经意间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有时候,喝酒并不是因为喜欢酒的味道,只是喜欢醉的感觉。有时候,观念比能力重要,动力比能力重要。觉悟比素质重要,素质比智力重要。学习比学历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策划比行动重要,行动比承诺重要。感知比告知重要,创造比证明重要。方向比速度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机遇比关系重要,做人比做事重要。

《阿甘正传》原著小说我没有看过,根据支离疏先生的介绍,在原著小说中,阿甘的形象与电影中截然相反,小说中的阿甘满嘴脏话,性欲爆棚,全身心投入到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中,纵欲、玩摇滚、酗酒、吸毒,阴差阳错地和一只猴子成了美国太空试验品,最后放弃万贯家财,和丹中尉、猿猴在街头卖艺,极尽荒唐之能事。小说中,是他背叛了纯情的珍妮——而电影中,以上种种堕落的情节大多安置在了安妮身上,阿甘成了一个痴情体贴绝世好男人的形象。这种诡异的改变自然引来种种分析,女权主义者才不管阿甘如何憨厚如何可爱,秉着科学影评的精神对这种赤裸裸的侮辱进行了猛烈抨击。此外,原著小说中的阿甘母亲本是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但在电影中,母亲这一角色被赋予浓墨重彩,成为决定阿甘成长轨迹的关键角色,这个母亲形象具备一切伟大的品质:无私,隐忍,坚强,慈爱。在这种完美的圣母形象护佑下的阿甘,仿佛天生具有了淳朴、善良、直率、专情的优秀品格。这个转变也非常耐人寻味,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塑造一個伟大、正统的母亲形象,仿佛是对所有经历了种种道德危机的美国人的安慰。阿甘与母亲的戏份是电影中最温情的部分,也是最能安抚人心的部分。

《阿甘正传》对历史开的一个严肃的玩笑:你本身也不值得信,我再胡编乱造一个故事又何妨?

《西游记》第五十回有:“道高一尺魔高丈,性乱情昏错认家。可恨法身无坐位,当时行动念头差。”道,指“道行”。魔,梵语mara,指一切扰乱身心、妨害修行者。原意是宗教家告诫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诱惑。后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

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拿上德风下德草来解释官风民气。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

真正的好学校,是将孩子们培养成创新者、思考者,而不是只会考试和记忆的硬盘。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自身更完满,而不是当下流行的“干掉别人”。太阳每天从东边出来,转一圈,到西边落下,这是谁都看到的事实,对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常识,对吧?可是,在外太空拿望远镜一望,太阳根本没动,是地球在动,地球在围着太阳转。证明什么,“常识”错了。你亲眼看到的,未必是对的。人都有局限性,都有知识盲点。有很多我们未知的东西,怎么样办呢?承认自己的无知。“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大智慧。

某种程度上说,《阿甘正传》讲的是类似于全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下简称《心经》)的故事。玄奘大师从印度佛经里翻译过来的《心经》简本,总共260个字,很短。真正全本的《心经》,有5百多字。《心经》在佛教经典中,地位极高,有总经之誉。

《心经》原文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两字最简单的解释是“智慧”,“波罗蜜多”的意思是“到达彼岸”。“心”,梵文里这个心,和我们常说的人心,并不完全一致。在经文里,它体现的是各种识见和开悟的“精髓”,而人活着,这心也算是他存在的精髓,他死了,心依然能长存,应该算是意识里的精髓。“经”在原文里并无此词。“经”这个字,在汉语里,体现了一种神秘性和庄严感。

佛说,一切在心,这里说的心,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一颗“不执”之心,广阔得没有边界,就是能纳须弥山的那颗芥子心了。放下“执”念,你便开始到达了。

获得“菩提心”的一个途径是“开悟”,达到“悟”,需要的就是“识”,“识”的途径有无数条,活在世上的大多数人,永远都只是处在“识”的层次,甚至在私念和欲的骚扰下,有一些人,还对“识”存着鄙视心。

“识”和“悟”之间的桥梁是“真”和“修行”。佛说,世事无常,心存正觉,这就是“真”了。用“本心”行走,总是不那么艰难的。

电影《卧虎藏龙》里面那个大侠李慕白在山上修炼,“悟”到一切虚无的一瞬间,觉得万念俱灰,想要立即死去,但之后,内心就一片光明了,因为凡事都可以放下,没有一事不是心存本心去做的。有这么一个一惊一诧的过程。

佛言,一切法皆为虚妄法。但若没有这面虚妄之镜,恐怕也没有“悟”之欢喜。佛的最高境界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涅槃。有人说,开悟一瞬间的描述,这很像是脑死亡嘛。

《心经》前半部分是说色空关系,也就是现代说的色空观。其实,应该说“五蕴皆空”,还有受空关系、想空关系等等,都一笔带过,“亦复如是”。后半部分说“无”,先是并列,再是推论,严整中有变化,有节奏,一气呵成。

《心经》的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佛说,用善念去对待。佛所指给我们的“观”的本意,是用大慈大悲的心,去观看轮回中受苦受难的芸芸众生。这时候的“观”里,就有佛的心。生命从灰烬里来,往灰烬里去,佛说,你该静心以对。

“自在”,佛说,智慧无碍,神通无边,慈悲无量,变化无穷,这就是自在。

“菩萨”,梵音,就是“菩提心”,佛说,你要有一颗利众成佛之心。凡具有大慈大悲的利众之心的,都可称为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是个现在进行时,“深”,佛说,菩萨用的智慧,不是世间智。

“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佛对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总的概括。

“空”,把世界摆在面前之后,佛说,这一切都是空的。“苦厄”,意思不是苦难,而是一切虚幻的诱惑,这里头包含了实景和幻念,丢不开这些,佛说,这是轮回的因缘。苦厄之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这七苦,都来自五蕴盛。

《心经》的第一句话,就明明白白地说:一旦获得正见,彻悟性空,就能从虚妄梦境中觉醒,铲除烦恼的根源,得到解脱。

《心经》起头就说的是“果”,所谓“照见五蕴皆空”。明者自明,即心即佛,随水流去吧。“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的一切归因,都归到一个“空”字上,达到“空”界的智慧是一种无上智,即无分别智,世界不再是阴阳两界。

龙树大师说:佛的精意,不在想,而在行。

“咒”,梵语里作Mandra(曼佗罗),原来的意思为“拯救心灵”,佛经里解释为“有力量的话”,或者“具有特殊功效的密語”。这种力量,可以对阻滞我们的现实生活形成改变的力量,可以使干枯的河床上有清清的流水,使枯花变得娇艳,使死树结出甘甜的果实,让枯萎的心里有重新爱的细流。咒,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力量,它是中性的,要把握不要由欲望引导,入了魔地。

这句话里所说的咒,不只是指心咒,还指能战胜爱恨烦恼魔、身心不在魔、沉溺享乐魔、死神困绕魔,能得到心底平静的大安大乐。

佛说:真实不虚。意思是:按《心经》所指的这些修行,你可以从中得到验证。

很喜欢这些像家常话一样的智慧语言。

《心经》的最后一句话,用俗语说,就是:去,去,到彼岸去,到真正的彼岸去。用佛家的话说,就是:去资量道,去加行道,去见道,去修道,去到佛地。佛地是什么地方?是一片无,这不再是属于欲界要操心的事。所以,这一生,要好好地来认识自己的这颗“心”。可以放心地来“执”,也可以没有什么心障地来“放”。

《西游记》里记载,自打从浮屠山鸟窠禅师那里得了《心经》,唐僧每遇灾难,都要靠默念此经来平息心中的恐惧。用唐僧自己的话说,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哪一日不念?哪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

取经路上,唐僧和孙悟空关于心经的话头每过几回就提起一次。到第九十三回,西行即将功德圆满,忽见一座高山,唐僧又犯起老毛病,担心山险出妖怪,浑身哆嗦,唠叨没完。悟空打趣,说他把心经忘了,唐僧就说了上面一番话。悟空却又说,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师父解得。

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

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

自此两人再不作声,旁边八戒和沙僧却笑成一团,八戒说:“嘴巴!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禅和子,也曾见过说法?”沙僧说:“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那里晓得讲经!”

唐僧制止了他俩的讥笑,很严肃地告诉他们:“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张宗子在《在那月清风霁之宵——读<西游记>札记》中说[4],当初悟空虽然对鸟窠禅师不太尊敬,对心经的理解却比唐僧透彻。平顶山那一回,悟空提醒唐僧:“無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黑水河那一回,悟空说 :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这两处,引的皆是心经中的文字。心经全文260字,唐僧背得烂熟,但到关键时候,还得悟空点拨。

取经四众,明里唐僧是悟空之师,但我们知道,这个师徒名分是观音强加的。《西游记》的作者游戏笔墨,在具体故事情节里,处处安排显示,悟空实际是唐僧的老师。这一点,连唐僧自己也承认。

宝林寺月夜咏诗,是事关唐僧思想认识产生飞跃的一大关节。唐僧作了一首古风长篇,讲自己经年跋涉的辛苦,盼着早日完成任务,返回家乡。悟空听罢,很不满意他还停留在“求田问舍”的档次上,就给他讲了一通阴阳盈亏的道理,“长老听说,一时解悟,明彻真言,满心欢喜”。

像这些地方,悟空和唐僧的师徒关系,明显颠倒过来了。

悟空号称齐天大圣,天既可齐,哪有与人为徒之理?第一回里拜的须菩提祖师,教他一身好本事,按说该是他真正的师父。可是我们要问,这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师父究竟是谁呢?

这个真正的师父不是别人,正是悟空自己,亦即他的本心,或曰真神。所以悟空求师的地方,唤做“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都是心的别称;斜月三星,想想秦观的词句,“天边一钩残月带三星”,是个拆字的字谜,谜底还是个心字。

悟空以心为师,这个意思,作《西游补》的董若雨看得最明白。《西游补》第十回,悟空被困小月王的葛宫,被几百条红线团团绕住,动弹不得。危急关头,“空中现出一个老人”,“用手一根一根扯断红线,行者方才得脱”。

悟空便唱个大喏,问老者姓甚名谁。老人却道:“大圣,吾叫做孙悟空。”再问他“平日做些什么勾当?”老人回答的正是悟空过去的经历。结果行者大怒,以为又来一头六耳猕猴捣乱,取棒便打。“老人拂袖而走,喝一声道:‘正叫做自家人救自家人,可惜你以不真为真,真为不真!突然一道金光飞入眼中,老人模样即时不见。行者方才醒悟是自己真神出现,慌忙又唱一个大喏,拜谢自家。”

孙大圣还真的有意思。少时爱看热热闹闹的取经路,而今更爱寻寻隐藏其间的悟空的心路。

道源也好、佛源也好,悟空凭的是聪慧的根源;道缘也好、佛缘也好,悟空靠自己闯出一片天。

如来、唐僧、须菩提,对悟空来说,是领导、同事、恩师。不管那老人是悟空自心,还是须菩提,悟空与这恩师更具真切的温馨之情,听讲时喜得抓耳挠腮,应是他真心的狂喜,而告别祖师时的悲痛,是他真心的悲痛吧。

人的好奇心就是强烈,对这世界,希望悟空,而不必如来。

《西游记》原著与电视剧都有这样的内容:悟空艺成之后,被菩提祖师扫地出门,临行前还“恶狠狠”告诫:不得外传师从何方,更不得传扬师之姓名。

能有孙悟空这么“伟大”的徒弟,当引以为傲(唐僧就是“悟空”悟空”常挂嘴边),这位菩提祖师为何不愿以徒为荣呢?

菩提师是后悔教了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妖孽,后怕悟空毁了自己的名声?还是后悔自己择徒不慎,后怕佛祖的惩罚?还是怕神界的责怪,以致自己被孤立呢?

武侠小说中,出去闯荡,要靠自己的能力扬名立万,动不动拿出自己的师傅来当招牌显得没出息。在外面混难免结仇招怨,很多都是不死不休的(在《西游记》里死了恐怕都不安生),自己的麻烦要自己担,不提师傅也是免得为师门招祸。毕竟谁都喜欢千日做贼,没人希望要千日防贼。

另一个版本是这样说的:这个菩提老祖其实是须菩提。老祖实际上想培养悟空,让他一路斩妖除魔,搜集大千世界的妖魔鬼怪,但悟空会惹祸。菩提祖师有先见之明。

虚空和现实,从理论上,两者可以分开,实际上,两者总是一个结合物。如果一定要用纠缠和挣扎的话,虚空里纠缠似乎确实比现实里挣扎要容易些,要不然,为什么人们都喜欢空灵,尽量让自己避开物欲呢!但实际情况是,没有物质欲望的人,会被实际生活踢到角落里;物质欲望太浓的人,又会把自己放到火炉上烤;作为一个想进入大众的平凡人,需要把握的是虚空和现实的平衡。人活着,纠缠和挣扎总是避免不了的,但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纠缠和挣扎。

心灵平静,我觉得,和思想的有无或者薄厚有些关系,但不是最重要的,看欲望强不强烈了,不管是内在心灵还是外在名利,只要有强烈地想要明白、想要占有的欲望,心就很难平静下来。什么是真正的平静,就是死亡了。其实,生活里,我们要的是自己认可的一种平淡。所谓平静了,也就是自己认可了,内心安然了,生活塌实了。

佛义引导人出世,但这个世,指的是开悟的境界,而不是离开凡尘,凡尘是修行的一个道场。佛所指的六道里轮回,还是要人懂得尘世,尘世就是一个名利场,人人都在名利场里挣春秋,实效的概念,是指向这个名利场的。佛要人修炼到能把这个名利场丢掉,也就是说,这个名利场原本是个假像。

佛经里,“菩提”最简单的解释是“觉悟”的意思。发菩提心是菩萨乘的入门,修菩提心是菩萨道的核心。修菩提心的前提,是要修慈悲心。慈悲心是佛的种子,菩提心则是这粒种子发芽之后,在枝上开出来的一朵花。在大乘佛教里,修行,指的是修六度,也叫“六波罗蜜”。六度指:修舍、戒、忍、精进、定、慧。

心经之妙在于那文字本身就很好,你去翻译出来反而是多余。手写、心中默念才能心手相应,去解意,倒是走入歧途了。

佛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都是错。放空自我。静思瞑想。遇到被老板骂,就深呼吸。

禅宗说话,不立文字,但也不离文字。

9. 童话的背面,就是现实。

《灰姑娘》是讲给娃娃听的童话,诸如新国王凭借水晶鞋子,找到了灰姑娘,是吧。这是通常的看法。

可是,电影《灰姑娘》的改编挺厉害,可不像你想象的那么浅显、那么迪士尼,非常值得琢磨。

灰姑娘瑞拉父母双亡,没有财产,没有身份,但是,她有信念,她坚强勇敢、仁慈善良。这个乡村姑娘身居陋室却充满快乐,而且宽容邪恶的后妈和两个姐姐。灰姑娘需要一个王子来拯救,那谁又来拯救王子?

世事洞明的老国王未雨绸缪:这么一个小国家,面对周围虎视眈眈的列强,想要安全,只能让王子政治联姻,娶一个大国的公主。舍此,没有更加好的选择和安排。但是,这样就一定安全吗?未必,沦为大国附庸,说不定哪天就成傀儡国王了。有些事情不能深想,往深里想,就害怕,那是一种比漆黑一团还要阴森的恐惧。比方说,这么一个小国家,一旦遭遇强国来犯,灰姑娘再勇敢,如果没有谋略,也是要亡国的。她和小王子总不能用爱去战斗吧?双双殉国,固然有尊严,但这是好的结果吗?也许,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屈服投降,苟延残喘。投降之后,他们俩还能有爱情和婚姻吗?对方要求他换掉灰姑娘,小王子敢不服从吗?他们拿什么捍卫爱情?

但老国王就这么一个儿子,他没有办法不担心。如果王子放弃了政治婚姻,选择了和灰姑娘的真爱,那很可能连做“傀儡国王”的机会都没有了,就意味着选择自强不息的路。

我们从小听的《灰姑娘》故事,当时只是羡慕灰姑娘的命好,有机会被王子看中,现在明白了,这样的王子,随时都可能成为“阶下囚”。

我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时还要美,我爱你如今凋残的容貌胜过你昔日的红颜。这是《情人》中的一段话。

单纯从稳定婚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话,嫁给小国王子,过的其实是胆战心惊的日子,对灰姑娘来说,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倘若有一天,灰姑娘和王子老了,听着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

因为梦见你离开

我从哭泣中醒来

看夜風吹过窗台

你能否感受我的爱

等到老去那一天

你是否还在我身边

看那些誓言谎言

随往事慢慢飘散

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

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

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还

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边

因为梦见你离开

我从哭泣中醒来

看夜风吹过窗台

你能否感受我的爱

等到老去那一天

你是否还在我身边

看那些誓言谎言

随往事慢慢飘散

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

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

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还

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边

当所有一切都已看平淡

是否有一种坚持还留在心间

呼哦 哦

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

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地变迁

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还

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边

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

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

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还

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边

这个时候,灰姑娘和王子能否“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边”?还真不好说。

灰姑娘和王子其实是互相成全了对方,没有谁高攀谁的问题。灰姑娘的出现,也拯救了可怜的小国王子。想想看,如果小国王子选择了政治婚姻,面对没什么感情的外国公主,在对方的强大国家面前抬不起头,隐忍做丈夫,多么惨淡的人生。这样的国王是真正的国王吗?这样的男人是真正的男人吗?童话的背面,就是现实。现实中的男人,如果有选择,谁愿意要这样的政治婚姻呢?

童话不是用来戳穿的,也不是用来沉湎的。童话是用来告诉我们,选择什么,和成为什么样的人。童话就是童话,不需要旁人操心他们的婚姻和人生。

善良和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老国王临终前的那一幕吧。父子俩哀伤无比,泪光闪闪。可是王子还是决定为了心中的那个姑娘,自己成熟起来。

王子成熟了,学会成为一个负责的丈夫和国王,如果有一天,王国消失,那么,尊严留存。

明朝的徐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乐难顿断,得乐时零碎乐些。下联是: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

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一个时期内全是快乐事、没有苦恼,那不可能,所以,有高兴的事尽快高兴。痛苦的人根本看不到尽头,然而到最苦的时候也别说自己是世界上最苦的人,一定还有人比你更痛苦。哎呀,有点快乐赶紧享受,看到太阳赶紧走出书房散步。逆境又怎么样,哪怕在纯粹受苦的日子也能找到一点乐趣。

星云大师说: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云水不是景色而是襟怀,日出不是早晨而是朝气,风雨不是天象而是锤炼,沧桑不是自然而是经历,幸福不是状态而是感受。

参考文献

[1] 王碧君.如何才能睡个安稳觉[N].广州日报,2012-03-09 .

[2] 马俊岩.百年柯达:成也胶卷,败也胶卷[J].文史参考,2012(2).

[3 ]【奥地利】让·埃默里.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M].福州:鹭江出版社,2018:75.

[4]张宗子.在那月清风霁之宵——读《西游记》札记[J].万象,2004(9).

猜你喜欢

柯达
柯达胶卷变胶囊
柯达:成也胶卷,败也胶卷
《柯达商报》的起源
柯达复产反转片Ektachrome
百年柯达申请破产保护
柯达转型的烦恼
奥运史上最昂贵的离婚